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董琴琴 《法制与社会》2012,(17):192-193
学籍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和现代管理理念的出现,目前实行的学籍管理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当代的高校办学需要.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并对如何做好学籍管理工作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是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独立公务法人地位的准行政主体,它有权对学生进行惩处.但高校在对作弊学生行使学籍处分权时,作为一种具有自由裁量性的公权力,应该加以限制和约束,否则容易损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目前高校对考试作弊学生的学籍处分存在实体与程序方面的法律问题.高校在进行学籍处分时应遵循一定的法治理念,以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3.
研究生学籍管理是规范研究生办学和保证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随着我国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研究生学籍管理工作日益繁重,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工作的需求。本文在分析了目前研究生学籍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以完善电子学籍为途径,实现研究生学籍的动态管理。  相似文献   

4.
论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的冲突与平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静 《河北法学》2003,21(2):146-150
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 ,特别是对学生学籍的管理是高校行使管理权的内容 ,然而 ,一个已经获得高等学校学生资格的公民 ,接受高等教育是学生的法定权利 ,当两种权利发生冲突时 ,法律如何取向 ?如何平衡呢 ?这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点 ,文章认为主要的问题是 :谁有权利剥夺学生的主体资格 ?剥夺的理由由谁来定 ?学生对此能否请求司法救济 ?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法律纠纷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秦惠民 《法学家》2001,(5):105-114
以1998年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以下简称“田永案”)田永胜诉为标志,由于社会法律意识以及被管理者个体法律意识增强而出现的高校管理法律纠纷呈迅速上升趋势。高等教育领域词讼的迅速增多以及由这些讼案所引发的争议之强烈、所受到的关注之广泛,一方面表现了社会的进步和我国的法治进程,显示了权利意识和法治理念正在深入高等学校领域;另一方面,它也一定程摩地表现了我国法治的不成熟以及在高校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反映了学校管理关系和教育法律秩序的欠规范以及现行教育法制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由于高校管理者法治意识淡薄,对高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认识模糊致使高校与学生之间纠纷不断。本文指出在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进程中,必须明确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多重法律关系,全面把握二者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确保高校管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进行了讨论,指出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学术之争,针对以上内容对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对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进行了明确,即是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作为高校来说,对学生进行管理过程中要依据相关法律,对于学生的权利要加以尊重;重视法治教育,建立权利的理念;对于现有的学生权利机制以及学生维权机制进行完善,以此来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高校学生管理风险的法律防范与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改革的逐渐深入,学生管理越发受人重视,它将是影响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制约高等教育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在国家法治进程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与学生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法律纠纷也呈上升趋势。本文在总结近几年高校与学生发生的权利冲突基础上分析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法律风险,力求探索一条现实可行的法律防范与救济措施,以期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行政法律文化是行政法治的灵魂,一个国家的行政法律文化,直接影响着该国行政法治的水平。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的行政法律文化正处在由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性嬗变过程中,即由权力本位逐步在走向权利本位;管理行政理念正在让渡服务行政理念;行政法治理念亦在渐渐取代行政人治理念,责任政府理念、民主政府理念、诚信政府理念等已成为民众的内心渴望和追求。现代行政法律文化逐步形成,并进一步繁荣、发展,推动着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高校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机制已经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必须更新管理理念,转换管理机制和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1.
谭正江 《政法学刊》2006,23(5):97-100
信息就是证据,传统意义上的证据和证据材料仅是其载体,所以证据的收集和确认就是特定案件信息的收集和确认,可以遵循信息论中的相关规律。在特定行政案件中,行政调查就是能证明特定案件客观真实性或证明特定案件事实具有法律真实性的信息从信源出发,被信宿所感知这一信息传递的过程。信息博弈终了,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在行政调查中的均衡解就是特定案件法律事实的成立。  相似文献   

