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求知》2005,(8):39-41
一、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 1.去年以来.一些地区房地产投资增幅偏快、房价上涨过高。在房价上涨比较快的地方,伴随着商品房结构的不合理。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房屋严重供不应求。房价上涨与投机性购房相互推动,房价上涨引发了人们对房价不断上涨的期望值,投机和投资的人更多地进入,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面临两大风险:一是部分特大城市地价房价上涨过快、房价过高;二是部分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大、供应过剩。这两大风险均与房地产的供给与需求错配有关。在一二线城市,地价房价的上涨与这些城市土地供给不足有关;在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高启与土地供应量过大有关。房地产供求失衡的结果就是部分城市一房难买,部分城市一房难卖,房价过高和供给过剩对经济和社会产生双重危害。为了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亟需标本  相似文献   

3.
《瞭望》2010,(35)
<正>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8月26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报告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时说,针对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涨幅较高的问题,国家今年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住房价格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目前,部分大中城市住房价格仍然过高,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工作依然繁重。  相似文献   

4.
最新数据表明,一季度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未见缓解,要避免经济再度推高,宏观调控必须加强针对性和精准度四月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高位稳定态势,经济总量和结构关系比较协调。但与此同时,货币总量偏大,增长偏快;房价涨幅较高,特别是少数大城市房价涨幅很高;以及股市升温速度较快等问题也较突出,因而必须对货  相似文献   

5.
房价与脸红     
桃源  于多 《瞭望》2007,(30)
经过连续两年的房地产调控,我国大城市房价不仅鲜闻回落之声,反而在近两个月涌起新一轮全面上涨的浪潮。有媒体报道,仅在今年上半年,深圳房价即暴涨了50%以上。一位开发商私下坦承:“现在楼盘的利润率已经高到让我们不好意思的程度了。”  相似文献   

6.
由房地产泡沫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证明,以低通胀为目标而对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听之任之的货币政策,不能长期维持经济增长、充分就业,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商品房的特性,决定了商品房的价格在宽松的货币政策情况下超越一般商品价格过快上涨,且在短期内上涨到超越其在长期时的均衡价格水平,造成房地产价格剧烈波动而引发金融危机。政府用货币政策细分的方法维持房价年上涨或下跌的比率不应超过长期住房按揭贷款年利率与契税税率之和,以保持房地产业平稳发展,防止发生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7,(3)
当前房地产库存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其房地产市场因2016年上半年房价涨幅位居各大城市首位。房地产行业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首先分析安徽省的房地产市场现状,分析房价快速上涨的原因,然后聚焦房地产去库存存在的难点,最后从土地供应、政府政策、人口城镇化和房地产企业四个方面来看如何解决安徽省房地产去库存问题,总结得出安徽省房地产去库存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含 《瞭望》2004,(39)
近几年房地产市场供求结构性矛盾在进一步延续,部分地区房价过快上涨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当前缓解房价上涨压力的关键,是抓紧市场结构的调整,加大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供应比例建设。政府应指导督促各地加强规划和土地供应对房地产市场的调  相似文献   

9.
房地产业及其调控:微观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房地产市场波动有两个本质原因:一是房地产具有消费品和资本品的双重属性,二是房地产生产周期和消费周期的巨大差异带来的蛛网效应.但是波动实现的直接动因却是预期效应.蛛网理论和预期效应注定房地产业是暴利行业,导致大部分人无力购房.政府在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虽然多次出台各种调控政策,但是效果不一.由于房价波动的本质原因没有改变,预期效应持续存在,从而预期效应的单向放大不断超过调控的效果,结果表现为房价继续上涨.因此,建议制定"城市住房保障"计划,增加土地和房产的闲置成本,调控消费和投资,降低蛛网效应影响,保障房价稳定的预期,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瞭望》2010,(49)
<正> 房地产调控不容被地段差异带来的房价"假跌"忽悠岁末将至,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针对房地产市场出台了诸多空前的调控举措,其效果到底如何?而一些城市过快上涨的房价是否得到了有效抑制?本刊记者特别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一些城市似乎已经出现的降价势头,其实只是结构性的"假跌"。对于一些城市这种急于在"表面上"做文章,只求从数字上把房价降下来,期  相似文献   

