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故事]在李家沱长江大桥南岸,有一“颗”被民政部授予的“中国乡镇之星”——巴南区花溪镇。  相似文献   

2.
刘炜 《党课》2020,(3):88-90
说起东晋陶渊明这位田园诗人的鼻祖,我们大都会联想到他蔑视权贵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还会想起他的成名代表作《桃花源记》。其实,在“不为五斗米折腰”与《桃花源记》当中,还隐藏着或被我们误解,或是让我们难以想象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一个千年去了,新的世纪款款而来。历经这千载一逢之机的我们,在新春佳节的贺岁中,能不情怀激越!此时重温世纪伟人毛泽东“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警句,更是引发我们无限的感慨。 春寒料峭,捧读这期刊物,读者朋友的心当被《“为了61个阶级弟兄”和它背后的故事》这篇文章捂热。41年前的2月,在山西平陆,发生了一起震撼中外的“为了61个阶级弟兄”抢救事件。本文作者是当年的平陆县长,  相似文献   

4.
杨梅 《支部生活》2006,(10):16-17
张华个子不算高大,却落落大方且待人和蔼可亲,为社区的老老少少所喜欢,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好书记”。她的“好”,表现在她那些平凡而又感人的事迹,一直被人们当作新的传奇故事,在社区内外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指出,“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总书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多次在外交场合真诚深情“讲故事”,向世界人民宣传中国文化,阐释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是中国人民和世界公认的“中国故事第一讲解人”。  相似文献   

6.
《新长征》2004,(17)
[孝,历来被中华民族奉为“人道之始,百行之源”,在这里,我们讲述的是上海某杂志社女记者张惠琴用血和泪,和母亲一起创造生命奇迹,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故事。如果您身边的亲友患有癌症,读了这篇文章,一定会被那悲壮的抗争深深打动,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 我出生在山西运城地区一个小村庄,12岁不幸丧父,全凭母亲上山挖药,省吃俭用,甚至有病了也舍不得吃药,一心供我上学。1992年  相似文献   

7.
紫藤苑小区党总支书记杨兆顺善做群众工作的故事,近日在申城广为传播。杨兆顺事迹的耀眼之处,无疑包括他那帮助人们“丢掉边缘心理重建自信”的化解之策。这告诉我们,关注并及时化解社会“边缘心理”,让“边缘人”振作精神,回归社会,是“做好群众工作,创新社会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朱学方老人被朱镕基亲切地称为“满伯”。《“满伯”眼中的朱镕基》是一个懂事、勤奋的孩子,也是一位有情有义、廉洁奉公的共和国栋梁。他为我们讲叙的朱镕基的故事,肯定会在读者的脑海里留下不可磨灭印象。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蛰居贵阳青岩的诗人吴中蕃,被鼎鼎大名的大戏剧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比为“屈子之弦吟泽畔,子美之放歌夔州”,这是贵州文化史上颇发人深思的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10.
教育子女使其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历来是天下做父母的极为重视的一个问题。在教育子女问题上,从古到今,许多成功之例已成为千古美谈。我们所熟悉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终于造就孟子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岳飞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11.
“美言”即漂亮奉承之语言。 由于美言顺耳动听,因而爱听“美言”者大有人在。特别是那些当权而又自矜的人物,他们往往被“美言”得飘飘然神魂颠倒昏昏然忠奸不辨,结果被那些“美言”师们钻了空子。明朝赵南星所著《笑赞》里就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秀才寿尽归阴,遂到阎王殿去见阎王,恰在此时阎王放了一个屁。那秀才当  相似文献   

12.
世间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在。干百年来,无数怀才不遇之士在苦苦等待之中发出了无尽的感慨。然而,有了“伯乐”,“千里马”就真的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吗?事实并非完全如此,“田忌赛马”的故事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春华之歌     
“他的故事宛如宁静的池塘/骤然掀起滔天的巨浪/当他悄悄沉入水底/夕阳温暖着两个孩子的脸庞/谁能够忘记英雄的名字/平凡的故事永远被人们传唱。”一首《春华之歌》在湖南师范大学校园里传唱,人们深情呼唤这个舍己救人英勇献身的共产党员大学生的名字——李春华  相似文献   

14.
戒贪三策     
《醒世恒言》载:“薜录事(官名)于高烧昏迷中化为鲤鱼,跃入湖中,恰遇渔夫垂钓。明知饵在钩上,吞之必祸身,但禁不住香饵扑鼻,张口咬之,终被钓去。”作者点评曰:“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这则“人变鱼被钓”的故事,真是入木三分,颇值得回味。纵观近几年反腐败斗争中纷纷落马的贪官污吏,大多是“识得破”却“忍不过”而吞下“利钩”祸害国家、殃及自身的。利诱面前“识得破”,缘何又“忍不过”,而终遭“被钓”之厄运呢?其原因只在一个“贪”字。先哲有言:“祸莫大于贪。”贪则智昏,不计后果;贪则心狂,胆大妄为;贪则“高烧发昏”,难以分祸福。殊不知,“自作孽,不可活”,自投罗网,想回头也来不及了。要“识得破”又“忍得过”,现  相似文献   

15.
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意场上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称呼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五六十岁的老妪被称为小姐的有之,二十岁的少年被称为先生的有之,什么“大腕”、“大亨”、“大款”、“大老板”已成为酒桌上、舞池里炫耀自己、相互捧场的时髦称呼。值得提醒的是,这些花样百出的时髦称呼竟悄然地潜入到我们党内来。  相似文献   

16.
春华之歌     
“他的故事宛如宁静的池塘,骤然掀起滔天的巨浪/当他悄悄沉入水底/夕阳温暖着两个孩子的脸庞/谁能够忘记英雄的名字/平凡的故事永远被人们传唱。”一首《春华之歌》在湖南师范大学校园里传唱,人们深情呼唤这个舍己救人英勇献身的共产党员大学生的名字——李春华  相似文献   

17.
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两人被狐狸所媚,倒在深山老林之中,奄奄待毙,被一猎人救之。二人在万分感激猎人之际,对狐狸恨之入骨,大骂狐狸狡诈可恶,请求猎人捕杀之。猎人曰:“鱼吞钩,贪食故也;猩猩刺血,嗜酒故也;尔二人被媚,则乃贪色之故也,只应自恨,何需恨狐!” 猎人的话富有哲理,切中要害,发人深思。进山之人,  相似文献   

18.
马伯庸 《廉政瞭望》2012,(23):76-76
读史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我们自以为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如果细细究其本源,完全不是我们想的那么回事。有时候,当了解了它本来的故事,会对这些典故有“原来如此”之感。  相似文献   

19.
唐代官至礼部员外郎的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寓言《黔之驴》,说的是一位好事者运驴入黔放之山下不派用场不加保护而被山中老虎“断其喉,尽其肉”的故事。子厚先生意在告诉人们,类似驴子这样的“庞然大物”,表面上体大声宏,实质上外强中干,不堪一  相似文献   

20.
从出名到被刑拘再到日前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被正式逮捕,26岁的浙江东阳女子吴英上演了一个短期的财富传奇故事。在其背后,我们看到:在民间资本极为充足的浙江,私人借贷早已形成了庞大而私密的网络,各种“地下钱庄”为主体的“地下货币市场”一直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