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对纤维联接蛋白的研究,可追溯到1903年,当时有人称之为调理素。1948年Morrison等首次从人体血浆中分离出这类蛋白并命名为冷凝蛋白。(CIG),70年代许多学者依据这类蛋白分布、功能的某个侧面,分别命名为:细胞表面蛋白(CSP)、细胞粘附因子(CAF)、抗明胶因子(AGF)等。1976年Kussela首先把它命名为纤维联接蛋白(fibronectin,Fn),被多数学者接受。目前普遍认为,Fn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对它的研究已拓宽到生物学、医学许多领域中[1]。一、Fn的分子结构、来源和分布Fn是由人类等8或第11对染色体上基因导出…  相似文献   

2.
目前,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rtin,简称Fn)已应用于法医学研究[1]。由于人体标本来源困难,研究Fn仍以动物为主[2]。至今为止,国内外尚无抗动物Fn血清出售,从而给Fn研究工作造成困难。因此,本实验的目的是从Wistar鼠血浆中分离纯化Fn,用以免疫家兔,制备兔抗鼠Fn血清。材料和方法一、试剂1.Sephorase-4B(pharmacia)1.gelatin-Sephorase-4B(pharmacia)3.PMSF(sigma)4兔抗人Fn血清(上海生物制品所)5.标准分子量蛋白(Bio-Rad)二、生器仪器泳Zs-4型紫外光检测器(中国军事医学p学院实验仪器厂)。2自动分步收集…  相似文献   

3.
应用PAP法检测成人皮肤切创纤维连接蛋白推断损伤时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PAP法,对15例成人腹部不同时间组(2小时以内)手术切创皮肤进行研究,观察Fn的分布、含量变化及其与损伤时间的关系;同时作H.E和Masson三色染色对比观察。结果发现:创伤即刻,创壁仅有少量Fn阳性颗粒;15分钟后,创壁表面Fn含量增多,呈薄层、断续的细条状;以后,随着时间延长,创壁表面Fn含量逐渐增多,呈连续细带状;至2小时,创伤局部Fn含量明显增多,创壁表面Fn是较宽带状,创壁内Fn亦增多,并是浓度梯度改变。PAP法检测Fn,可为鉴别生前与死后损伤、推断早期损伤时间,提供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定量研究了12例成人腹部2小时以内手术切创皮肤可检测的Fn。实验批内变异系数<5%,批间变异系数<10%,检测Fn浓度范围3.91~1000ng/ml。结果:成人腹部每克皮肤可检测Fn含量为7.5920±1.7364μg(M±SD);随着损伤时间延长,不同时间段创伤局部皮肤Fn的含量逐渐升高;各不同时间段与损伤即刻皮肤Fn含量的差值和损伤时间之间存在直线相关(r=0.9843)。经方差分析处理,发现创伤局部皮肤Fn含量在损伤经历30分钟后,有显著增加。本此结果可为推断切创形成的时间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5.
血清类粘蛋白(orosomucoid,ORM),属人类血清a1球蛋白,分子量41kd。Tokita等(1963)[1]首次发现ORM遗传学多态性后,Yuasa等[2]应用等电聚焦成功检测ORM;和ORM;两座位产物[2]。Harada(1989).、苟清(1993)等分别于1989年和1993年应用等电聚焦技术检测了精斑ORM;的表型[4,5],在此基础上,本文作者对苟清等[4]的精斑ORM;型检测方法作了改进,采用类似Sonthern转移方法提高酶谱带转移效率,显色中用一抗和酶标二抗处理过程中增加震荡步骤,以提高抗体结合速率,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检测灵敏度,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血浆蛋白的LSAB检测在青壮年猝死综合征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观察9例青壮年摔死综合征(SMDS)心传导系统组织及心肌细胞内血浆蛋白Al、Fn的改变,并以冠心病和非心脏病死亡者之心脏标本作对照。结果:SMDS组,8例Al阳性染色,7例Fn阳性染色;冠心病组,7例Al、Fn均呈阳性染色;非心脏病组心肌细胞内Al、Fn均呈阴性,而部分血管壁、结缔组织则呈阳性。提示部分SMDS病例有早期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病理改变,其死亡原因应属心性猝死范畴。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Gelatin-Senharose4B亲合层析法提纯人血浆Fn抗原,免疫家兔,收集抗血清,经过去Fn血浆制成的免疫固相吸附剂处理后,制备特异性抗人Fn血清。此抗血清1:200稀释,用于免疫组化PAP、DAB染色法,观察人头皮枪弹创、头皮挫裂创、腹部皮肤切创各4例创缘区Fn含量、分布变化的研究,能反映创线区Fn变化的规律,为法医学创伤的研究,进一步开展定量分析和定量测定,作了抗体准备。  相似文献   

