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5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进一步细化了我国民事专家辅助人制度.在当今经济迅猛发展,民事诉讼纠纷越来越复杂化和专业化的情况下,完善专家辅助制度有利于案件事实的查明和当事人利益的维护.但是虽然这次《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对专家辅助人制度进行了细化,但是仍有不完善的地方,本文希望通过对专家辅助人资格、程序的启动、陈述的性质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促进我国民事诉讼中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和修改后重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决定对司法解释等文件中涉及的民事诉讼法的相关条文序号予以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3.
《民事诉讼法》从1991年颁布实行,至今已有13年之久。如果算上1982年试行的《民事诉讼法》,那么,我们建立的民事诉讼制度已经运行了20多年。这20多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高歌猛进,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特别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社会纠纷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民事诉讼法》制定时许多没有预想到的民事争议不断出现,既有的诉讼制度不能满足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尽管最高人民法院不断出台新的司法解释,有些司法解释已经带有超前性,但作为司法解释,毕竟不能超越国家的基本法律。修改现行的《民事诉讼法》,补充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总结的经验,将这些司法解释中的可取之处上升到法律层次,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的呼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民事抗诉制度是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实行法律监督、具体行使检察权的主要方式。我国现行法律对民事抗诉制度的直接规定见之于检察院组织法、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之中。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第12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1990年9  相似文献   

5.
法治动态     
《中国审判》2009,(1):48-4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开始施行。这一司法解释以2007年10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为基本依据,对人民法院在审判监督程序中如何正确适用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的申请再审受理、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仅规定了民事自认的部分内容,很不完整,严重影响了我国民事自认制度作用的发挥.本文在对民事自认构成要件、效力、限制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民事自认制度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7.
窦淑霞 《法学杂志》2018,(2):108-123
2012年《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专家辅助人两种出庭情形:与鉴定人进行质证;对案件所涉专业问题发表意见。两种情形不仅在事实认定中承担着本证与反证的不同功能,其意见效力、法官采信的逻辑亦有差别。目前,专家辅助人意见在我国不属于法定证据,2015年《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将其视为当事人陈述的规定,更加弱化其效力,导致实践中法官在采信专家意见时难以操作。因此,赋予专家辅助人合法的诉讼地位和法定证据效力,并对专家辅助人出庭的条件、资质要求、意见属性、法院审查标准等方面予以规定,不仅完善立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2007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未从根本上完善民事抗诉制度.法学界关于民事抗诉制度的争论一直末达成共识.制度缺陷和理论争辩使民事抗诉制度陷于存与废的纠结之中.民事抗诉制度仍有存续的必要;强化之路在于民事抗诉权与刑事检察权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蔡彦敏  张珺 《法学家》2002,(4):60-69
前言 现行《民事诉讼法》来自于1982年的《民事诉讼法(试行)》,自1991年开始实施,至今已走过11个春秋。如果以10年左右为一个周期来审视和检讨立法的得失,那么现在便是一个恰当的时期来对现行(民事诉讼法》的制度构造和运作实施进行梳理。然而,目前学界不少学者忙着对民事证据法和执行法的起草,司法机关内部则专注于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和为推动改革而制定一些急需的司法解释和内部规则。作为民事……  相似文献   

10.
2003年民事诉讼法学学术研究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维建  刘涛 《法学家》2004,(1):98-100
一、研究概况 (一)方法论与研究特点 2003年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围绕着民事诉讼法的修改继续向纵深的方向推进,涉及的范围广泛,研究成果可喜.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实务界和理论界联系的不断趋于紧密,各种形式的联合研讨和共同攻关,使诸多理论研究成果很快转化为用以指导实践的司法解释,从而使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的良性互动关系更加明显、更趋稳定.  相似文献   

