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律现代性的本质是在变化的社会情势下寻求确定性和秩序存在的基础,其直接要求就是法律文本的确定性。而理性构成了理解和建构法律文本确定性乃至法律确定性的根本手段。从宏观上讲,这要求我们必须建设一条超越形式法范式和福利法范式的第三条道路;从微观上讲,要以理性为基础确立自我负责为主、国家积极保护的公民身份制度;从直接要求上讲,这要求以权利能动为核心建立健全现代法律主体制度,特别是着力扩大公民身份范围、以权利能动保护公民的利益诉求、积极推进道德权利的法律化、建立健全公民身份的权利制度体系和拓展权利的实现机制制度。  相似文献   

2.
规定在宪法中的权利虽然都可以称为基本权利,但在我国现行宪法文本中,权利却存在着“级差”和“殊相”:从是否与法律规定和现实条件相关而言,基本权利可以分为不受限定的权利、受法律限制的权利和附条件的权利三类;从权利的来源而言,有源于地位的权利和满足利益的权利之分;从权利的属性而言,有消极权利和积极权利之别;从主体的样态来说,有人的权利和作为法律身份、法律角色者的不同权利。  相似文献   

3.
斯瑶 《法制与社会》2014,(15):185-187
诊所法律教育是高校法律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大学生在开展法律援助的过程中,他们的身份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一方面他们参与办案很难得到司法机关和当事人的认可,同时他们拥有的权利也远不及律师,这严重阻碍了诊所法律教育的推进。立足我国现实的情况,借鉴美国的成熟经验,,明确诊所学生参与法律援助的身份和责任,推动我国诊所法律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身份制度的私法构造以个人间的组织状态与市民社会的结构性存在为前提。个人生活在身份体中。身份体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组织或群体,是私法秩序的重要载体。身份体作为利益配置单位,通过确定成员身份界定身份体内外关系,实现其内部身份关系的制度安排。身份制度私法构造的基本要素包括身份利益、价值体系、区分机制、行为规则和外部标志。身份制度以某类组织或群体而非原子化个人为调整对象,确认和规范人们实际生活中的强弱共存状态,形成身份权利特有的形式与功能,并以“命令—服从”的治理模式替代平等协商机制,在身份关系的变动中体现对意思自治的限制。  相似文献   

5.
教师法律身分与教师享有的权利内容及保障制度密切相关,我国大陆地区目前的相关教师法律规范对于教师的法律身分界定不甚明确,从而直接导致了教师游离于劳动法和公务员法的保护之外。本文中,笔者首先以列举教师维权中的困惑来引出教师法律身份如何定位这一课题,然后对我国台湾地区学者关于教师法律身份的不同观点进行了简要介绍,其次通过对教师的劳动者身份和公务员身份进行分析,提出了教师应为特殊劳动者兼特殊公务员的观点,最后着重阐述了定位教师的双重法律身份在立法完善及法律适用上的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身份犯的法律本质,即为什么对有身份者与无身份者实施犯罪进行不同刑法评价的根源所在.不同的行为之所以会招致不同的刑法后果,是立法者从道义性和功利性角度出发,对行为的实质违法性、罪责性和人身危险性进行综合考虑的结果.确认身份犯法律本质的意义在于,特定的身份决定了行为实质违法性、罪责性、人身危险性的存在、性质和程度.同时,身份犯法律本质的确认还会对身份犯的共犯连带机能和主观规制机能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7.
农民在我国是身份而非职业的象征.受制于社会传统观念,国家治理理念,法律制度影响,造成了我国农民身份转化的困境.本文指出,农民身份转型在此重重困难之下,需要我们通过对户籍、社会保障、土地等法律制度进行合理建设,推进农民身份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广义上的继承,指特定范围内的生者对死者生前各种权利和义务的承受。其中,身份继承在现代社会已经基本上不复存在,当代法律中规定的继承,所指的仅仅是财产继承。《宪法》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继承权是自然人享有的重要财产权利,继承法律关系是重要的民事法律关系,继承法律制度是民事法律...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亲属法体系中 ,人伦秩序上的事实关系 ,未被全部纳入其调整范围 ,于是产生了事实和法律相背反的现象。为解决该现象导致的法律调整和事实需要的脱节 ,以系统地分析各类事实身份关系 ,本文借用了法国法系中身份占有的概念。首先 ,文章对身份占有的内涵及认定问题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其性质为一种事实状态 ,它与当事人是否具有占有的意思无关。其次 ,文章区分夫妻身份占有和亲子身份的占有 ,分别就其应被赋予的法律效果作出了比较法上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宋慧清 《法制与社会》2012,(26):273-274
近年来,我国非婚同居这种生活方式逐渐流行起来,非婚同居关系显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重要的法律关系.这种生活方式的普遍出现有其深层原因,如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各类群体的特定因素.但非婚同居关系引发的问题也很多,因此,对同居者之间的身份关系,财产关系以及亲子关系进行法律规制,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也可增强司法实践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李丹 《中国司法》2006,(9):94-95
一、罪犯权利所涉及的几个基本问题(一)罪犯是身份特殊的公民任何有阶级的社会都无法避免罪犯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罪犯与一般公民的法律地位上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差别从总体上说是罪犯原有公民权利的残缺和罪犯义务内容的增加而造成的罪犯公民地位的降格:罪犯不能象一般普通公民那样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全部权利,其原有公民权利一部分受到法律剥夺;某些权利虽然没有被依法剥夺,但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处于受到法律限制;罪犯被依法监禁后,导致其行为能力受限,某些权利尽管未被依法剥夺或限制,但却在客观上处于休眠状态。随着社会的…  相似文献   

