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的评价与反思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国知识产权法制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走过30年的历程。其立法背景、国际对策、保护水平、行政管理、司法体制、运用效果、文化基础、制度模式、战略实施等状况如何,需在法学层面上作出理性总结和思考。笔者试从民间视角,以学术研究,提出中国知识产权制度评价的"蓝皮书"观点。  相似文献   

2.
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产权制度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知识产权限制与反限制的历史。知识产权制度同一国的历史背景和市场结构密切相关,其权利内容全面反映了该国研究开发的状况。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关注技术转移与技术开发,知识产权制度如何在我国现有的经济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发挥作用,如何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我们这样习惯于从法律或技术层面思考知识产权制度的法学研习者,如何从经济和社会角度研究知识产权与竞争市场及产业社会的关系,等等,都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日本著名知识产权家、技术史家  相似文献   

3.
《广东法学》2004,(6):80-80
2004年11月27日,广东省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在广州召开成立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以唐善新为总干事的笫一届干事会,并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郑成思为研究会顾问。成立大会后同时举行以“技术合同的有关法律问题”为主题的2004年学术年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是广东省法学会属下的笫14个专业研究会,它的成立,对加强我省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促进知识产权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语境下,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提供了一个对中国法学的批判和开放的观点,并力图揭示其未来的某种可能。基于对中国法学在过去26年里发展的研判,邓正来得出结论,如果中国学者试图理解与解释中国法学或中国法律建设中的问题,那么他们将不得不作出自我检省的智识活动,并审视基本"范式"——"现代化范式"。由此可知,邓正来建构的是关于"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规范理论,其直接针对的是"法律知识的范式"问题。其中他关于"中国法学"的双重认知结构也并非是自明的:首先,他建构了中国法学理论的固有模式和它们普遍共享的"规范性信念",这关乎如何将"中国法学"问题化;其次,他的论证中包含了由某些主导价值引领的建构性方面,这涉及到如何理解"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显然,"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分析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与30年的改革开放同步,中国法治经历了一个理论不断革新、制度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第一届齐鲁法学论坛以"回顾、反思、展望"为主线,回顾和总结了30年来的法治历程与经验,反思和展望今后的发展道路。论坛研讨了刑法学、行政法学、民商法学、司法制度、法学研究、学科建设、法学教育等主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含量。今后我们的法学研究还要进一步拓宽视域、提升层次,使之具有国际视野,积极融入全球法学发展进程之中。  相似文献   

6.
"商业标识权"是一个法学理论中人为创造出来的集合概念,具有走向闭合的特征。在知识产权法学基础理论中创造并引入"商业标识权"这一概念,不仅可以将之应用于知识产权范围界定等问题中,还可以通过对系统论与私权保护理念的确立和强调来促进我国商业标识保护立法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法学研究方法,是中国学者近30年反复讨论的理论话题。通过对1981年以来的研究方法文献进行回顾,并随机抽取2001-11年发表在中国三大顶级法学期刊的310篇论文,对其7835个引证文献进行分析,对比《哈佛法律评论》2003-09年的13篇论文,研究发现中国法学研究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各种方法指数呈上升趋势,研究逐步科学化;2.引证中专著比例偏高,司法案例比重偏少;3.中外的司法差异分析不足,中国的司法案例较少,外国理论较多;4.影响中国法学研究方法的法系和国家走向多元化。研究揭示,中国未来的法学研究可能还需关注自身的司法问题,减少译著的简单运用。  相似文献   

