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公共危机的公共性决定了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主体地位。我国作为目前世界上公共危机事件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政府的价值取向、能力以及制度等方面均存在较多问题,从而极大地制约了管理的有效实施。本文就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展开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能力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新世纪以来,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对世界各国政府能力提出了考验。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较弱。具体体现在: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缺失、机制混乱、危机管理的主体不明、政策僵化、决策迟缓以及危机管理的社会保障体系滞后等方面。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快突发公共危机应急立法步伐,建立有效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健全公共危机管理的保障系统,以提高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产品是构建和完善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通过外包引入和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机制,促进了公共法律服务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的均等化,推进了公共法律服务体制机制的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产品在缺乏制度引导下出现了公共法律服务产品范畴不一、购买主体单一化等问题。因此,需要科学界定出政府可以购买的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的范畴,让更多的具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参与竞争性购买,完善政府购买、监管和评价等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4.
《现代法学》2017,(4):33-39
随着政府管理向公共治理的转型,传统由行政机关担负的管理责任也开始向多元主体共同承担的治理责任转型,治理责任对行政法治具有重要意义。治理责任是涵盖所有治理主体和整个治理过程的责任,既指向政府责任,又指向扮演公共治理角色的其他主体所应当负有的责任;既包含治理主体应当担负的事后责任,又包含保证治理主体负责的一系列制度工具。治理责任的框架可以从责任承担主体、责任对象、责任承担标准、须负责的事项、程序性要求以及责任产生的结果六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5.
王东光 《法学》2014,(6):72-80
德国的政府投资企业具有严格的目的限制,即只有为满足公共利益之需政府才可以设立或参股私法形式的企业。在联邦公共企业管理中,财政部、主管部门、联邦审计署、政府在企业中的代表以及联邦议会等主体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与制衡,共同构成了公共企业的管理体系。公共企业审计和信息公开是其接受监督和管理的重要途径。我国可借鉴德国在公共企业监管方面的经验,通过建立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制度和充实人民代表大会监管权等来完善对国有企业的监管。  相似文献   

6.
严琦华 《法律科学》2009,27(1):92-102
公共危机管理与处置既是现代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也是法治社会研究的时代课题。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其实践模式就是公共部门管理特别是政府管理中出现的一次重大突破或一次深刻的变化,体现了公共管理方式的根本性、方向性的调整。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与处置的现状,应当从战略决策的切入到战术模式的现实需要,通过公共危机处置的变革来拓展战术模式的范围,确定公共危机处置原则,建构技术与战术有机结合的公共危机处置模式,重塑公共危机处置程序,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与处置配套制度,以实现公共危机管理与处置内在和外在关系的平衡,并推动其公法体系和理论体系从以强制性行政管理为主旨的传统模式向以战略决策的切入到战术模式为核心的现代模式的积极转变。  相似文献   

7.
浅析政府采购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采购制度作为政府公共支出管理的重要制度,其核心是公开竞争。政府采购制度能够强化财政职能,减少腐败,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本文从行政信息不对称理论入手,分析我国政府采购现状,透析其成因并提出矫正这种现状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地方立法呈现出以公共数据开放替代政务(政府)数据开放的制度趋势。公共数据被定义为公共机构在履行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数据。凡落入公共数据范畴,就应当汇集于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以向社会开放。但公共数据不是被事先界定的,而应当依据数据开放行为的性质来定义所开放数据的性质,既充分实现数字政府的公共数据服务职能,同时使公共机构所持有的数据资源对接数据要素市场,满足社会对高质量可再利用数据要素的需求。在数据成为生产要素,数据持有者权成为数据基础制度核心的背景下,应当分别确立社会主体、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的数据持有者权,以清晰界定数据治理、流通利用的权责边界,从而构建多元的数据开放体系。  相似文献   

9.
公共服务既是现代政府的核心职能,也是公法研究的时代课题。滥觞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全球公共改革运动,其目的就是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公法,应当全面回应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需要,通过公法变革来拓展公共服务范围,确立公共服务原则,建构公私合作公共服务模式,重塑公共服务程序,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制度,以实现公共服务供求关系的平衡,并推动公法制度体系和理论体系从以强制性行政管理为主旨的传统模式向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现代模式的深刻转变。  相似文献   

10.
公共管理的本土化在中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应该借鉴其他国家改革的成功经验,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但是公共管理不等于简单的私有化或民营化,这两者都是提高政府绩效的手段。所以中国政府应该以公共管理最核心的价值为指导,以提高绩效为导向,而不是简单停留在照抄具体措施的层次上。  相似文献   

11.
朱颖 《法制与社会》2013,(11):197+207
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公共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应对公共危机直接挑战的就是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所以,本文以提高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为研究对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公共选择理论从理性的经济人假设出发分析公共管理组织的行为,公共管理组织也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面。体制及制度上的缺陷造成乡村两级公共组织为各自利益进行博弈,乡镇政府的越位侵权和村委会过度行政化是当前乡村关系失范的主要原因。完善制度、规范政府行为、培育自治性组织和提高乡村人员素质是治理乡村关系失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佚名 《政府法制》2008,(22):29-29
[关键词1]转换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实现政府职能根本转变,必须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下区域竞争的加剧、区域公共问题的大量兴起,使得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日益凸显。而区域公共产品是区域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是解决区域公共问题的有效手段,恰当的区域公共产品制度有利于区域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区域公共问题的治理水平。目前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强推动力和辐射源,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区域公共产品制度进行应有探索。  相似文献   

15.
新公共管理视野下的公务员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红 《行政与法》2003,(12):66-68
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建设,是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它给公务员制度带来的冲击,揭示新公共管理条件下改革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都面临新的挑战。因为世界城市建设中公共问题凸显且日益表现出其复杂性,在政府公共管理的制度设计和制度链条中还存在诸多的漏洞与缺失。如从政府治理的价值导向看还存在以追求经济增长为主要导向的误区;缺乏多元主体参与城市公共事务治理的平台与机制;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城市与农村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的制度融合机制等。对此,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应突破传统的公共治理理念、模式和方法,构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公共管理制度基础和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7.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规定,公共企事业单位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定义务主体。但是,由于企事业单位一般属于民事主体,加之条例未对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的具体内容和程序做出详细说明,导致其信息公开实践面临诸多难题。本文指出以公务为核心概念,有助于理清上述问题,划定承担信息公开义务的公共企事业单位的范围、应公开的信息对象,确定其救济方式。  相似文献   

18.
朱静 《行政与法》2009,(9):11-13
20世纪肋年代,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搬起了一场政府再造运动,用企业化体制取代官僚体制,建立市场式政府的观点成为政府创新的主流观点。政府营销即是由这一观点衍生而采。本文从政府行为的经济人假设前提及政府竞争的角度分析了政府营销制度层面的原因,并从营销主体、客体和对象及理论导向等方面构建了政府营销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中,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容易导致市场调控的不能,而市场失灵的领域正是对社会公共事务担负管理职能的政府发挥作用的领域,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在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建立中的主导地位。加快立法建设,明确政府责任,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农村医疗水平的提高,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中,管理方式、服务方式以及制度的创新固然重要,但服务价值和文化的塑造也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为此,本文主张在承担公共职能的各种组织中塑造一种以服务为核心价值的组织文化,从而全面而深入地推动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