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礼──中国法文化的核心张晋藩(本校法制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礼是古老中国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法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礼起源于无阶级社会的原始习俗与宗教,是祭神致福的一种仪式,所谓“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①礼的形成是社会...  相似文献   

2.
上古夏商周作为礼刑时代,是中国法律传统的肇始之基。这段时期的礼具有道德与法律的双重属性,礼既具备了道德规范的形式,又具备法律规范的形式。其时并不存在独立于礼的法,其法律形式主要是“礼”与“刑”。礼乃行为规范,刑为制裁手段,即刑罚。刑依赖于礼而存在,囊括在礼的范围之中。所以上古夏商周,法在礼中,礼外无法,出礼入刑,这是中国法律传统礼法体系的原生状态。夏商周礼乐刑政“大统”的确立,既是中国法律传统的肇始,也是后世道统所源与“大经大法”所本。  相似文献   

3.
虽然我们所处的是开放性的时代,但是中国社会依然是典型的东方伦理社会,儒家思想对社会结构、人伦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延续至今。礼学作为儒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约束人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提高国民的文明程度,协调好人际关系,促成社会健康、和谐、有序地发展,需要深入研究先秦儒家礼学。  相似文献   

4.
李玉福 《法学论坛》2004,19(4):21-28
礼与刑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两种主要社会规范。本文从礼刑互动交融关系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的礼刑结合过程及其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礼刑结合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深远影响。这一发展过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礼刑结合的实质是反映封建等级特权政治关系和封建宗法血缘家族关系的等级性社会秩序的法律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中国,“礼”是一个存在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共同价值基础,它以其特有的诠释方式把国家形态与社会结构概念化、合理化,使所有成员都相信那样的结构形式与内容是天经地义的。中国传统政治中的合法性问题就是以礼为基础,以礼所蕴涵的天命与道德为其主要内容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黄承梁 《法人》2008,(10):28-29
中国果汁行业第一品牌汇源果汁卖了,但是,汇源果汁遭朱新礼出卖的思想和文化根源仍然值得深思。如果把汇源果汁比作义薄云天的梁山,朱新礼与宋江是不是有几分相象?  相似文献   

7.
礼,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对于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可谓深刻而久远。正确理解礼以及礼与法的关系,把握传统法律文化的真谛,这是我们充分宏扬优秀法律传统,加快中国法律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的马小红君自甘淡泊地选择了这一学术研究课题,并且...  相似文献   

8.
礼起源于对战胜之神玉琮的崇拜,礼生成于战斗之舞旄舞的仪式规则,礼奠基于两性与婚姻生活的禁忌,礼最终完善于宗法贵族式的政权模式。  相似文献   

9.
《论语·为政》所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后汉书·陈宠传》有"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礼的纲常原则指导着古代法律的制定,礼的规范也不断促使法律化、条文化。循礼守法是儒家思想的基本要求,儒家思想通过引礼入法,将具体的礼制规范引入法律,礼成为是非善恶、罪与非罪的标准。本文着重从"礼"的起源、儒家思想中的"礼"在传统法中的体现、礼与法的关系、对"礼"的评析,深入探索"礼"对古代法律的深刻影响极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唐律一准乎礼”是《四库全书总目》对唐律特征所做的一个经典性概括,唐律因此也成了中国传统儒家化的典范和象征。应当注意的是,唐律所据以为准之“礼”是唐礼,亦即秦汉以来繁衍变异了的礼。这种礼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或称之为“礼教”,或称其为“名教”,构成了秦汉以后历代帝制王朝的官方正统。但这种“礼”与孔子所倡导的礼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差别。因此,对此命题以及中国法律儒家化之类命题都必须辨正地看待,做具体地分析,以确定何者是名副其实的儒家化,何者是形式主义的儒家化。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因固有法律的残苛而迁怒于儒家,乃至造成认识上的偏差。  相似文献   

11.
中国法制历史中礼与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认为:礼制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所确认的人们和社会总的行为规范,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制历史始终受着礼制的支配和影响,是一部礼法结合的历史。作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证了中国法制历史中的礼法关系:(1)礼的概念,从礼法混乱到礼法结合;(2)礼治与法治不是水火不容,儒家并非无视法的作用,而法家也不否定礼制,礼治与法治后来渐趋合一;(3)礼对法具有支配和影响作用,礼是立法的根据,礼制规范被移植为法律,礼制是适用法律的原则;(4)中国古代的礼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总的政策纲领。  相似文献   

