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正>检察机关民事支持起诉制度作为人民检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在通过检察机关支持诉讼能力偏弱的民事主体向法院提起诉讼,补强其诉讼能力,维护其合法权益,真正实现诉讼平等。民事诉讼法把支持起诉作为一项民事诉讼制度予以明确规定。但是,因法律条文规定的概括性以及程序性规则付诸阙如,民事支持起诉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尚未实现立法者的价值期待。2021年1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第三十一批指导性案例,这是最高检首次发布以民事支持起诉为主题的指导性案例,  相似文献   

2.
司法民主,是人类司法程序源远流长的梦想之一。司法权威必须按照一定法则行事,人民总是最终的审判者即审判者的审判者,这是司法民主的一般历史规则。笔者认为,作为我国司法程序所要达到或者趋向的司法民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司法民主的存在首先应当以承认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独立而又广泛的权利为前提条件。司法民主的存在首先应赋予当事人广泛的诉讼权利,克服程序法中的国家本位主义思想,在具体的司法程序中能够实现以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制约司法权力。2.正如民主的首要含义在于“社会成员参与”一样,司法民主也要求…  相似文献   

3.
考察诉审关系必须放在控辩审三方格局的整体背景之下,理想的诉审关系要求审判者与起诉者所主张的利益无涉;要求审判者与冲突双方保持同等的距离,不偏不倚;要求审判者高于冲突双方,在诉讼程序进程与实体争议解决中居主导地位。我国相关制度的改革也要在理想的诉审关系格局之内进行。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相关的法律判例和科学哲学原理,讨论了法律和科学中对待证据的不同方法,认为现行标准不能满足诉讼证据的目的。最后提出了完善可采性标准的建议,主张走向以相关性作为唯一根据的可采性标准,并辅以针对可靠性问题的陪审团指示,这样有助于事实的审判者得到最准确的结果,会减少那种支持某特定阶层诉讼当事人的偏见,并消除因将科学规范应用于诉讼证据而产生的困惑。  相似文献   

5.
张中 《证据科学》2011,19(5):600-614
本文阐述了相关的法律判例和科学哲学原理,讨论了法律和科学中对待证据的不同方法.认为现行标准不能满足诉讼证据的目的。最后提出了完善可采性标准的建议.主张走向以相关性作为唯一根据的可采性标准,并辅以针对可靠性问题的陪审团指示,这样有助于事实的审判者得到最准确的结果。会减少那种支持某特定阶层诉讼当事人的偏见,并消除因将科学规范应用于诉讼证据而产生的困惑。  相似文献   

6.
一、审前准备程序的价值分析及功能 1、审前准备程序对保障诉讼公正的价值 民事诉讼是对立的当事人之间的争讼,这种争讼关系的基础是民事实体法规定的双方当事人之间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反映在民事诉讼法上的双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也应该是平等的。民事诉讼的理想在于实现公开、公正、对等的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实体公正尽管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但却不是叮以不择手段,不计成本追求的目标,实体公正必须是在程序公上的制约下最大限度的实现其价值。所谓程序公正,即要求审判者以当事人之间的对立为前提,保持不偏不倚的立场,为…  相似文献   

7.
关于审判公正的法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佑平  万毅 《法学论坛》2002,17(2):100-107
审判公正包含了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两层含义。实现审判公正 ,有利于维护国家法律秩序、有利于增进人们对诉讼的信任和期待审判公正、有利于抑制和预防侵权行为的发生、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审判公正的实现依赖于审判者在审判中保持中立、对当事人主张和请求的同等尊重和关注以及案件事实的真实再现和法律适用的正确无误。  相似文献   

8.
诉讼永恒的生命基础在于其公正性,而诉讼平等,作为与诉讼公正同等重要的概念之一,则被视为实现诉讼公正的必由之途或形式标志。文章在界定诉讼权利平等原则内涵之后,讨论了与诉讼平等相关的两个问题:诉讼中立与实质平等。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分析了诉讼立法中有违诉讼平等的几项缺失,如被告人答辩无限制性规定等。最后提出了改进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9.
公诉权和辩护权的形成过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二者都深深地根植于赖以存在的社会制度和诉讼文化之中。世界上公认的两大法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公诉制度和辩护制度的形成和表现形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实现公诉权和辩护权的平等对抗是控辩式诉讼制度的初衷,为达到这一目标,我国还需要从完善诉讼制度方面加快刑事诉讼改革的步伐,努力使公诉权和辩护权由不平等走向平等。  相似文献   

