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公诉举证是出庭公诉的核心。本人从公诉举证的顺序与条理以及组合举证的方法与技巧等方面探讨公诉举证,以期对合理有序、明确有力地进行公诉举证,有效运用证据揭露犯罪、证实犯罪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当前,医患双方的矛盾已成为我国医疗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患者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医疗诉讼已成为热点问题,但由于医疗诉讼本身存在的信息不对等的特点,使得患者在诉讼中,尤其在诉讼取证中处于被动地位。本文旨在通过对医疗事故举证问题的探讨,寻求帮助患者改善诉讼地位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赵钢  华桦 《法学论坛》2004,19(6):63-66
确定一个合理的举证期限既是科学设置举证时限制度的必备内容,也是其得以良性运作的重要前提。对于举证期限的确定,有关司法解释虽然明确了当事人商定和法院指定两种不同的方式,但却没有能够作出细致的规制。鉴于此,本文分析了有关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检讨了当事人商定举证期限和法院指定举证期限各自的利弊得失,并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理顺二者之间的应然关系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4.
褚江 《中国律师》2001,(6):36-37
刑事诉讼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相关机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基于特定的要求和目的,对能够证实案件事实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科学技术鉴定资料等相关材料的总称。在刑事诉讼中,由于诉讼参加人的地位与身份的不同,决定了其对诉讼证据的筛选原则不同。指控机关可能仅注重于对被控方的有罪、罪重的证据,辩护方则可能侧重于无罪、罪轻或减轻、从轻的证据等。基于功用目的不同,客观上形成了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举证的排斥性和对立性。笔者认为,刑事诉讼中的功用筛选举证,已构成了对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重大危害,刑事司法实践中,这一诉讼…  相似文献   

5.
郭毅  刘勇 《法学论坛》2002,17(2):108-112
由于现行民事立法的滞后 ,设置科学的举证时限制度还只是我国民事司法实践中的一种理想。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官只能坐视举证时限问题上暴露出来的尴尬与无奈。利用民事诉讼法关于指定期间制度的规定为举证时限问题暂寻一个理性归宿———举证期间制度 ,应是“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向“证据失效主义”过渡期间的一种恰当的替代性选择  相似文献   

6.
吕斌 《法学杂志》2001,22(6):32-34
本文根据司法公正的主旨 ,对我国刑事诉讼举证制度中所存在的控辩双方取证权利、举证义务、对案件知情权的不对等、法庭处于偏听等现象进行了分析 ,为保障辩护律师对案情的平等知情权和调查取证权 ,保障被告人的质证权利 ,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妙 《特区法坛》2001,(3):19-22
我国民事诉讼举证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制度,建立和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特别是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举证制度,对推进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均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是整个举证时限制度的核心。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增加了举证时限制度,并规定了责令当事人说明逾期理由,再由法官决定采纳逾期证据或证据失权的法律后果,但这样规定仍存在问题。出于对程序公正兼实体公正的保障,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应以证据失权为原则,采纳逾期证据为例外。采纳逾期证据的同时,应当对逾期当事人予以费用制裁。  相似文献   

9.
庭诉举证是法庭控诉犯罪的基础工作,是整个庭审的中心环节,也是公诉人完成刑事证明责任的基本方式,决定了公诉的质量和水平。庭诉举证应讲究和追究求全案证据的逻辑组合和整体布局,以达到最大程度地说明案情,便于合议庭采信的根本目的。同时,庭诉举证中还要注意讯问技巧和书面证供的巧妙运用,加强举证的规范化,完整地再现和阐明证据本身所具备的三个基本法律特征: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  相似文献   

