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失地农民往往会因为失去土地又不能稳定就业而是生活陷入困境,国家有义务为失地农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帮助失地农民应对生活困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社会公平。目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存在着征地补偿标准低、安置方式单一、保障水平低、法律援助不到位等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完善,以使农民的基本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2.
政府的不断征地过程就是政府与农民之间利益博弈的过程。政府为了非公共利益目的征地造成大量土地征而不用,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得农民最根本的物质保障——土地大量缺失。同时,由于征地制度存在的缺陷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结构的存在,失地农民的基本社会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因此,一方面,政府要以公利性作为自身的本质属性,摆正自己的公益人的角色,不能把征地作为手段,以自身利益和寻租作为最终目的;另一方面,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必须针对征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制度上安排和创新,化解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盾,维护好失地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构建视角下的失地农民利益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的不断征地过程就是政府与农民之间利益博弈的过程。政府为了非公共利益目的征地造成大量土地征而不用,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得农民最根本的物质保障———土地大量流失。同时,由于征地制度存在的缺陷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结构的存在,失地农民的基本社会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因此,一方面,政府要以公利性作为自身的本质属性,摆正自己的公益人角色,不能把征地作为手段,以自身利益和寻租作为最终目的;另一方面,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必须针对征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制度上的安排和创新,化解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盾,维护好失地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在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河南省失地农民面临征地补偿,社会保障以及就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缺陷,现行征地法规制度不完善,基层管理不规范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河南省应突出先行先试,破解失地农民难题。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农民土地权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物权法》规定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度、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制度以及征地补偿制度,对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存在不足。保护农民土地权益是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要途径之一。明晰农民的土地权益,完善农民通过农民集体行使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方式,保障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应有权益,完善农民土地权益被侵犯时的救济途径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镇化正快速发展,农民工大量进城,大量城郊土地被征用,但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缺乏社会保障。处理好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对城镇化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为提升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应做到土地征用程序公开透明,并适当提高补偿标准;应完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并落实好最低生活保障。  相似文献   

7.
基于在我国西部四川泸县、中部安徽金寨、东部浙江义乌三个征地改革试点市(县)的调查数据与访谈资料,对征地安置方式的社会保障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实施单一的货币补偿不能使失地农民获得相应的就业保障和社会保险保障;实施单一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安置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老年失地农民社会保险的水平,但对于还未达到养老金领取年龄的中青年失地农民缺乏吸引力;实施货币+征地相关保险安置,失地农民可以在获得征地/失地养老保险的同时,获得较多货币补偿,但保障水平要远低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易造成单一货币补偿失地农民群体的不满。因此,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征地安置方式,以维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提升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8.
农民对土地的基本财产权利的缺失和城市发展对土地的依赖造成当今农民土地权益缺失;法理上农民失地就是生存发展权、人格尊严权、土地财产权及社会保障权的缺失;要切实保障失地农民权益,就要改革征地制度,建立和完善土地补偿长效机制、居住安置机制、失地农民的利益分享机制、就业扶持机制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征地规模不断扩大,失地农民的数量与日俱增。文章从政府责任角度出发,着重分析政府在失地农民征地补偿制度、养老、医疗、失业保障及监督机制五个方面的责任缺失,提出政府责任在解决当前失地农民问题中的路径完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在大力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产生了很多失地农民,由失地农民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需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建立健全征地补偿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建立健全相关的就业机制,以及失地农民的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进程中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体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日渐重要。失地农民因土地产权的法律界定不清晰、土地征用行为和程序的不规范、补偿标准和利益分配严重不公、安置水平严重低于现实保障需要以及农民观念陈旧劳动技能和素质太低等原因导致了权益保障缺失。保障失地农民权益,从策略选择上,必须明晰土地产权,理顺权利关系;规范征地行为,完善征地程序;提高补偿标准,健全分配机制;拓展就业渠道,提升安置效益;保障基本生活,强化社会保险;加强土地立法,提供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2.
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和就业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一个影响面非常广泛的社会问题,是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民生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国家渝黔铁路、枧槽沟水库建设的加快,征地规模不断扩大,贵州息烽县永靖镇永红村失地农民逐年增加,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等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针对永红村失地农民在就业安置、就业培训、收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只有建立公平、合理、透明、规范的征地补偿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规范征地补偿安置的操作,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基于2012年武汉市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状况的调查问卷,对武汉市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安置状况进行了分析,从征地补偿安置形式、征地补偿安置标准、集中安置住房问题三个方面,阐述了武汉市征地补偿安置的基本状况、失地农民意愿及存在问题,在这些实际情况下,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补偿安置机制。  相似文献   

14.
对青岛市即墨市征地补偿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问题历来是农村工作的核心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牵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招商引资工作的迅速推进,占地数量逐年增加,失地农民不断增多,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完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为切实保护好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必须全面了解当前征地补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加强和规范征地补偿费管理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5.
在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土地征用和农民失地问题。近几年失地农民问题日显突出。失地农民的出现与增多,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征地法律法规的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圈地风的兴起,土地腐败孳生,农业和农民的弱势地位,人们对土地不珍惜,对政府、官员考核标准的单一性,各级政府为了政绩而大片征地,是失地农民急增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失地农民问题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农村土地被大面积征用,导致失地农民的数量急剧上升,由于征地制度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缺失,使得失地农民的生活和生产面临诸多困境。只有建立相应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有利于加速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及维护稳定的社会安全网。  相似文献   

17.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之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成为新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具体问题。应从转变观念、合理确定养老金标准、完善征地补偿相关制度、实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城乡区域性流转等方面努力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失地农民保障制度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制度安排,是实现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重要途径。长安区的调查发现,失地农民保障制度的供需矛盾,即短期安置与长期生计、安置模式单一与多种生计资源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调节需要在"大保障"理念的指导下构建科学的失地农民保障制度,通过制度构建可以实现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  相似文献   

19.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法律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对失地农民生活问题还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三方面去做:一是加强土地征用的法律规范;二是赋予农民新的权利;三是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特别规范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运行机制仍然脆弱,面临的主要难点一是如何落实农民工享有市民的同等待遇;二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三是如何实现部分农民工向市民身份的转换。要完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这种运行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重点应放在:一是构建法律框架与培育农民工的自我组织来保护农民工的权益;二是构建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制度;三是依法建立适合于部分农民工向市民转化的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