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预算是国家财政体制的核心,现代预算制度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由税收国家向预算国家转型,则是现代法治国家的普遍经验.英国、法国、美国遵从三种不同的路径,均成功实现了由税收法定向预算法定的转变,构建了现代预算法治国家,为其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美国构建预算国家的经验,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具有参考价值.中国目前正处于税收国家发展的成熟期,迫切需要向预算国家转型,而现实的途径是在财政统一和财政监督交替进行的模式中,加快预算法制建设,建设现代预算制度,完善财政法治体系.  相似文献   

2.
孙伟 《法制与社会》2012,(14):79-80
预算牵扯到社会活动的诸多方面,它具有财政性、政治性、法律性等属性,预算的法律性是最根本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到预算的效力与财政秩序。关于预算的法律性质问题,国外存在预算行政说、预算法律说、预算法规范说和预算措施性法律说等争论,预算法律说应该是最终的取向。基于财政立宪主义,我国的预算法律性质应采取预算法律说。  相似文献   

3.
基于Lüder政府会计环境评估模型的中国财政透明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鹏  李燕 《公共行政评论》2011,(2):133-150,181
财政透明是良好的财政治理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实现财政民主和有效财政监督的生命线。财政透明度的提升离不开政府会计体系的技术支持,因此,中国财政透明度的提升进程和中国政府会计的改革进程是密切相关的。论文基于Lüder政府会计环境评估模型,分析影响中国财政透明度提升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组织特征等环境因素。以英美等国公共预算形成的历程为例,提出财政透明度提升的压力模型、推力模型和耦合模型,结合中国政府财政透明的影响因素,从法律法规建设、预算信息披露、政府会计改革、财政信息质量四个层次提出提升中国财政透明度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或运行模式。同时,它又是保证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顺利运行的根本条件。政府预算是公共财政存在的形式,编制部门预算是财政公共化趋势不断增强的集中反映,是我国今年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5.
正国家财税制度乃分割国民财富之利器,亦为实现社会正义之天平。《决定》第五部分明确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并从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等三个方面,清晰地叙述了未来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以及财政国家转型的基本路径。①一、"硬预算约束国家"理念的确立20世纪80年代,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曾经提出"软预算约束"的概念,他认为:"如果预算约束的软弱无力已经很普遍,它就会像癌症一样在经济中扩散,造成极大的破坏"。②尽管预算平衡是世界各国财政  相似文献   

6.
预算联网监督,广东省人大当“领头羊”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预算联网监督”是什么?预算联网监督,又叫预算“在线监督”,是指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财经、预算机构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联网对接,实时监控财政收支的全部情况,包括每一笔预算支出拨付时间、金额、去向、用途以及支出方式等,尤其是重点监控财政专项资金拨付情况,实现人大对财政预算资金运行全程进行监督,发现预算执行的问题,及时予以监督纠正. 预算联网监督,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敢为人先,开全国之先河,这也是媒体所说“人大工作‘广东现象’”的一个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公共预算作为财政体系的核心内容,预算治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2014年8月3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下简称新《预算法》)在立法理念上融入了更多的民主性、公共性、控权性、全面性、公开性、问责性等现代预算法治精神,从规范化和体系化的角度完善了公共预算制度,这些规定至少从静态的法律条文层面为预算治理能力的提升和国家治理基础的夯实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审慎观察新《预算  相似文献   

8.
财政立宪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春林 《法学杂志》2008,29(2):155-157
财政立宪是一种关于国家和国民之间财产关系的理念和原则,本文主要从国民财产权对国家财政权制衡的角度,通过分析税收、公债、预算、支出的立宪控制在西方财政问题、政治社会发展中的意义,揭示财政立宪对我国财政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财政对普通高校的预算支出日益增加。然而,优化其支出结构才能更好地提高预算效益。本文从作为混合公共产品的普通高等教育、目前的预算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几个方面做了优化财政对普通高校预算支出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预算公开是指年度财政收支计划的编制、审批、执行的过程都应当以适当方式向公众公开。预算公开在保障纳税人权利、建立责任政府、提高财政透明、建构财政法治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许多国家都由宪法对预算公开进行了直接的规范,反映了预算公开这一事项的重要程度。我国在探求预算公开的进路上,应立足于现有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之上,完善《预算法》对预算公开的细节规定。不断地健全法治、转变政府理念、公开预算公开的审议程序。  相似文献   

11.
财政法定包含税收法定与预算法定两大基本原则。形式意义上的财政法定侧重于解决征税权与支出权的形式规范性问题,但是伴随着公共政策观念的变迁尤其是财政干预主义政策的盛行,税收、预算成为实现某种经济社会功能的工具,其固有的控权特性日益被削弱。在此背景下,应当寻求实质意义的财政法定,在具体税制与预算规则之上,通过财政基本法与预算法的功能分离,从财政收支规模、财政收支结构、财政收支平衡方面建构和完善相关制度,从而实现财政法定实质化。  相似文献   

