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7 毫秒
1.
权利的形成和发展(权利化)一般经过理念化、制度化(实证化)和现实化(实在化)的三层次或三阶段。劳动权利是庞杂而多变的权利,不仅循此规律,而且具有显著的开放性。在市场经济初步建立、劳动权利体系亟待形成和完善的转型时期,应当在权利的类型化和体系的开放性两方面、权利化的诸层次,予以系统研究。劳动权利的类型化主要是知识性、技术性和方向性的,而非约束性的,因而拘泥于制度规范的权利类型化方法,是需要改进的。我国急需研究对劳动者应当分享的、具有诉求正当性的利益如何权利化的问题,以保证劳动者获得体面劳动和体面生存的基本权利,从而为社会的良性流动与整合、社会稳定与和谐创造积极条件。  相似文献   

2.
战略劳动关系管理:内容、挑战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劳动关系是劳资双方在劳动过程中构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它包括权利关系和利益关系两个方面,劳动争议中涉及的劳动关系是权利和利益兼有的关系.劳动关系包括三个范畴,即学术建设、解决实际问题、道德规范.劳动关系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对工作场所问题的研究都包含了雇主、员工和社会这三种视角,只是其侧重点不同.劳动关系管理是以上三种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
作者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 0 0 2年第 1期上撰文指出 ,由于农村土地资源匮乏 ,农业劳动的比较效益低和追求城市生活方式等原因 ,农村青少年大量流入城市。作为城市社会结构中的弱势群体 ,他们的各项劳动权利经常被侵犯 ,并由此引发了青少年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 ,作者建议政府应以积极的态度 ,采取一些从根本上保障流动青少年劳动权利的政策 :(1 )更新观念。政府应转变建立在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的旧观念。针对流动青少年现象 ,要正确认识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 ,全面评估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针对流动青少年 ,态度上要从…  相似文献   

4.
论权利     
人与世界具有三层关系 :意识关系、支配关系和权利关系。在意识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中 ,主体与客体互为前提 ,相互渗透 ,意识关系不具有排他性。在支配关系(支配主体与支配客体的关系 )中 ,支配一方面是主体对客体片面的必然性的扬弃 ,另一方面也是客体对主体片面的必然性的扬弃。在权利关系 (权利主体与权利客体的关系 )中 ,法通过对个别意志的肯定和否定使主体拥有了支配的自由和可能 ,使支配主体的支配具有了随意性和排他性 ,使支配被划分为合法的支配和非法的支配。这种对个别意志的肯定和否定的统一 ,支配的自由与可能的统一 ,进行支配的随意性与排他性的统一 ,就是权利  相似文献   

5.
论劳动关系中的民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重新审视中国劳动关系的现状 ,结合对劳动关系史的考察 ,针对我国劳动关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重申了劳动关系及劳动关系理论中的民主理念和概念 ,提出了建立以民主的契约为基础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权利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工会在劳动合同法中的权利及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工会权利和工会作用在劳动合同法中被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劳动合同法力图通过工会权利的运用和工会作用的发挥使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关系达到权利与义务的平衡,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从法理上说,工会在劳动合同法中的权利其性质特征是对劳动者的代理权,体现为三项重要权利;工会在劳动合同法中的作用表现在五个基本方面;工会权利和作用的实现要创造工会自身和外部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论权利主体     
权利主体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形态--作为权利主体的自我(公民)和作为权利主体的大我(法人).个人只有取得公民的资格,拥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并拥有权利能力的指向物时,才能成为权利主体.大我是公意的人格化或人格体.在法人行使权利时,支配的自然过程与支配的社会过程必然发生分离.权利主体之间最基本的原则是:所有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和权利主体在法律面前的平等.  相似文献   

