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傣族是一个以种植水稻为核心的稻作民族。围绕稻作农业的祭祀是傣族各个村寨常见的文化事项,在傣族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傣民族为了获得稻谷丰收,适应稻作农业的周期性特征及对节令、历法的需要,产生了对应于农事生产各个阶段、环节的神灵祭祀活动,并呈现链式或阶段性分布,进而形成农耕祭祀链。与各个阶段相对应的祭祀活动侧重点各自不同,体现着祭祀的不同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杨军 《今日民族》2006,(7):43-45
纸马作为一种民间信仰体系,至今广泛流传于云南省汉、白、彝、纳西、藏、傈僳等民族的民间信仰活动中,它是民间信仰体系中诸神灵形象的外在表现,从中原传入云南后,保留了大量的儒、释、道神灵外,也兼容了各民族信仰的神灵,种类不下千余种。那一张张跃于土纸中的神佛像,古朴、稚  相似文献   

3.
在稻作民的祭祀信仰体系中,谷魂信仰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信仰形式,它深刻地影响着稻作民的观念和行为.本文以云南稻作为例,详细地介绍了在稻作的各个生产环节相应的祭祀谷魂的仪式,以及谷神的依托物和象征物,谷神、谷灵备受尊崇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神灵主要有神、神仙、人鬼、菩萨、妖魔五大类。从理论上说,神仙与其它四类神灵是截然不同的:神仙既重灵魂又重肉体,是灵魂肉体同时长生不死的人;而其它四类神灵有的是自然崇拜的结果,有的是人死后灵魂所化,都重灵魂而轻形体,是万物有灵论和灵魂不死观念形象化的产物。但是自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神仙思想和神仙信仰以后,由于中国人对神仙的偏爱,其它四类神灵在漫长的信仰过程中,也逐渐向神仙靠拢,有的演变为神仙,有的沾染上仙气,出现了奇异的仙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支媛  杨和为 《前沿》2013,(10):142-144
水族笃信鬼神,不仅表现在民族祭仪中祭祀祖先神灵,还祭拜各种自然神灵及超自然神灵,不仅在端节、卯节中祈求神灵降下丰收和福佑,还在巫术中请神挡鬼,获得心灵的安慰。水族人跟鬼神的关系之密切体现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多神信仰的原始观念至今仍延续在水族族群中,反映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正莆田是一个多神的地方,据说,能叫得出名字的神灵就有1000种之多。有村落的地方就有庙宇,就有供奉的神灵,就有虔诚的信众和连绵不断的香火。在这众多信仰中,既有古闽越族居地的原始色彩,又有中原传统的宗教信仰;既能接受外来宗教,也有本土产生的妈祖信仰和林龙江创建的"三一教",形成了诸神并崇的信仰特征,许多庙宇中甚至同时供奉几个、几十个不同教宗不同性质的神灵。平  相似文献   

7.
张正军 《思想战线》2000,26(2):56-59
御岳是普遍存在于日本冲绳各村落中的圣地,它是神灵的居所、祭祀的中心.御岳是村落的守护神,神事活动丰富多样,祭祀组织严密复杂,这些反映了冲绳民俗信仰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8.
世代生活于南方的“越人”是稻作文化的创造者,现今依然穿着蜡染服饰的“百越”民族后裔,世代耕种水稻。从稻作文化投射于蜡染艺术中的深层内含,可窥视古代农业社会发展轨迹、农耕文化心态及其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苗族稻作与祭仪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苗族史诗记载,苗族先民最初在长江中下游完成了从旱作到稻作的转换。由于战争及迁徙,打乱了苗族稻作文化发展的正常进程,继而在西南山区创造、再生出了适应地理环境的农耕梯田文化。苗放鼓社及原始祭祀,紧扣节日和农时节令,围绕稻作生产的各个环节,与稻作农耕活动融为一体,并整合、传承了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及生殖崇拜等文化因子,使稻作文化与祭仪构成了一种互动共生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0.
清明,一种品质,对为官者来说,这是廉洁的信仰;清明,一个节气,对农民来说,这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农耕信仰;清明,一个节日,对每一个人而言,这是追思祭情的信仰。  相似文献   

