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推进司法改革问题的理论研究,《华东政法学院学报》蝙辑部和上海市扬浦区人民检察院、华东政法学院司法改革研究所联合召开了“司法改革与检务公开暨起诉书诉前向被害人公开”研讨会。所谓起诉书诉前向被害人公开,是指在起诉部门对案件审查完毕之后,就检方指拉的犯罪事实和适用法律的有关内容在形成起诉书之时,公开征询被害人意见,以平衡刑事诉讼中被害人与被告人的权利,化解矛盾。以下的一组笔谈,就是研讨会中对此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希望借此引起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推进司法改革问题的理论研究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编辑部和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检察院、华东政法学院司法改革研究所联合召开了“司法改革与检务公开暨起诉书诉前向被害人公开”研讨会。所谓起诉书诉前向被害人公开 ,是指在起诉部门对案件审查完毕之后 ,就检方指控的犯罪事实和适用法律的有关内容在形成起诉书之时 ,公开征询被害人意见 ,以平衡刑事诉讼中被害人与被告人的权利 ,化解矛盾。以下的一组笔谈 ,就是研讨会中对此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希望借此引起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3.
赵刚 《天津检察》2010,(1):49-52
起诉书诉前向被害人公开是指在起诉部门对案件审查完毕之后,在诉前就检方指控的犯罪事实、适用法律的有关意见向被害人公开,听取被害人意见,以充分保障被害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起诉书诉前向被害人公开是办案公开机制的拓展,是检务公开在起诉环节的深化,从学理和法制健全的角度来考虑,其合理性与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然会有诸多需要注意和商榷之处,在试行中必须慎重。笔者就此课题略陈管见。权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4.
起诉书诉前向被害人听取意见因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中又确实产生被害人对起诉书指控犯罪事实和适用法律有异议,因此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畴进行改革创新,从这一层面考虑,这次研讨会有积极的意义,我想从两个方面谈谈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5.
起诉书诉前公开关键在时间上有分歧点,一种观点是起诉书制作完毕后再告知被害人,而讨论的观点是起诉书未制作完毕前告知被害人或起诉书制作完毕后再告知这两层意思都有。因此时间概念应该划定,我的观点是起诉书制作完毕前告知被害人。  相似文献   

6.
检察机关诉前将起诉书向被害人公开,这一创意很好。体现了我国的刑事法律政策由以惩治犯罪为中心转移到强调保障诉讼当事人合法权益上。随着社会的进步。不仅要求政治透明。也要求司法透明。一般来说。被害人权利的保障主要体现在程序上,即保证他们的程序参与权、知情权、举证权、质证权等。  相似文献   

7.
拓宽检务公开的内容。是检务公开在起诉环节上的程序化。起诉书是诉讼文书。权利文书,代表国家机关指控犯罪的文书,诉讼特征上讲。体现它的公开性、代表性、程序性。公开性是指国家专门的起诉机关以国家名义对涉嫌犯罪要被追诉的人的公开指控意见,要向当事人、社会公开。要让被害人事先知道起诉书的内容,以保证其在法庭上不乱讲,围绕起诉书的内容讲,保证公诉质量。  相似文献   

8.
起诉书是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指控被告人犯罪并要求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律文书。它既是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对被告人进行审判的合法依据也是庭审中的控辩双方举证、质证及法庭辩论的核心。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8条的规定,起诉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被告人的基本情况,案由和案件来源,案件事实和起诉的根据和理由四个方面。司法实践中,只在案件事实部分对被害人的姓名有所提及,没有被害人的其他方面信息。笔者认为,为了体现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保护被害人利益的精神,检察机关在制作起诉书时,应载明被害人(包括被害单位…  相似文献   

9.
对起诉书制作的一点建议胡厚国起诉书是人民检察院对审查终结的案件(含人民检察院自行侦查的案件在内),认为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科刑而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的、重要的、公开的检察司法文书,起诉书制作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案件的质量,同时...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55条规定被告人、被害人分别就起诉书指控的犯罪进行陈述之程序。该程序为1996年修改刑诉法时新增程序。该程序确立与中国式庭审模式的制度背景有紧密联系,对加强被告人、被害人的当事人主体地位、被害人与被告人诉讼地位平衡、法庭审理结果正义的实现等问题产生重大意义。但该程序特性、内容、性质在实践中认识比较模糊,司法操作上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11.
起诉书是国家公诉机关对涉嫌犯罪的被告人进行指控的法律文书,司法实践中一般只列适用的法律名称和法律条款,作为起诉书制作的法律依据,而不具体表述条款内容。笔者认为,起诉书应明示法律条款的具体内容。理由如下: 1.符合现代司法文明的要求。现代司法文明要求司法主体必须树立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和保障人权的基本司法理念。而增强司法过程的透明度,就要求  相似文献   