12.
邵方 《法学评论》2024,(2):186-196
儒家之礼概括和总结了自三代以来社会规范体系中的内部逻辑证成。礼在法律规则和社会关系中的外化表现为礼制,内化形态为礼义。礼制是律己、敬人、慎行的最基本要求和最直接表现;礼义是个体生活的理想信念,同时也是家国治理的基本纲领,是蕴含于各项制度中的精神原则,二者由表及里共同发挥着作用。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法律体系的源泉和基石,礼上承天道,下资治世,是世俗法律的正当性来源。礼为社会秩序的创设与维护提供基本范式和隐性指引,自身在时代变迁中既能与时俱进,又能坚守恒久价值。作为个体的立身之本,礼陶冶人文情怀,是教化民众的政治培基。礼从天道、秩序、教化三个方面发挥着根本性作用,构建起古代社会的礼法系统,成为律法的渊源和纲领,从而将天道规律转化为世间的具体规则,并推动天道与治世二者的精妙结合。  相似文献   

13.
标志人们亲属等级的五服制度,在以礼刑并用为立法精神的传统法制中,它兼具礼、刑两种职能。服制的制定及入律,既是礼刑并用、礼律结合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了礼律结合的进程,体现着中国传统法制“礼刑并用”的立法精神和特点。  相似文献   

14.
阮加文 《法人》2008,(10):16-17
朱新礼一手打造的汇源品牌或许如美加净、乐百氏、中华牙膏一样,被跨国公司收购之后几乎销声匿迹,如何防范更多的中国企业步其后尘,才是我们今天必须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礼”字管窥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礼”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栋 《河北法学》2011,29(2):39-44
通过对古"禮"字的字源进行分析,从"禮"字的解释与构成中所涉及到的"履"、"示"和"豊"三个字入手,试图从中找出中国传统法文化中所蕴含的礼的要素,从源头上探寻中国礼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正> 今天的法制是昨天法制的发展和继续。对于礼这一法制现象,我们应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它的内容与演变,进而阐明它在整个中国古代法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成因。本文浅作这方面的尝试。一、礼的主要内容与(?)变礼滥觞于原始的宗教祭祀,但它演变为礼治观念,直至成为统治阶级安邦治民的手段,则是在宗法制度得到充分发展以后。所谓宗法,最早是为了保卫有着同一血缘关系的奴隶主大家族的政治、经济特权(特别是财产和权力再分配方面的利益)而从氏族制的基础上蜕变而来。周公制礼,“礼刑并用”,礼与刑一起跨入了西周奴隶制社会上层建筑的门槛,礼与刑相辅相成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礼从其外在形态来看可以说是一种按名份确定相互关系的仪式,它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权力意义.本文从明代的"大礼仪"之争切入论题,以合法性理论和礼的合法性价值为基点,探讨名分之礼对王权的合法性构建与认证的功能问题,具体分析了名分之礼的核心-"三纲"在王权合法性认证中的地位与作用,指出名分之礼在认证最高权力合法性的同时,也对最高统治权力自身运作的合理性提出要求,君主为了寻求自身的合法性,必须表现出对"名分"规则的服从.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法哲学可以概括为二元规范论。孔子分述的二元规范分别是仁与礼。仁与礼都是需要遵循的规范。其中,仁是高级规范,相当于自然法;礼是普通规范,相当于实在法。仁是礼的灵魂与价值准则,礼是仁的躯壳与表达方式。仁为体,礼为用,仁与礼共同构成了一个体用系统。作为高级规范的仁与作为普通规范的礼相互依赖、相互协调,代表了孔子安顿人世生活的法理构想。二元规范论是作为思想家的孔子对中国法哲学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法学的角度探讨了有关“礼”的概念的两个基本问题:礼的渊源和精神。主要是:(1)分析了“礼”的渊源的复杂性质并进一步指出“礼”在渊源方面的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特质;(2)学者普遍认为“礼”的精神或本质为差异性和等级性。  相似文献   

20.
家礼与国法的关系、原理、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中秋 《法学》2005,(5):45-53
家礼是传统中国的修身治家之具,国法是治国定天下之具。家礼与国法的构成,揭示出其同源、并行的时间关系,异体、同构、通质的空间结构关系,以及其各自、相互和共生的功能关系。家礼和国法的存在与运作遵循着自然—秩序原理、伦理─政治原理和人的文化原理,而一以贯之者乃中华文化“和谐”之道。家礼与国法藉此所蕴含的自身和谐、社会秩序构成和谐、与自然─社会─文化系统相和谐的创制理念,具有超时空的价值,在人类自身和与自然关系紧张的今天尤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