11.
《理论视野》2014,(1):87-87
《京华时报》2014年1月20日报道,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去年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全年房价不出意外地在一片上涨声中落下帷幕。虽然全国房价涨势不改,但整体房价涨幅出现下跌的城市数量进一步增加。专家分析指出,未来房价上涨势头难以改变,房地产调控政策应更讲究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  相似文献   

12.
我国商品房价格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小素 《理论探索》2006,(1):100-102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在肯定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房地产经济中存在的问题。目前由于房地产经济过热以及我国部分城市“炒房团”的存在,使我国商品房价格呈现出快速上涨的态势。快速上涨的房价超出了居民的购买力,普通老百姓买不起房的现象严重。因此,从理论上探讨商品房价格的合理性问题,为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13.
释疑宏观调控下的房地产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房价上涨,政府对房地产业的调控是否准确到位,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内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使泡沫风险迅速堆积,虽然中央连续重拳出击,对市场过热进行全方位的调控,仍然无法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房价失控的症结在于权力介入市场与民争利,导致市场利益格局的严重扭曲,加剧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的两极分化和失衡,造成市场失序和投机盛行,使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日趋突出,成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的一大隐患。而要消除潜在风险,促使市场理性回归,就必须加快房地产制度的重构与再造,强化规范性机制、健全竞争性机制、完善保障性机制,使政府超脱既得利益、复位公共职能,通过抑强扶弱实现市场利益的大体均衡,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15.
住房限购政策作为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策目标是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截至2016年1月22日,我国住房限购政策经历了政策提出、政策强化、政策分化三个阶段。从多源流理论修正的视角来看,无论哪个阶段的政策变迁,都是由问题源流、政治源流和政策源流三者之间的耦合所引发的,而且这三个源流在不同阶段并非孤立,而是具有一定的渐进性。但是,从近两年的实践来看,这一政策实施的效果并非特别好,在某些城市甚至进入了房价越调越涨的怪圈。为此,下一阶段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应调整政策目标使之更加科学化,构建科学的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将房地产市场调控融于经济体制改革之中,从而跳出房价越调越涨的怪圈。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5)
近年来房价的不断攀升和上涨已经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调控和规范房地产业的发展,但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一个调整阶段,房地产方面的法律制度十分不健全,对经济发展的应有作用没有很好发挥。所以,我国现阶段很有必要借鉴外国一些国家的经验,尽快建立和健全我国的房地产税务制度,以规范和引导我国的房地产业走上一个健康发展的道路,积极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10年3月份,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7%,再创新高。中央政府重拳出击治理高房价,实在是因为高房价已成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不能承受之重。房价过高、上涨过快,已经不单单是经济问题,带来的是一系列突出和潜在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大城市发展中有许多急待研究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大城市的空间发展与管理、大城市郊区化、大城市房地产业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曾积累了很多经验,也有不少的教训,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配置资源,实现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由于房价的上涨预期强烈、信贷扩张、通胀的预期、房地产行业的自由市场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导致我国房地产投资性需求膨胀,房价上涨。要采取有效措施,抑制房地产投资性需求上涨、稳定房价,使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瞭望》2010,(13)
<正> 《瞭望》一直追踪挖掘住房问题的深度报道。眼下读者很难理解,为何政府对房价的调控与市场预期不一致。这就需要权威媒体去帮助分析,深挖背后原因。在房价已经成为一个民众空前关注的话题时,希望继续就各方关注的问题对相关政府官员、权威专家、企业高层深入采访,评析已出台房地产调控措施下房价依然居高不下的原因,今后还将采取何种措施遏制高房价、央企频频制造"地王"折射出什么问题等。其中,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退出房地产业的举措,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