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新中国成立前夕,伴随着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胜利步伐,在中国共产党"民主建国、协商建国"的感召下,350多位海内外各界民主人士,怀着对光明未来和美好制度的无限憧憬,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重重阻挠,先后抵达东北和华北解放区,最终齐聚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同中国共产党一起共商民主建国大业。随后,新中国宣告成立,中国政治发展掀开了崭新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民主革命过程中,为实现自身政治追求和建国主张,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家目标、国家性质、国家概念的文字表述,即"新中国"国家符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民主建国等具体革命实践的变化和现实政治任务的要求,提出过"自由统一的中国""新的自由的中国""自由独立的新中国""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等"新中国"的国家目标,有过"苏维埃新中国""三民主义新中国""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社会主义新中国"等"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形成过"中华联邦共和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新三民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新中国"的国家概念。"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与历史演变,回应了复杂的革命环境,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动员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它既是革命道路的目标设置,又是国家发展的政治引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自己国家梦想的政治智慧、执着追求和奋斗轨迹。  相似文献   

3.
胡国胜 《党的文献》2017,(1):95-103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民主革命过程中,为实现自身政治追求和建国主张,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家目标、国家性质、国家概念的文字表述,即"新中国"国家符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民主建国等具体革命实践的变化和现实政治任务的要求,提出过"自由统一的中国""新的自由的中国""自由独立的新中国""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等"新中国"的国家目标,有过"苏维埃新中国""三民主义新中国""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社会主义新中国"等"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形成过"中华联邦共和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新三民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新中国"的国家概念。"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与历史演变,回应了复杂的革命环境,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动员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它既是革命道路的目标设置,又是国家发展的政治引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自己国家梦想的政治智慧、执着追求和奋斗轨迹。  相似文献   

4.
人民民主建国精神贯穿于国家各项基本制度即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中,与资产阶级的国会制度是对立的.它是马克思主叉国家学说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人民民主各项制度载入共同纲领,被定型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实现了向人民民主的伟大跨越.人民民主事业经过建国后60年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是人民民主建国精神发扬光大的生动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同时期,党中央都旗帜鲜明地反对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充分体现和捍卫了人民民主的伟大建国精神.  相似文献   

5.
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通过新华广播电台发布了"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五一劳动节口号"成为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政治宣言书;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诞生的重要标志和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世纪桥》2021,(6)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幸福观历经"一切为了人民""人民共同富裕""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发展,在人民的经济生活、民主政治、精神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取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方向指引,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为政治保障,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将人民幸福引向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对协商民主的探索经历了萌芽、初步发展和基本成型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协商民主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梳理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对协商民主的实践探索,挖掘其内在的思想意蕴,这对当前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之路。这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行现实思考,对当前如何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斌 《福建党史月刊》2014,(2):40-42,63
抗战胜利后,何香凝围绕着时代中心议题积极开展民主斗争。她参与发起组织"民促"和"民革",投身反独裁斗争;联络在香港的民主人士,营造民主舆论,支援中共与其他民主力量的政治斗争。期间,她的政治主张发生巨大转变,由最初力促和平民主建国,变为主张推翻蒋介石政权、重开政协以实现民主建国,最终转变为拥护中共领导,参与建立新中国。在此过程中,何香凝的政治信仰实现了重要发展,由新三民主义者转型为新民主主义者。  相似文献   

10.
黄苇町 《廉政瞭望》2009,(10):22-23
标志一:1949年,建国前夕召开的政协第一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一次成功实践。 1949年9月21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和备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按照民主原则共商建国大计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确立了新中国的国家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地位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相似文献   

11.
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同志终其一生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在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把建立"民主的政治"视为中国革命的"头等大事",提出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必须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实现新民主主义宪政;他领导中国共产党主持制定了人民的大宪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立了以人民民主主义为政治基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建立后,他继续为实现人民民主而不懈奋斗。他以"民主"和"社会主义"为原则,主持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领导党和人民建立起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他始终把如何防止执政党和国家政权的蜕化变质、防止党和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脱离人民群众、滋生官僚主义作为他领导的民主实践所要力求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改革,从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其经验教训在于:必须坚持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政治进程;必须坚持现实国情至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循序渐进路线,注意综合平衡发展;必须坚持正确发展方向,切实维护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家权力的执掌方式经历了众多变化,从国家、政党、社会三者关系的角度分析党的执政方式,可以把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变迁划分为两个重要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后。面对新的国内外形势,从国家、政党、社会三者"应然"与"实然"关系逻辑看,中国共产党仍须继续调整执政方式,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轨道上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14.
创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共产党人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集聚起来,进而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先后领导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三三制"政权,构想了民主的联合政府,"延安窑洞对"表达建立民主政治的宣言;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制定了《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为实现人民民主而继续奋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实现人民民主而不懈奋斗,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在全面恢复中不断发展,在实现人民民主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布《"五一"劳动节口号》(简称"五一口号"),号召召开新政协,讨论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被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国宣言书。"五一口号"的发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重要事件,其决策、起草修改、发布过程却非常简单,似乎是在一个很短时间内完成的。这一看似偶然而实非偶然的历史事件,实际上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因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促进社会主义的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发展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营造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建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大力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正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要求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8.
陈菲 《世纪桥》2011,(21):22-23
政治动员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基本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实施了积极有效的政治动员,它极大地调动了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威信,推动了政治发展、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同时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特点和效应进行分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促进社会主义的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发展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营造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建国后的前7年,毛泽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丰富的社会主义和谐思想。毛泽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