10.
立法总是滞后于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虽然我国刑诉法没有对电子证据及其运用的法律规定,但是司法实践却没有停止对电子证据运用的积极尝试。本文结合刑事司法实践,对电子证据的举证和规范作一探索,并对今后司法实践中如何进一步规范电子证据的运用提出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1.
举证时限制度源于西方的证据失权制度,是当事人举证责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落实我国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制度、审限制度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实现诉讼效率、效益和程序公正价值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民事审判改革的发展,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举证时限制度势在必行。本文拟从举证时限制度的内涵及理论基础入手,论证该制度对我国现行民事诉讼的价值和优势以及该制度在我国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并从法院、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该制度本身等方面阐述了该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最后分别从上述各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该制度能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走出困境,得到切实运用。  相似文献   

12.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确立了举证时限制度,希望以此实现程序公正和提高诉讼效益。但在司法实践中,举证时限制度存在诸多缺陷亟待解决,本文针对此问题展开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行政诉讼的特点是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复审 ,被告必须依法定程序规则提供证据。《行政诉讼法》和司法解释确立了被告在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制度和程序规则 ,已经建立起符合行政诉讼证据特点的被告举证程序规范体系。然而 ,由于缺乏进一步的规则保证被告举证规则的实施 ,以致有些程序规则在实践中产生问题。因此 ,应当建立被告提供全部证据的认定规则、法定期限内举证的证明规则、延期举证的正当事由判断规则、管辖权异议后的举证期限规则 ,以保障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要想走出举证期限制度适用的困境,有必要从科学设定合理的举证期限、确定举证期限的临界点、界定新证据的含义及引入费用制裁法做起.而在司法实践中,也需要灵活掌握如何适用举证期限制度的问题,以促进该制度如何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唐晶 《法制与社会》2012,(27):267-268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正据规定》)对举证时限制度的规定较为宽泛,司法实践的操作中出现很多适用上的障碍.本文认为,要想走出举证时限制度司法适用中的困境,有必要先固定争点,进而固定证据.对于如何固定争点可以视案件的难易程度而定,同时为避免在固定证据中举证时限制度与证据交换制度的相互冲突,举证期限届满之日应与证据交换之日重合.司法实践中,需灵活掌握“何时限定举证期限”的问题,以促进举证时限制度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民事举证期限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民事诉讼法没有关于举证期限的规定。在诉讼进行中,当事人随时都有权提出新证据。这种随时提出证据的方式与我国诉讼证据理论的实事求是原则相吻合,与我国民事诉讼追求客观真实的目的相一致。但是,为了对新证据履行质证程序而再次开庭或多次开庭,重复诉讼程序,拖延诉讼;甚至有的当事人搞突然袭击,设法拖延诉讼,致使提高诉讼成本,降低诉讼效率,并有损法院裁判的稳定性。为此有必要总结借鉴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的有关规定,建立举证期限制度。  相似文献   

17.
医疗侵权举证制度缺陷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 0 2年 4月 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了医疗侵权诉讼的举证制度 :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 ,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其实质就是推定存在医疗过错 ,推定存在因果关系 ,从而要求医疗机构承担双重举证责任。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 ,侵权行为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没有过错 ,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 ,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没有规定医疗侵权适用无过错责任 ,就应当适用过错责任。在过错责任原则下 ,没有过错的或者没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91年至2012年,中国民事诉讼法学从年轻走向成熟,作为民事诉讼核心的举证时限制度也完成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新民事诉讼法首次给予举证时限制度以法律支持并对当事人逾期举证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做出了多样化处理,可谓是立法的一大进步。但是,该规定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包括规定过于原则、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等。本文试对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赵慧 《政法论丛》2003,(4):67-69
按照举证责任原理 ,当事人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主体 ,但法院职权查证并不必然意味着超强职权主义 ,在特定情况下法院应当职权查证 ,以从实质上保证公平正义的实现。当然 ,必须对法院职权查证的范围、程序以及责任予以规定。  相似文献   

20.
张立勇  王道才 《证据科学》2003,10(4):228-230
2002年4月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规定了医疗侵权诉讼的举证制度: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其实质就是推定存在医疗过错 ,推定存在因果关系,从而要求医疗机构承担双重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