12.
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是实现保护公益目的的最佳司法状态,但目前诉前程序中关于检察官执法权、检察官自身能力和药品安全领域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书等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建设、积极沟通协调、常抓不懈跟进监督等方法提升药品安全领域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实效。  相似文献   

13.
起诉书是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指控被告人犯罪并要求追究其刑事责任的重要法律文书。“起诉书”这一名称,自人民检察院建立以来一直延用至今。随着检察机关公诉体制改革和司法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起诉书”这一称谓已暴露出了其自身不可避免的缺欠。将“起诉书”更名为“公诉书”,无论在法理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一,它能够使检察机关制作的公诉书与普通公民、法人制作的民事起诉状、刑事自诉状在名称上形成鲜明区别,避免混淆。在现行司法文书中,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时制作的文书,称为起诉…  相似文献   

14.
6月2日上午,因为代理一起交通肇事案,律师沈国辉前往浙江省慈溪市检察院参加“诉前会议”.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虽然并非是法律规定的程序,但沈国辉乐此不疲. “诉前会议”是慈溪市检察院的制度创新,在案件的审查起诉阶段,以召开会议的方式公开听取辩护人、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侦查人员的意见.目前,国内一些地方也在探索这项制度.  相似文献   

15.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五条规定 :“对于有被害人的案件 ,决定不起诉的 ,人民检察院应当将不起诉决定书送达被害人。”而起诉书副本是否应当送达给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 ,刑事诉讼法没有作出明确规定。笔者认为 ,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应当享有获得起诉书副本的权利。被害人对犯罪事实最为清楚 ,最为关心案件的处理过程 ,与最终的诉讼结果亦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刑事诉讼法将被害人列为诉讼当事人 ,并赋予其广泛的权利 ,诸如委托诉讼代理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申请回避 ,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 ,调取新的物证等等。起诉书副本送达给被害人 ,可以使其…  相似文献   

16.
将被害人定位为刑事诉讼的当事人,有悖公力救济为主的刑诉法发展的历史潮流,偏离被害人保护的国际立法与司法趋势,损害控辩平等诉讼结构的平衡,模糊庭审广场化和剧场化的界限,抹去不同类型被害人之间的实质区别。因此应该在立法上将被害人从当事人地位合理抑制,但在审前程序、量刑程序以及实体补偿上的加强。首先应建立被害人分类制度,限制被害人起诉、上诉、申诉权,加强对被害人的程序保障与权利救济,如侦查阶段申请相关司法机关进行诉前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的权利、申请法院调查权、庭审中参与量刑权等,着重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7.
诉前羁押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基于我国东、西部地区两个基层检察院2017~2021年起诉书和不起诉决定书的统计分析发现,羁押类强制措施的适用率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尤其逮捕适用率呈现稳定、持续下降态势。诉前羁押措施的适用,无论是刑事拘留、捕后侦查羁押还是审查起诉阶段的羁押,均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并且总体上存在羁押率高、羁押期限过长、在押犯罪嫌疑人律师辩护率过低、违法羁押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四大问题。在现行制度下,检察机关应当积极协调其他政法机关,继续贯彻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在适用刑事拘留、逮捕措施过程中严格遵守法治原则、比例原则和权利保障原则,力争把诉前羁押率降到合理的最低限度,把诉前羁押期限压缩至最短。  相似文献   

18.
作为刑事诉讼过程中最重要的法律文书之一,起诉书的制作应当做到语言规范、准确,逻辑严谨、无懈可击。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性地使用过去的计量单位,反映到起诉书制作上,有的检察人员也使用惯用计量单位,这直接影响了起诉书的严肃性和规范性。经笔者调查了解,司法实践中,起诉书中不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长度单位使用上,如被害人王某被人用刀刺伤,伤口长约“××公分”;对距离长短则以“××里”表述等。二、在重量单位使用上,如“被告人牛某盗窃铁路运输物资废铁2000斤”,“被告人张某抢劫黄金10两”等。三、…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目前在侦查阶段没有确立对被害人的司法救济制度,被害人也无法援用司法救济的方式对抗侦查阶段发生的不当司法行为。然而,被害人对侦查阶段司法行为的不满,却是导致被害人涉法上访的重要原因之一。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确立我国侦查阶段对被害人的司法救济途径,通过赋予被害人在侦查阶段知情权、参与权、控告权的方式,促使司法机关在侦查阶段正确履行法定职责.  相似文献   

20.
曾钟 《法制与经济》2020,(3):131-132
刑事犯罪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恢复性司法是个很好地解决刑事被害人权利缺失的司法模式。恢复性司法是一种新型的司法模式,更加注重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强调被害人的程序参与。文章认为,我国引入恢复性司法的过程中应构建相关制度以保护被害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