11.
在纳西族的东巴文化中 ,以联想和类比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性象征情况非常明显 ,当中保存有很多以自然物象征女阴、男根的现象 ,甚至连宇宙起源的模式在东巴神话中 ,也完全按性行为方式进行构拟 ,自然万物的衍生被类比为通过性行为而生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诸法合体的观念统领了我国古代自《法经》以来的各种成文法的编纂体例。随着以鸦片战争的爆发为标志的中国近代社会的开始,近代刑法观念产生了从诸法合体向刑法独立的裂变。在改革旧法体系的问题上,刑法独立的主张并非首先提出,而是先有人提倡制定商法,继而刑法独立的观念才孕育而生。从诸法合体到刑法独立是一步重开历史先河的转变,究竟哪些原因促成了这一观念裂变?诸法合体是中国古代农业自然经济、封建集权政治、及律学传统的产物;近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学为刑法独立的观念创造了条件,共同推动它由萌芽、发展、成熟,到最终成功运用在立法实践中。近代刑法观念从诸法合体向刑法独立的裂变意义广泛而深远。  相似文献   

13.
张世杰  陈锦 《思想战线》2001,27(5):41-44
红塔集团在抓住西部开发机遇,发展特色旅游业,具有深远战略意义.尤其应开创发掘天文资源,服务地方旅游.中国古代天象体系是一个天、地、人的和谐系统;等级森严的华夏天人观产生了龙的传人的巨大凝聚力.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天体的音乐、天体的舞蹈等发现,这是古代星座神话天象体系置换变形的自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生生”理念是儒家生命伦理思想的起点和基石.“生生”理念衍生出敬重、尽性、和谐三大生命伦理原则.敬重原则,即对生命起源的敬重、对天地间万物的敬重、对天地人相通的敬重.在敬重原则的指引下,悲天悯人,珍重生命就成为儒家的重要思想.尽性原则,即万物各尽其性分.它要求发挥人作为人以及物作为物的特殊作用,使天地正常运转,万物健康发育.和谐原则,即人要顺从自然以达到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其目的在于造就一种万物繁庶、社会太平、宇宙和谐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28年的革命史,既是根据中国国情和革命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核心价值体系,调动和激励广大人民革命热情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靠真信、真行,引导和影响人们的理想信仰和道德水准的历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区别,在于各自与人的自然本能、自然需要、自然价值取向的关系不同。从价值范导机制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同层面对应着不同的社会群体,需要有对应性范导主体;在全社会范围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则离不开核心范导主体。  相似文献   

16.
用好水土资源需要发扬和借鉴各民族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土资源是一种复合的自然资源 ,水土资源各构成要素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很不均匀 ,致使世界上不管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在其活动范围内 ,水土资源的构成都各有利弊 ,互有得失。静态地评估水土资源优劣并不能客观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水土资源实情。用好水土资源的关键是针对客观存在的水土资源现实兴利除弊 ,而真正做到兴利除弊就需要发扬各民族传统文化中因地制宜的水土资源利用智慧和技能 ,借鉴其他民族成功的治水治土经验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所掌握的水土资源的利用价值 ,才是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轻视自己的传统文化 ,不愿意学习与借鉴其他民族利用水土资源的智慧和技能 ,是当前水土流失治理中亟待克服的弊端。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转化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资源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之所在 ,西部大开发就是要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 ,西部地区应实施包括市场化战略、产业化战略、区域组合战略、创新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内的自然资源转化战略。  相似文献   

18.
通过台湾客家小说提供的生活图景,客家女性那种“大地之母”和“女中丈夫”的形象跃然纸上,她们那种坚忍打拼和“痴情重义”的性格生动呈现,并占据客家族群形象的独特地位。在上述形象塑造和性格表征的背后,客家女性对农耕文化的生命认同,对家国政治的精神认同,对婚姻爱情的价值认同,成为她们性格深层最稳定的族群文化积淀。对客家女性形象的寻找利发现,有助于我们走进客家文化的历史语境,来认知族群人物性格的生成和建构。  相似文献   

19.
蒙古语的问候语蕴含着蒙古族文化特点,一是体现了对他人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包括牲畜)、生存状态的关怀;二是体现了对生活在自然界所有生命的终极关怀(生和死);三是体现了在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自然赋予人的心灵体验,并以各种形式慰藉人们的心灵(忌讳、赞美等)。蒙古语问候的语言形式背后体现了蒙古人对生命价值、生活的认识以及长期积累的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