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青年志愿者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支生力军。青年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的道德和精神因素,丰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价值理念。中国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要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2.
志愿服务不仅是协助奥运赛事成功举办的一个关键环节,而且也是衡量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社会风尚的标志,是动员、凝聚进而教育、引导青少年的有效途径。如何利用奥运志愿服务契机普及志愿文化,促使青少年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型道德,并使志愿精神内化为广大青少年的内在精神,进而推动社会志愿事业的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如何理解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志愿服务是行为,志愿者是主体,志愿精神是内涵,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志愿服务的特点在于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和组织性,并体现出专业化、全民化的发展趋势,凸显出促进公民社会发展和公共精神展现的价值.志愿精神则在志愿者、接受志愿服务对象、社会整体和人文精神几个层面上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4.
志愿服务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重要推动力,涵育着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有生力量。共享发展秉持人民利益至上理念,与志愿服务的社会公益至上的价值内核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共享发展、人民立场以及党的领导是新时代志愿服务制度化构建的理论依据。新时代志愿服务制度化具有践行共享发展理念、保障共享发展理念执行、解决共享发展理念困境的时代要求。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化的规则体系、优化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实施体系以及提升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识素养,是新时代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5.
企业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志愿服务形式,具有实现个体、企业和社会多赢的价值。为此,应通过大力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企业志愿服务项目拓展机制、实绩评估机制、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和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等,进而推动企业志愿服务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以更好地实现企业志愿服务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志愿服务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仍存在"志愿精神"空洞化、服务知识和方法缺失、服务内容肤浅单一、服务运行机制有待创新等问题。引入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理论方法、调查评估和课程化建设机制,探求其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对于实现"志愿精神"的提升、志愿服务方法的科学化、评估的规范化以及运行的课程化,最终实现服务社会与达致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重要专项,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不仅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所需智力支持的重要来源,也是锻炼和培育研究生志愿服务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然而,通过对中部两所具有代表性的重点高校研究生支教团项目运行过程分析来看,其在项目活动前、中、后中分别存在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参与动机的价值性与功利性并存、选拔机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不够;岗前培训的精准性与专业性不足、志愿服务监管与保障不尽完善;志愿服务活动评价方式诊断促进功能不足、评价方式多样性与实质性缺失、评价内容与激励机制不尽明确等问题。为此,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价值呈现,需要凸显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为导向的志愿者选拔机制,完善以教育教学为核心内容的支教团岗前培训与服务过程管理,实施兼顾过程改进与结果分级为指向的评价理念、方式与内容变革。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志愿服务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仍存在“志愿精神”空洞化、服务知识和方法缺失、服务内容肤浅单一、服务运行机制有待创新等问题。引入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理论方法、调查评估和课程化建设机制,探求其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对于实现“志愿精神”的提升、志愿服务方法的科学化、评估的规范化以及运行的课程化,最终实现服务社会与达致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志愿精神是大学生志愿者或志愿服务组织基于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利他情怀,自愿地、不为报酬而自觉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志愿服务主体思想品德的集中表现。它内涵着一种能动性的社会意识活动、公益互惠意识、基于责任和行动的伦理精神,具有对大学生思想、心理、行为活动产生直接作用的个体价值,具有引导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提升城市发展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论志愿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志愿精神产生于传统的慈善观念,现代以来,随着公民社会的日趋成熟而不断发展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志愿精神之间不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二者还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互动关联:一方面,中国志愿精神体现并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进程;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促进了志愿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更加广泛的传播和普及。中国志愿精神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互动关系中,发挥着凝聚功能、人文教育功能和示范功能,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志愿服务中的志愿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彰显和谐社会的平等观念和现代意识,是雷锋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升华。同时,志愿服务体现了现代社会尊重人性、张扬个性、强调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其"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内核在青年学生中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影响力。在当下多元文化语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而志愿服务正在悄然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2.
发展志愿服务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志愿服务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对推动社会进步、改善社会环境、树立社会主义文明风尚、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志愿者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坚持共青团承办,强化制度建设,以社区为依托,广泛动员民间力量,使志愿服务健康发展。目前应该完善激励机制,从而深化志愿服务活动。  相似文献   

13.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社会活力进发的体现,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动力。笔者就志愿服务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的促进作用提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此之前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报告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志愿服务放在一个部分进行表述,表明党和国家把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到了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和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成为信仰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信仰必须经过由“可信”到“确信”的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信仰必须重视“活动”的中介作用;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信仰的重要中介。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数字化转型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数字化转型表现出以制度设计为先导、以技术更新为驱动、以组织协同为主轴、以人才培养为支撑的四重表征。然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数字化转型面临着政策法规的有限适切、数字平台的建设不足、志愿管理的机制失调、志愿服务参与者的发展受限等多重挑战。未来,可以从完善制度配套,确保政策落地;强化数字赋能,提升志愿价值;促进志愿过程,提升服务质量;平衡参与主体,聚焦能力培养等四个方面进一步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数字化转型的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16.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深化发展的重大契机,奥运之后,大学生志愿服务实现了工作性质、志愿者角色、招募形式、工作制度、服务成果等一系列的转化。经过调研,医学专业学生在志愿服务参与情况、服务愿望、服务动机、服务展望等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状况,为依托专业建立医学生志愿服务队,通过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实现长效发展提供了有效抓手。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人民一直孜孜追寻的最佳化社会状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和谐稳定的良好格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与良好意愿。而开展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是加强新形势下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本文通过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阐述了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统一辩证关系,研究如何在志愿服务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志愿服务将成为新时期高校学生的一种社会风尚、生活时尚,成为学校教育管理方式的一种变革。志愿服务的德育价值在于:培育志愿者的集体凝聚力,提升志愿者诉求的层次性,有助于志愿者形成在对话基础上的道德共识,有助于志愿者在生活情境中内化道德要求。志愿服务对加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尊重学生主体性,积极构建学生自我教育机制;注重潜移默化,积极构建德育的内化机制;推进实践体验,积极构建德育与生活的融合机制。  相似文献   

19.
志愿服务是青年现代社会参与的有效方式,青年参与志愿服务不仅满足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且能够有效地作用于全社会。青年通过志愿行动产生社会行为引领效应;青年倡导志愿精神产生社会价值引领效应;青年传播志愿文化产生社会风尚引领效应。青年在参与志愿服务中产生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正成为全社会的普遍诉求,引领和推动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09年3月21日,由北京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和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联合主办、北京青少年研究所承办的“奥运志愿服务与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30余名志愿服务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人员,部分高校和区团委代表,以及志愿者代表出席了会议。大家围绕汶川震后救灾和奥运志愿服务的经验、感受和收获,瞩目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组织建设、服务模式,协调机制等,进行了内容丰富而深入的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