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司法最终原则——从行政最终裁决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法最终原则是指任何适用宪法和法律引起的法律纠纷原则上只能由法院作出排他性的终局裁决。我国行政诉讼法对行政终局裁决的规定虽有其合理考虑 ,但存在重大弊端。从维护法治、保障公正并与世界接轨等的要求出发 ,我国可汲取国外经验 ,通过制度完善确立司法最终原则。  相似文献   

2.
行政终局裁决权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终局裁决权是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做出最终裁决的权力,是行政机关享有的一种排除司法审查的权力.行政终局裁决权不符合现代民主法制要求,有悖于司法最终审查原则.我国相关法律制度赋予行政机关行政终局裁决权弊病彰显,只有通过确立司法最终审查原则才能克服行政终局裁决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司法最终审查原则的确立应当借鉴西方法制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对待行政行为实行严格法律审,赋予司法机关事实审的决断权和充分的调查核实权.  相似文献   

3.
行政终局裁决直接影响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关系行政相对人的权益保护,是行政法理论中较为敏感的问题。将行政终局裁决排除在司法监督之外,会使本就相对弱小的司法权更加无法制约强大的行政权。本文认为应当坚持司法最终裁决原则,取消行政机关终局裁决的权力,有效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从而推进行政法治,树立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4.
作为实行行政科层制职权分工的国家弥补分工不足的必要手段,行政协助应首先被定位为一项处理行政机关之间合作关系的原则,这早已被域外相关立法所肯定。对行政协助的程序进行研究不能简单借鉴域外立法经验,而是必须以相关理论研究和行政程序法治的整体建设为基础,正确借鉴域外相关立法经验,结合我国的行政体制和行政习惯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于我国的行政协助程序立法模式,最后再从细微处入手全面构建我国行政协助程序制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正式以“司法”命名的司法职业资格考试从2002年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四个年头。今年24.4万人的报考规模从一定程度上已可以说明司法考试在我国已“茁壮”成长起来。作为法律学习者们最终能够以法律为业、拥有法律职业者的合法身份、加入到法律职业共同体之中的几乎唯一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人民调解》2007,(7):1-1
又一个优秀的司法所长走了,倒在了为之奉献操劳的工作岗位上。他走得如此匆匆,时间的钟摆永远定格在41岁的年轮,还有来不及整理的15张帐单;他走得如此艰辛,二十年来在司法行政基层一线辛勤耕耘,背负着人民的重托,勇挑重担,负重前行,被人们誉为“骆驼所长”;他走得如此坦荡,心系群众,  相似文献   

7.
从政治体制层面确立司法裁决终局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法治建设的本质要求。该原则的确立,必将极大地提高法官的政治、业务素质;极大地提升法院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必将有效地理顺立法、行政与司法的关系,并能在司法领域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领导原则。将司法裁决终局性原则确立为司法改革的突破口,可以使改革不走弯路并可以使改革卓有成效。确立该原则亟待配套两方面的制度措施:实行四级三审终审的审判制度;创建科学的再审制度。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传统公共行政日渐向区域行政拓展,并推动行政法的转型与变迁,区域行政法得以孕育。区域行政法以“新区域主义”为理论支撑,是跨行政区划政府间协作行政基础上行政法的新发展。区域行政法在调整范围、基本原则与行为机制方面存在着区别于传统行政法模式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9.
法官的裁判是司法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线,法律适用是法官在审判过程申最为重要的工作,也是维系司法公正的核心工作。法官如何适用法律,以及适用法律的水平与能力,不仅直接关系到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实现与保证,而且直接关系到司法社会功能的发挥。“法律必须经由解释,始能适用”因此,理解和适用法律的能力,也是法官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要求法官具有准确理解立法精神、立法原则,灵活运用法律,恰当处理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在此遏程申,法官要有深厚的法律功底,了解法理,熟悉法律,切实以公正之能求得公正之效。最高人民法院在法发(2005)4号《关于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的若干意见》申提出了,加强法官的司法能力和司法水平,应着力提高适用法律的能力。.本文试图从民事审判的视角,论证法律解释内容及规则,以此对司法能力的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涉外公证是我国公证业务中比重较大的项目,涉外公证书一般都涉及当事人的住址,如亲属关系公证书、未受刑事处分公证书、未婚公证书等.在翻译公证书时,对当事人的住址应如何英译,翻译人员各有不同译法,笔者根据多年的翻译经验,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律师》2005,(9):5-6
“全国律协民事业务委员会2005年年会暨第七届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于宁会长会见南典男先生为团长的日本律师代表团;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伯格一行三人来访;国际司法桥梁(International Bridges to Justice)来访;大型文献片《中国律师》审稿会在京召开。  相似文献   