10.
试析日本刑事诉讼中的预断排除原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析日本刑事诉讼中的预断排除原则西南政法大学莫丹谊预断排除原则是在直接审理原则和公判中心主义之下的诉讼程序中,保障公正审判的一个重要原则。所谓预断排除,指法官(审判者)在开庭审理之前以及审理之际不应当对案件有某种偏见或先入为主的诉讼原则。公正审判,无...  相似文献   

11.
我国已确定控辩式为刑事庭审方式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伴随着庭审结构发生的变化,公诉人诉讼地位必须作出如下调整:转变为当事人一方,尊重与维护法官的裁判者权威;与被告人作为平等的诉讼主体出现在法庭审理中;与辩护律师之间的关系应当表现为平等武装理念下的对抗、合作关系;与被害人成为目标与利益一致的控方组合,并在这一组合关系中发挥主导作用。重塑公诉人诉讼地位的另一核心要旨在于摒弃法律监督观念,明确公诉人的当事人地位,实现“法律监督”职能的程序化回归。  相似文献   

12.
<正>民事诉讼是平等主体间的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人民法院查明事实、正确适用法律,依法审理和裁判民事争议,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过程。为使不敢诉、不能诉的弱势群体也能够通过诉讼获得救济,检察实践探索让支持起诉制度焕发出生机。因此,讨论完善民事检察支持起诉制度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事诉讼法在确定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同时为保障该原则的实施规定了具体制度,但某些制度已难以适应现实需要。本文着重分析了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内容和其在证据法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李战亚 《法学杂志》2016,(12):118-12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要求,保障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新修订的《人民法院法庭规则》通过平等对待诉讼各方实现了控辩双方平等对抗;通过完善庭审公开让庭审活动剧场化、可视化;通过在刑事法庭配置同步视频作证室提高证人出庭率;通过刑事被告人着装的去“标签化”贯彻无罪推定的理念.《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的修改以落实庭审实质化为抓手,积极回应“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魏琼 《河北法学》2007,25(8):138-142
诉讼以解决争议为目的,当事人在诉讼中具有平等的地位,诉讼的结果具有正义性和强制性;现代刑事诉讼的控方多由国家公诉机关充当,被告人的对抗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保障被告人权已经成为刑事判决的正当性的依据.诉讼以及现代刑事诉讼的这些本质特征决定了现代刑事诉讼应兼顾实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两大目的,在二者发生冲突时,人权保障具有优先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奚玮 《律师世界》2002,(6):39-40
在民事诉讼中,诉讼公正是与当事人的地位平等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平等就不可能体现公正。基于民事诉讼的本质所决定,民事诉讼立法应当在程序构造设计上为双方实施诉讼行为提供充分、平等的诉求和抗辩机会,以此保障双方在诉讼中的均衡对抗。只有法官在审判上保持中立,对双方当事人一视同仁,且不存在任何偏爱与歧视,才能确保民事诉讼活动的正常开展和获得实效。因此,我国《民事诉讼法》第8条规定,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7.
刘鹏飞 《证据科学》2014,(6):733-749
修正辩论主义为证明责任理论中武器平等原则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契机。法官对双方当事人的主观证明责任进行干预在公益诉讼等现代型诉讼中具有相当的必要性,有利于平衡双方利益。为实现武器平等原则,在证据事实提出方面,强调法官的释明权和当事人证据协力义务的合理运用。另外,非讼法理和自由证明方式向诉讼程序的扩张,也是构建武器平等的证明责任理论与制度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刑事诉讼中的控辩主体经历了由自然平等到不平等、又逐步通过对不平等的否定趋向于平等,这是诉讼权益双方不断抗争的结果。强调控辩平等对于优化刑事诉讼结构和促进司法公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刑事诉讼中不利于控辩平等的因素仍然很多,需要通过建立科学诉讼机制、改进审判制度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
兰楠 《人民检察》2022,(12):22-27
在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基本确立的背景下,检察机关通过民事支持起诉,消弭诉讼中当事人诉权的实质不平等,保障特殊群体合法权益,追求实质正义,是法律监督职能因应时代需要所作的合理必要延伸。民事支持起诉应坚持尊重处分权原则和必要、有限介入原则,以释法说理为首选方式和主要方式,做好诉前沟通,有条件地开展调查核实,除确有必要出庭外,以不出庭为原则,并与法律援助、公益诉讼制度衔接好。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思主义的司法平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平等是司法公正价值的外化与实现方式。本文通过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归纳 ,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者有关司法平等的基本内容。在他们看来 ,司法平等首先就必须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加以平等地保护 ,对当事人诉讼平等的条件予以同等的保障。同时 ,在司法过程中 ,应将相关判决建立在“应有的考虑之上” ,而不能将法律之外的其他因素纳入判决的考量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