8.
论权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世界具有三层关系:意识关系、支配关系和权利关系。在意识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主体与客体互为前提,相互渗透,意识关系不具有排他性。在支配关系(支配主体与支配客体的关系)中,支配一方面是主体对客体片面的必然性的扬弃,另一方面也是客体对主体片面的必然性的扬弃。在权利关系(权利主体与权利客体的关系)中,法通过对个别意志的肯定和否定使主体拥有了支配的自由和可能,使支配主体的支配具有了随意性和排他性,使支配被划分为合法的支配和非法的支配。这种对个别意志的肯定和否定的统一,支配的自由与可能的统一,进行支配的随意性与排他性的统一,就是权利。  相似文献   

9.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所构建的一般案件"一裁两审"、特殊案件"一裁终局"的裁审体制是对我国原有制度的重大修改,该法确立的分类处理机制以及对仲裁机构资源的整合必将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实践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如何在受案范围以及程序衔接上理顺劳动监察与裁审体制的关系,也是在理论及制度上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加入WTO对我国劳动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入WTO将对我国劳动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劳动关系问题在范围上会延伸为贸易关系问题、国家关系问题 ;在性质上会演化为社会问题、政治问题 ;在协调机制上更需要与国际惯例衔接。所有这些 ,有助于打破原来的“边界稳定” ,实现中国劳动力低成本与执行国际劳工标准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新时代中国劳动关系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而工会作为劳动关系的重要一方,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参与主体.新时代工会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面临着劳动力市场分割、职工群体性事件诱因转变、经济下行压力和中美经贸摩擦的负面影响,以及隐含在"三新"就业中的职工权益保护难题等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所带来的劳动关系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特征可以概括为,劳动关系源起的强接续性、性质的准契约性、主体的类公民性、运行的显自协性、规范的弱制度性、走向的趋功能性.这一概括是在进行了相关的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的思考后得出的.希望当代中国能够建立起基准利益规范基础上权利和程序规范为重的契约取向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双重劳动关系是当前劳动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承认双重劳动关系的合法性并不违背劳动关系的从属性特征,而且只有承认双重劳动关系的合法性才更有利于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障。鉴于双重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应该对双重劳动关系进行规制。最高工时制度、最低保障制度、经济补偿金以及社会保险的有关规定对双重劳动关系也应该适用。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的历史变迁与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为实现生产过程所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时期,企业劳动关系也经历了三大阶段的历史变迁,而在未来新的时期,我国企业劳动关系还将呈现出“三方权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刑法修正案(八)》将情节严重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规定为犯罪,立法旨在于通过这种严厉的刑罚措施,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行更好的保护。肯定的是,欠薪入罪能够从某种程度上缓解用人单位不支付劳动报酬的问题,但是由于社会关系尤其是劳动关系的复杂性以及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司法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行政机关工作的不确定性,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工作衔接的不稳定性,该立法并未能更好地对劳动者权益进行保护。行政前置具有何种地位、有关部门如何界定、责令的方式和性质如何确定,都是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中值得研究的问题。"行政前置"的增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存在不合理处。(1)  相似文献   

16.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必须形成劳动关系立法和社会法制环境的统一,形成党政主导和工会参与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加快我国劳动关系立法进程,营造职工依法维权的社会法制环境.各级政府在劳动管理与监察中发挥主导作用,可探索建立第三方参与的劳动争议调处制度,不断提高现代企业管理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工会组织的民主管理和群众监督力度.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迅速崛起,各种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与此同时,相关从业者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也日益凸显.研究发现,由于劳动关系限制、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维权途径等方面的原因,该群体不仅参加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的比例相对偏低,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的比例更是明显低于在职职工,而且大都未参加...  相似文献   

18.
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劳动关系市场化对劳动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市场化改革以来 ,我国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劳动关系的均衡状态已被打破 ,新的劳动关系正在逐渐形成 ,劳动者在国有企业中的地位随着企业产权的清晰而被重新确定 ,但国有企业新的劳动关系的均衡状态的实现则有赖于对劳动者权益的真正确认。  相似文献   

19.
劳动争议是劳资关系矛盾的集中表现。本文首先分析了民营企业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变化、产生的原因及争议解决方式等方面的特征,指出了民营企业成为当前劳资关系矛盾的重点;其次,本文分析了民营企业中劳动者权益保护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最后本文从劳动者权益维护的角度提出了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