8.
纤维连接蛋白mRNA可变剪接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刘宁国  赵子琴 《法医学杂志》1999,15(4):243-244,247
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胞外基质、血浆及其他体液中的高分子糖蛋白,自1948年Motrison首次发现以来,对FN蛋白水平的研究方兴未艾,并于七、八十年代达到高潮。国内外法医界已将FN蛋白水平的变化应用于生前死后伤及创伤时间推断。1983年Knornblihtt等通过人Hs578T细胞RNA的提取获得了FNCDNA[1],拉开了FN基因研究的序幕;此后,先后发现了FNmRNA前体(pre-mRNA)可在两个不同位点上剪接而形成多种异型体[2-4];1987年Schwarzbauer与Zardi又先后在大鼠和人FN基因中发现第三个剪接位点[5,6],FN…  相似文献   

9.
基质金属蛋白酶3研究进展及其法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质金属蛋白酶3是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的重要成员,能够降解多种细胞外基质成分,参与组织形态发生、损伤修复、炎症反应等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并在风湿性关节炎、动脉粥样硬化、乳腺癌等疾病和肿瘤的发生及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新近的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3可能是凋亡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间一种重要的信号传导分子,它通过激活小胶质细胞加剧阿耳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中神经元变性。此外基质金属蛋白酶3基因启动子区域5A/6A多态性与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相关,且血浆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浓度在心肌梗死前后存在差异,有望成为法医学鉴定中诊断心肌梗死的辅助指标。脑损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表达发生改变,提示其在神经组织修复、突触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阐明脑损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变化规律,可能提供一种推断脑损伤时间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0.
脑损伤后CD14在小胶质细胞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细胞分化抗原 14 (Clusterofdifferentiation 14 ,CD14 )是一种存在于髓样细胞表面的白细胞分化抗原 ,由Todd等[1 ] 于 1981年首次在人单核细胞表面发现。CD14作为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 ,LPS)高亲和受体在机体免疫、防御系统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反应中起关键作用 ,CD 14介导细胞识别吞噬LPS和一系列炎症后因子释放过程。脑损伤后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 ,主要是由原位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及血循环中侵入损伤区的白细胞参与[2 ,3 ] ,这些细胞表达的CD14表面抗原是脑损伤后引起局部免疫反应的关键因素[4] 。一、CD14的结构和分布(一 )CD…  相似文献   

11.
张海东 《证据科学》2007,14(3):232-234
自1972年由Kerr等提出细胞凋亡(apoptosis)的概念后,人们对细胞凋亡现象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细胞凋亡已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现已证实,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创伤感染、全身炎症反应(SIRS)、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退行性变以及中毒等中均存在细胞凋亡的情况。目前,  相似文献   

12.
在法医学科研与办案实践中,人血清蛋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这是由于很多人血清蛋白具有遗传多态性,呈现出个体差异,能起到个人识别的作用,如型特异性成份(Gc)、转铁蛋白(Tf)、触珠蛋白(Hp)、α1抗胰蛋白酶(α1AT)、某些补体成份、免疫球蛋白同种异型遗传标志Gm和Km等。有的人血清蛋白在组织和体液中、正常和病态时有不同的分布或表现,因而对法医学检验及办案具有鉴定价值,如前白蛋白(PA)、α1酸性糖蛋白(α1AG)、人纤维蛋白原(Fg)、纤维结合蛋白(Fn)[1、2]、纤维蛋白溶酶原、(Pg)等。人血清蛋白的检验,抗血清…  相似文献   

13.
ABO血型系统属人类的重要遗传标记之一。ABO抗原不仅存在于红细胞膜,也广泛存在于人体的体液和分泌液中。在体液及分泌液中分泌ABH血型物质的人称作分泌型(Seers-tors,See)。A型人分泌A物质,B型人分泌B物质,O型人分泌H物质。所有分泌型人都有H物质的分泌;不分泌ABH血型物质的人称作非分泌型(nonsecretors,uSe)[1]。分泌ABH血型物质,首先是在检测人精液和唾液时被证实[2]。后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人类分泌型个体的消化道(唾液、胃粘膜、胆汁、胎粪)、泌尿生殖道(精液、阴道分泌物、卵巢囊肿液、尿)、呼吸道及乳汁…  相似文献   