8.
《现代法学》2019,(5):3-22
中国法理学七十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苏联版"国家与法的理论"时期(1949-1977年),"法学基础理论"时期(1978-1993年)和不同知识-理论谱系的"法理学"成长时期(1992-2019年)。法理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使命,面对不同的理论难题,其进退兴衰具有制度依赖性。中国法理学的未来发展还面临西学强势如何因应、确立中国话语体系及研究范式、如何建立独创性理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十多年前,针对世纪之交中国法学的发展,我概括并粗略分析了当时中国三种比较显著的法学研究传统:注重政治意识形态话语的政法法学,注重法律适用、解决具体法律纠纷的注释法学,以及借鉴社会科学的经验研究方法、试图发现制度或规则与社会生活诸多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社科法学。我断言:"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政法法学在狭义上的法学研究中的显赫地位会逐步被替代……在未来中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在中国当下社会的不断变革中而"日新月异"地行进着。"追求和谐、关照权利、规范权力、创新理念、服务实践"构成了2007年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关键词,以之展开对过去一年本学科学术发展的忠实记录和客观检讨,将能够对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乃至我国法治进程的未来走向得出富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以"创新国策与法制建设"为主题,围绕"创新政策与科技法制"、"产学研合作法制研究"、"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法学研究"、"新时期科技法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对促进科技法制建设、深入科技法学研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冯晓青 《中国司法》2024,(2):103-107
知识产权制度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法律制度。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具有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的特点。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在知识产权方面开展的合作,对于促进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以及有效执行,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下,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具有更大的舞台。中国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过去五十年的合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将在推进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完善、全球知识产权治理和国际保护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死刑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秉志 《法学家》2001,(4):15-21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和新中国建国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社会当代与未来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现行宪法将毛泽东思想载入序言,确定了其在国家政治体制与制度中的地位.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如何使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与这一目标相融合并促进之,对于法学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应予重视的课题.就刑事法的领域而言,毛泽东同志从政治斗争与政权建设而阐发的一些政策思想,对于我……  相似文献   

14.
我国法律语言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语言研究的过去30年,从汉语教师们以词语、句子、标点为核心的汉语研究模式,到英语教师们以介绍英美法律语言研究和法律翻译为核心的英语研究模式,再到法律人以语言学知识解决法律问题的法学研究模式,都是同我国的法制建设"与时俱进"。虽然现在的研究状况是这三种模式三分天下,未来虽然也会三者共存,但将由法学模式主导研究的进程应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是中国最早的知识产权学术机构。是中国知识产权法学学科的开拓者,高等知识产权法学教育的主要设计者、奠基者和工作母机。其前身是1986年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中心。该中心是在世界  相似文献   

16.
正3D打印技术发展与知识产权制度变革论坛综述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桌面化,3D打印可能带来的知识产权问题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2014年9月26-27日,3D打印技术发展与知识产权制度变革论坛在武汉召开,该论坛由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理论研究基地,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材料与工程  相似文献   

17.
《科技与法律》2008,(6):36-3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法学研究室成立于1988年,是中国最早成立的科技法学教学与研究机构之一。该研究室是在我校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上建立的,意在整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雄厚的科技资源,实现科技法学与科技发展的密切结合,打造跨学科、高层次、国际化的科技法学研究平台。研究方向包括高科技法、科技创新法律制度、知识产权法、技术转移法律制度、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知识产权法学研究回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世纪末在中国召开的两次知识产权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学者在知识产权、财产权、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或被发达国家学者郑重引证,[1]或与发达国家学者的成果有同工异曲之妙。[2]我们庶几可以自慰:中国起步较迟的知识产权法学研究,虽然还不似人们所期望的那样超前,却也并不似有人所想象的那样“滞后”。 自从19世纪末以来,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的进程,比起有形财产法律制度要快得多、面也广得多。这使得相应的研究领域与国际间的交流不容间断。于是,在任何国家,知识产权研究都很难闭门造车或家中称王。同时,起步较迟的中国学者,没有…  相似文献   

19.
开放的"全球化观"与"主体性"中国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基于对中国法学近二十年"全球化论辩"的详尽分析和反思,不仅批判了中国法学论者在研究全球化问题时所持有的那种完全丢失中国自身立场或视界的封闭且被动的"全球化观",同时还阐发或建构了一种以中国"主体性"为基础的开放而非封闭的"全球化观"或"全球化图景"。这一开放的"全球化观"的建构,为中国能够以一种"主体性"的姿态积极参与对全球化进程及其方向的审查和决策提供一种认识论上的可能通道,而要真正建构中国与全球化在本体论上可能关系,我们有必要在本体论层面上引入"全球治理"的问题,并追问在全球治理框架中,中国究竟根据什么样的中国理想图景或世界理想图景去参与重构或重塑全球化进程及其方向的进程这一更为根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如本次论坛的发起者张文显教授所指出的,自1978年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国法学日渐清晰地展露出它应有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也日渐充分地显豁出它内在的矛盾和缺陷。在中国和世界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时代挑战的今天,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法学研究,深入反思中国法学的知识形态、理论范式、概念结构,检讨中国法学20多年来的发展道路,同时按照时代发展的趋势和理论演进的逻辑有前瞻性地预测并规划中国法学的未来发展,2005年10月5日至6日,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在长春召开了“中国法学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