12.
叶金强 《法学研究》2006,28(1):104-113
刚性的“要件一效果”模式,易导致个案的非正义。私法效果的弹性化,可透过要件的动态化而实现。合意与否、错误与否的判断,需在信赖合理性与归责性比较权衡的基础上透过合同解释来完成。合同解释为要件的动态化提供了场域。合同解释中,通过信赖合理性和归责性要件动态化的比较权衡,可分别得出:不合意且无责任、不合意同时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合意且有错误而可撤销、合意虽有错误但不可撤销等结论,从而实现法律效果的弹性化。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It is often argued that associations are intelligent organisms with minds and intentional states of their own. It is also argued that groups are merely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s who are related or associated only in a specific and limited sense. This paper draws on both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scholarship to develop an ontological account of persons which has real‐world legal and ethical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e essay is an attempt to examine aspects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from an external, sociological point of view. "Interpretation", in its normal juristic sense, is primarily a process in which decision-makers with secondary legitimacy link their decisions to authority of primary legitimacy. The type of legitimacy which is dominant within the legal system greatly influences the style of interpretation - in "closed" systems, where the stock of premises is fixed, "legalism" will abound. Legal interpretation is not concerned with what a text really means, in any literal sense; and standards for judging legal interpretation are different from the standards of judging other forms of communication, for example, literature. Indeed, a judge can be considered great precisely because of his creative acts of mis interpretation.  相似文献   

15.
禁止单方接触与保障程序公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淑雯 《现代法学》2001,23(5):84-88
禁止单方接触是指禁止有权作出决定的人与其正在处理或即将由其处理的特定事项有关的当事一方在背着其他当事方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任何接触。实行禁止单方接触规则对于防止法官和行政执法官员的腐败 ,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Over the last dozen years or so there has been a burgeoning of criminal law for purposes of dealing with business cartels in a number of jurisdictions (for instance, the new ‘cartel offence’ introduced under the Enterprise Act 2002 in the UK). The discussion here provides first of all some account of this process of criminalisation, mapping it in terms of jurisdictions and the legal character of this category of cartel offending. It then seeks to explain and account for the phenomenon and more particularly to determine the extent to which it may be seen either as an element of more forceful prosecution strategy, or alternatively as a sea-change in moral perception and evaluation. Put another way, is this a development led by legal policy, or a genuine shift in outlook, which has produced a new legal policy? It will be argued finally that, in a more pragmatic perspective, the success of the criminalisation project in any case depends on the emergence of a genuine sense of ‘hard core’ delinquency, without which effective regulation by means of criminal law is unlikely to be achieved. In this respect, a manufactured sense of moral censure, fostered by prosecutors to facilitate leniency programmes, may (outside the US) eventually prove to be a point of vulnerability in such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7.
李跃军 《行政与法》2005,(7):75-75,7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使得高等学校在处理学生管理工作方面遇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目前就毕业生因欠学费而被学校扣发毕业证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一做法是否合理,是否合法都需要高校学生管理部门认真地去思考,去研究,为其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办法,以保障高等学校和高校学生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18.
The superposi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and non-state power has aggravated changes in state functions, and has downgraded centralism of political state. The “Intelligent Leviathan” will persist in objectifying the “individual.” The relationship mode of “human-human” being transformed into the mode of “humantechnology-human, ” is giving rise to a new social structure, while state power together with non-state power, law and the algorithm, as well as ethics and technologies, are creating a new order. The major threat to freedoms and rights is horizontal non-state power, instead of vertical state power. Going through profound changes, legal scenarios need reconstruction of “kindness” dimension for balancing the “rights priority” theory, while the “obligations standard” should be recovered in the sense of legal technology to rectify the “rights standard” and to resolve the “rights disability.”  相似文献   

19.
范愉 《法律科学》2005,23(1):3-12
在全球化背景下 ,我国将面临法律移植、法制现代化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变革 ,这必然要求我们以多元的法律意识来取代单一形态的法律意识 ,以多元的理念与规则推进政治和司法体制改革 ,协调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作为规则的“法”和民间规范等的关系 ,从而使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在全球化时代也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自清末民初以来,将法理解说为法律原理就成为法学界的通例,但其界定方式则有四种:一是径直以法律原理定位法理;二是将法律原理、法律原则并列来定位法理;三是将法理视为由法律原理推导出的法律一般原则;四是认为法理是指法律原则,但包括法律原理在内。法理和法律原理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的必然:世上的万事万物都应有其存在和运行的原理,法律自然也不例外;法律作为人类的伟大创造,自身即蕴含着追求正义等法律价值的法理;法律的价值观念虽因时代、地区的不同而会有所差异,但其中的基础法理却不受时空影响;对法律的分析和研究舍法理之外别无他途。立足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可将法理界定为"在综合各种法律现象的基础上,由学者所抽象并为社会所认同的有关法律基础、法律根据、法律判准、法律渊源的基础性、普遍性原理"。同时,法理与自然规律、社会价值、内存于法典和单行法律中的法律原则以及事理、情理等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