11.
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民事再审理由的修改是一大亮点,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对民事再审理由做了较为具体和系统的规定。但是,随着再审案件数量的激增,再审理由在司法实践中陷入困境。本文从审判实践现状出发,立足于再审程序的价值目标,从当事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三个主体出发探讨民事再审理由的完善。此外,对程序性再审理由和禁止再审的理由这两方面也提出了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救济利益受到损害之案外人,我国《民事诉讼法》自2007年以来先后设立了4种救济程序。立法和司法解释对这些救济程序之间是何关系均没有明示。实践已经证明这些程序之间存在重合情形,即案外人可以同时或先后利用这些程序救济自己的利益。这显然不符合救济的基本原理。最高人民法院有必要利用制定《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的机会对这些救济程序之间的关系加以厘清,对各自的适用范围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13.
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民事再审理由的修改是一大亮点,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对民事再审理由做了较为具体和系统的规定。但是,随着再审案件数量的激增,再审理由在司法实践中陷入困境。本文从审判实践现状出发,立足于再审程序的价值目标,从当事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三个主体出发探讨民事再审理由的完善。此外,对程序性再审理由和禁止再审的理由这两方面也提出了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民事诉讼法已于2013年1月1日正式施行,新民事诉讼法修改幅度较大、涉及的内容众多,其中,对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监督职能的加强可谓是一个重点。新民事诉讼法对检察监督的范围、方式、手段以及具体程序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使民事检察监督的法律依据更加细致明确,检察监督程序也更具操作性。本文从分析新民事诉讼法对检察监督的修改和完善之处着手,进而深入探讨新民诉法对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影响,以供改进民事检察监督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5.
依照现行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执行程序中当事人以外的人可以提出的异议种类有:执行行为异议、案外人实体异议①、执行依据异议等三种类型的异议,每一种异议都有不同的审查程序和救济途径。但是,由于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在不同的条文中将执行标的物和执行标的混用,对当事人以外的人分别使用案外人、第三人和利害关系人三种称谓,但又没  相似文献   

16.
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以及《民法通则》的司法解释对合伙的当事人能力的存在诸多矛盾。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实践应当一律承认合伙的当事人能力。  相似文献   

17.
赵信会 《政法论丛》2009,(3):101-105
2007年新《民事诉讼法》和2008年11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的关于《执行程序的司法解释》,初步建立了我国执行异议之诉的制度。高法的司法《解释》和新《民事诉讼法》在规范执行异议之诉,建构其具体程序的同时,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民事执行异议制度的框架,原执行异议之中的若干缺陷仍被保留下来。为此,将要进行的民事诉讼法的系统修改,应全面建立债务人异议之诉和第三人异议之诉。  相似文献   

18.
一、再审司法解释第35条的内容及问题的提出新民事诉讼法有关审判监督制度的部分对当事人在再审中的撤诉问题未作任何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于2008年11月25日公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再审司法解释)第35条作出了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再审案件时,一审原告申请撤回起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裁定准许的,应当同时裁定撤销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规定。  相似文献   

19.
肖锋 《法律适用》2011,(7):17-21
当前《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这次《民事诉讼法》修改一个很重要的指导理念就是如何通过更新民事诉讼的制度设计使司法更加大众化、更加贴近人民群众、更加接近正义。笔者认为,除了现有民事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之外,有必要借这次《民事诉讼法》全面修改的契机,在《民事诉讼法》中增设独立的小额诉讼程序.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对...  相似文献   

20.
吴英姿 《中国法学》2007,(4):144-159
通过对当下民事诉讼程序非正常运作的实证分析,探知当前影响程序运作的各种力量及其互动关系,权力不再是影响程序运作的唯一因素,而交织着法院和当事人的交往互动。程序体现出一定程度的自主性。程序的流动性、碎片化表明民事诉讼法正处于创生的阶段,审判权对诉讼制度的形成起主要作用。民事诉讼法修改应当符合民事诉讼的目的、遵循民事诉讼规律,谨慎对待审判经验和司法解释。立法技术上应当区分程序规则和操作规程。修改民事诉讼法还有待时机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