12.
亨利·梅因在《古代法》中提出的“从身份到契约”伟大命题极大地促进了法学的发展,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从身份中解脱出来很好的联系在了一起。从身份到契约的发展,本质是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的转换。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义利观中,也有着关于权利义务的描述,本文着重于在法律权利本位的前提下对儒家义利观的取舍做些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众所周知民法中人身权与财产权是最重要的两项权利,而人身权又由人格权与身份权主成。但是,就人身权之研究较之于财产权显得比较被忽视,本文从民法中的身份关系与亲属法中的身份权的界定入手,望对身份法律关系有一个更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隋唐时期的律条尤其是《唐律疏议》体现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在三从四德的宗法家族文化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汉族女性通过身份的变换取得了相应的法律权利;同时期,在黎族传统婚姻习惯法的作用下,黎族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权利虽有所变化,但与汉族女性相比却拥有较多的自由的权利,且黎族女性一直是处于崇高并被人尊重的地位。汉黎女性权利虽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却殊途同归,都是通过女性让渡权利这条路径来实现,这也许正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5.
身份认同的错位,更害怕承担法律风险。更加稳定的侥幸……透析明星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共性,会使我们对明星屡陷“车祸门”有更清晰与理性的认知。  相似文献   

16.
徐忠明 《中国法律》2008,(6):40-41,109-111
在《身份社会与伦理法律》中,梁治平曾经写道:虽然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初版於1947年,但是今天读来仍能启入神智,令人耳目一新。这不是偶然的,它与瞿同祖采用的独特研究方法与丰富文献资料密切相关。只是,今天看来,本书的不足也不必讳言.而其原因乃是,作者对以下两个方面强调不够:第一,中国古代社会是身份社会:第二,中国古代法律是伦理法律。  相似文献   

17.
身份与共同犯罪关系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亚刚 《法学家》2003,(3):55-61
在共同犯罪中有关犯罪人的身份是争议比较大的问题之一,我国刑法理论上对此的观点林林总总,难以形成一致的看法.本文主要对争议较大,影响共同犯罪成立的纯正身份犯、不纯正身份犯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在研究中提出了法律身份与自然身份在具体案件中的理解,并对受身份影响犯罪的法律性质和刑事责任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体外胚胎的民法属性是我国司法实践中不容回避的待决难题.现有各种学说或者不符合我国国情,或者未能充分尊重体外胚胎的生理价值和社会意义,难以合理地解决问题.以现阶段我国的国情为出发点,围绕辅助生育技术利用人和体外胚胎间的关系这一关键问题展开分析,认为后者应属于民法意义上的权利客体,而权利人对于体外胚胎享有的权利的核心是一种准身份性的利益.为了有效地保护这种利益,应将这种权利界定为准身份权.出于保护胚胎创造者、胚胎可能发展成的人以及社会生育秩序的目的,需要明确行使和让渡该权利时的一系列特殊规则.  相似文献   

19.
季金华 《河北法学》2006,24(12):59-67
习惯性规则是人类社会需求的产物,是关系密切群体为了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和交往成本最小化的目的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和秩序安排.与人类社会共存的习惯规则和习惯权利,具有丰富的法治意蕴,它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是法律和法律权利的前身,是法律的合法性基础和评价性标准,是法律的权威性内容.习惯性规则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利益调整和纠纷解决作用,维系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秩序,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社会治理工具.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法律应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文忠 《河北法学》2012,(12):185-190
我国已于本世纪初正式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而且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群体性老龄人权益问题日益突出,老龄人口作为一个日渐扩大的特殊群体、弱势群体,需要得到整体性的社会关怀与法律关怀。就人口老龄化所致社会问题的对策措施而言,我国应根据人口结构比例变化调适人口法律政策,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医疗保健制度,将养老保险制度层次化和体系化,实现文化教育权利在老年人群体的延伸,并保障老年人的再就业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