12.
媒体报道,最近,上海财经大学和清华大学有关研究机构分别发布我国省级和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报告.这两份报告显示,尽管我国的政府预算公开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财政透明度还处在很低水平.改进空间很大、、预算草案须经过人大审议批准基本是个花架子,对于预算外资金的监督几乎处于真空地带。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国库?国库是国家金库的简称。负责办理国家预算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是国家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库是国家预算的统一出纳机关。在我国,财政部门代表国家管理预算资金。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经理国库。国库的设置和预算级次相适应,一级财政设一级国库。  相似文献   

14.
当前财政资金收入与支出所存在的乱局早已引发各方的关注.如何解决各种财政乱象,不仅关系国家机关的正常运作,更关系国家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与设施,进而影响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追根溯源,当前的财政乱象源于预算审批权形式化所引发的政府财政执行权的权力制约机制缺失,政府在财政管理体制中一家独大.预算审批权是一项独立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国家权力,其行使的法律后果在于确立年度性财政收支的规范性依据,具有明显的权力属性.但此次《预算法》的修改并未关注到预算审批权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未能构建预算审批权行使的全面规则体系,应当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政府主导的预算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预算法》规定,各级预算由本级政府组织执行,具体工作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但是各部委、各地方政府未能按时完成年初预算支出的案例屡见不鲜,结果出现"突击花钱"的现象。本文从预算执行缓慢的现状入手,揭示造成的财政浪费和财政常年结余累积,重点分析其原因为预算审批、管理、监督,以及时间安排方面的问题,试图提出相关建议,帮助解决痼疾。  相似文献   

16.
《预算法》规定,各级预算由本级政府组织执行,具体工作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但是各部委、各地方政府未能按时完成年初预算支出的案例屡见不鲜,结果出现"突击花钱"的现象。本文从预算执行缓慢的现状入手,揭示造成的财政浪费和财政常年结余累积,重点分析其原因为预算审批、管理、监督,以及时间安排方面的问题,试图提出相关建议,帮助解决痼疾。  相似文献   

17.
戴激涛 《时代法学》2010,8(2):23-29
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公民要求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的诉求日益强烈。作为财政民主的重要组成与运行规则,公共预算是纳税人及其代议机构控制国家财政的基本途径。为推动公民参与预算,我国浙江温岭的新河镇将民主恳谈机制与人大预算审议相结合,成为探索预算民主化路径的改革样本。考察新河镇的公民参与预算实验可以发现,人民主权是公民参与预算的核心理念,基层人大是制度载体,信息公开是前提条件,商谈辩论是有效机制。基于协商民主理论,完善公民参与预算制度,应扩大参与主体,加强人大制度建设,健全法律制度体系确保公民参与预算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财政法定原则的要求是财政基本事项由法律加以规定,其实质应从财政权法治化的高度加以把握。它兴起于封建国家到民主国家的变迁过程中,最初表现为税收法定,并在夜警国家到社会国家的演进中扩展到预算法定,最终发展为财政法定。为全面展现财政法定的要求,有必要突破现有的就事论事的内容法定范式,从范围法定上构建起"财政宪定——财政体制法定——财政收入法定、财政支出法定、财政监管法定"的三层次体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落实财政法定原则对我国的意义重大。鉴于目前财政权的失范格局,突破口应在做实人大,特别是要明确人大的财政收入立法权、预算监督权和财政收支划分权。未来,应在改革中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法律体系,并在条件成熟时推动财政法定原则入宪。  相似文献   

19.
预算公开走了六十年 财政预算从国家秘密到公之于众,大体上走过了三个历程. 第一阶段:人大代表审预算报告而不知“细帐”.1951年颁布的《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规定,“国家财政计划,国家概算、预算、决算及各种财务机密事项”属于保密内容,是国家机密.1988年通过的保密法定密过宽,也限制了预算公开.1997年,国家保密局和财政部制定的经济工作密级规定指出,财政年度预、决算草案及其收支款项的年度执行情况,历年财政明细统计资料等属于国家秘密,不得向社会公开.尽管1982年宪法赋予人大有权审查、批准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1994年预算法明确了人大审批预算的职能,但其中并无预算公开的规定.因此,人大代表几乎是就着预算报告来审查预算,对预算“帐目”知之甚少.有人大代表批评道:“这样虚化、不透明的报告给代表,代表怎么去审议?”老百姓更无法知晓政府如何花钱.  相似文献   

20.
中国预算法的发展与完善刍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于体制转轨时期利益调整的难度以及制度设计本身的一些问题 ,中国预算法的立法、执法和守法一直都在低水平上徘徊。结合当前财政支出制度改革的现实需要和世界财政法治发展的潮流 ,以规范和保障政府财政行为为己任的预算法律制度应当予以积极的回应。无论是预算编制、预算审议还是预算执行 ,都需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 ,做出很大程度的调整和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