12.
康大民 《政法学刊》2007,24(5):98-102
道德与人类俱来。道德与法律从来密切。法律的独立与疏远道德。"道德赤字"时代,新世纪呼唤道德。亟需道德价值观补课,达到五项共识。德与法均衡发展,使法律的权威建立在人民自觉的基础上。中国走向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德治工程时不我待。公安法制应与公安道德相结合,公安工作具有道德性,道德预防是公安预防的主要防线,公安道德是公安软实力。公安立法、执法、守法都要坚持伦理原则,应以德建警。  相似文献   

13.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确定了终局裁决制度,但是该法所确定的终局裁决制度只是对于用人单位,对于劳动者来说并没有终局,即对于该法所确定的终局裁决,劳动者仍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该制度被有些学者称之为"有限终局"。〔1〕学术界与司法实务部门普遍对这种"有限终局"裁决制度发出了众多非难的声音。不过目前对该制  相似文献   

14.
肖晗 《经济与法》2001,(8):12-13
由于仲裁裁决对当事人之间争议的解决具有终局性,因而仲裁机构所作出的仲裁裁决应当是正确、合法的。然而仲裁员在仲裁案件的过程中。因受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难免会作出错误和违法的终局裁决。对这种生效裁决中的错误如何纠正呢?我国仲裁法律制度对国内仲裁规定了两种重要的司法审查的监督方式:其一是撤销仲裁裁决。  相似文献   

15.
德治与法治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大治国之策。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战略口号.后来,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从而使我国的治国之策走上了标本兼治的轨道。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孔子早就阐述得淋漓尽致。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上论述,虽如蜻蜒点水,但论述得鞭劈入理,深刻地阐明了德治与法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你的岗位。”这是雷锋日记里的一段话,平凡朴实却又耐人寻味。它告诉我们:无论你身处社会的哪个阶层,无论你从事何种工作,你的心中都应当有一颗螺丝钉的形象。我,愿意忠于我的岗位,做公证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相似文献   

17.
恐怖主义、邪教、黑社会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社会和法律问题。何秉松教授的《恐怖主义·邪教·黑社会》一书试图“以最简短的篇幅、最精练的语言向读者提供关于恐怖主义、邪教、黑社会的最基本的、尽可能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信息。”通观全书,我认为,此书不仅达到了这个目的,为我国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而且大大地拓宽了我国理论研究的学术视野,标志我国理论界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8.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栏目报道:河北省无极县刑警队副队长车月平喝醉了酒,在美容院与中学生斗殴身亡,死后却被说成是在执行公务,并为其申报烈士称号……此案几名涉案人员至今还关押在看守所,受理此案的法院也没有最终判决.……  相似文献   

19.
公证。是代表国家行使证明权的司法证明制度。一般认为,公证法隶属于程序法范畴,该程序法所贯穿的传统的“程序工具主义”观念显而易见,并且,在实践操作中已弱化为实体的附庸亦是不争的事实。在实践中,许多公证员认为,只要公证事项符合事实,不一定要严格遵循办证的程序规定。而且。由于现今公证已纳入市场化竞争,公证处之间为增加经济效益,无视回避制度和管辖区域等程序性规定。为亲友办证、跨区域办证的现象已经出现。甚至违反“公证员应当亲自办理公证事务,公证处的其他人员协助公证员办理公证事务”的规定,聘用许多  相似文献   

20.
黎军 《法学评论》2004,22(3):127-132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又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问题上 ,应对几个重要范畴予以辨明 :在地位上 ,行政复议具有相对于行政诉讼的独立性 ;在程序衔接上 ,应采取选择主义为基本原则 ;在行政诉讼标的确定上 ,应根据行政复议决定的种类及内容具体分析 ,分别对待 ;在终局效力上 ,应确立司法最终裁判的基本原则 ,而行政终局裁决则应在缩小适用范围的基础上统一适用其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