14.
细胞因子在皮肤创伤修复中的表达及其与损伤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现代创伤惨重知识与损伤时间的推断对损伤时间的推断历来建立在创伤修复反应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之上,即以不同经历时间的创口在修复过程中所表现的生活反应(vitareaction)特点,亦即炎症反应、肉芽组织及上皮增生和疤痕修复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组化及生化变化特征作为推断损伤时间和性质的依据[’·‘]。然而,多数需司法部门立案的暴力伤害致死,受害个体的生存期短(仅数分钟或数小时),创口缺乏形成典型组织学生活反应所必需的时间,给藉创口损伤时间来推测作案时间带来困难。加之死后早期阶段(超生反应期)的一定时间内仍然存活的…  相似文献   

15.
闭合性弥漫性脑损伤早期病理变化的实验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闭合性弥漫性脑损伤病理学变化的发生机制关于DAI发生的机制,认识尚未统一。普遍为学者们接受的机制是由于外力直接作用,神经组织损伤后继发的改变和损伤后修复反应等诸多因素共同介入的结果。1.Holbourn(1943,1945)[57]指出头颅遭受外力打击引起脑损伤的机理,主要是由于旋转加速力(rotationalaccelerationforces)和相伴随的剪切力(shearstrains)作用于不可压缩的、易变形的脑组织,导致神经纤维、血管和突触等结构破坏。被封闭于坚硬的颅骨内的脑组织,对外力反应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滑动和旋转运动发生扭曲变形,导致脑损…  相似文献   

16.
郭学荣  周亦武 《证据科学》2003,10(4):240-242
白细胞分化抗原1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14,CD14)是一种存在于髓样细胞表面的白细胞分化抗原,由Todd 等[1]于1981年首次在人单核细胞表面发现.CD14作为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高亲和受体在机体免疫、防御系统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反应中起关键作用,CD14介导细胞识别吞噬LPS和一系列炎症后因子释放过程.脑损伤后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主要是由原位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及血循环中侵入损伤区的白细胞参与 [2,3],这些细胞表达的CD14表面抗原是脑损伤后引起局部免疫反应的关键因素[ 4].  相似文献   

17.
利用LSAB法,比较抗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HHF35)、抗肌红蛋白(Mb)和抗纤维联接蛋白(Fn)多克隆抗体在22例实际案例人心肌梗死检材中的应用效果。发现:在22例人心肌切片中,HE均能显示明显心肌梗死区,三种抗体的免疫组化都能在同区内显示心肌梗死,对于梗死心肌细胞的反应,表现为HHF35、Mb出现心肌细胞的缺染或弱染,Fn在梗死心肌细胞呈阳性特异性染色。图像分析表明:在相同视野内梗死面积所占比率为HHF35>Fn>Mb>HE;在染色效果上,HHF35明显最佳。  相似文献   

18.
粘附分子及其在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粘附分子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粘附作用的膜表面糖蛋白。它们在胚胎的发育和分化、正常组织结构的维持、炎症与免疫应答、伤口修复、凝血以及肿瘤的浸润和转移等方面有多种重要作用[1] 。1 粘附分子的主要免疫生物学作用粘附分子通过参与胸腺细胞 TSC间相互作用影响胸腺细胞的发育成熟 ,此外 ,外周血细胞表面表达LFA 1/ICAM 1、VLA 4/FN等粘附分子 ,他们通过与相应配体的相互作用 ,不仅为T细胞活化提供协同刺激信号 ,也参与T细胞的功能分化。由此可见 ,粘附分子对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分化起着重要作用。粘附分子…  相似文献   

19.
三个STR位点复合扩增多态性及法医学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TR(shorttandemrepeat),即短串重复序列,广泛存在于人类基因组中,平均每15kb就存在一个STR位点,为法医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提供了丰富的遗传标记[1,2]。复合扩增多个多态片段长度不重叠STR位点,可以节约检材,提高单次PCR扩增的信息量。现将我们对三个STR位点(HHUMCSFIPO[AGAT]a,HUMT-POX[AATG]a,HUMTH01[AATG]a)复合扩增分型的研究以及在法医学中应用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一、实验材料无关个体血样取自北京地区汉族个体,家系取自北京郊区两家庭,血痕、混合斑、毛发等为实验室积累,同一个体不同组织脏器…  相似文献   

20.
刘仙洲 《法医学杂志》1995,11(3):134-134
中和法检验人体液斑中H型物质含量在个人识别中的应用4例刘仙洲(河北省顺平县公安局;顺平072250)A、B、H类血型物质不仅存在于红细胞上,在唾液、精斑、阴道分泌液及人体各组织也广泛分布。分泌型人的体液中除分泌与本身相同的型物质外,还可分泌H型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