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今我国的法制建设已经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国内法律体系与 WTO 的衔接、协调与统一,使国内法接受WTO 的检测并与国际接轨;二要与国内接轨,要求现行的法律接受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检测,使得我国的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相协调,并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具有更加广阔的道德基础与人性内涵,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真正代表我国法律文化的最先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同志们: 全国法院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开幕了! 我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向出席大会的先进集体代表、先进工作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应邀参加大会的诸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我们的大会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全国的政治经济形势一年比一年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斗争取得重大胜  相似文献   

3.
马星辰 《法制与社会》2014,(15):220-222
法制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我国是农业大国,法制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集中在广大农村地区,因而加快农村法制建设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农村法制建设的研究,找出、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我国农村法制建设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召开前夕,我们选择了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就如何加强国家法制建设的建议和意见予以刊发。他们围绕法治这个话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但愿代表们的坦言能够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能够对我国法制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就是要抓住和利用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由于当前我国法制建设有待完善,现实中仍然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制约着和谐社会的实现,而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取决于各地区法制建设的实际,只有各地区重视并加快法制建设的进程才能推进国家整体法制建设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正确认识我国目前法制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和发展趋势,是研究今后法制建设如何进行的起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现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郭跃军  张东梅 《河北法学》2004,22(4):157-160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密切联系中国法制建设的实际,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认真总结我国过去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探索并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思想;江泽民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法制理论,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我国行政法制和行政法学的继承与超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国广大的行政法学研究者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自觉反映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顺应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努力服务于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促进我国行政法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对于推动我国宪政与行政法治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做出了特殊贡献.下面,我就十余年来我国行政法制建设和行政法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做一简要回顾,并就今后行政法学研究的发展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三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新的里程碑。它不仅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而且成为了我国现阶段一切工作立论的根据。运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来研究和探讨我国的法制建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法制建设具有两重性。正是这种两重性,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制建设的基本特征的核心内容。本文拟对我国法制建设的两重性及其发展趋向,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加入WTO,既给我国社会保险法制建设带来机遇,又给社会保险法制建设以严峻挑战。入世后社会保险需求量大幅上升,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更加复杂,以及社会保险立法严重滞后等状况,要求加快社会保险法制建设的步伐,以应对WTO挑战。  相似文献   

11.
寻求“自我”——中国法律思想史的传承与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荣根 《现代法学》2005,27(2):166-174
从中国法律思想史教材的变化来看,自法学在祖国大陆复兴以来,这一学科的成长过程可以划分为创建、探索、发展三期,虽然各期各有不同的特点,但“寻求‘自我’”是其总特征。这一总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明确研究对象;摆脱机械地以“五种社会形态”来设置篇章体例;摆脱以西方法学概念诠释中国古代法的模式;揭示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发展规律。破译法的文化遗传密码、注重实证研究、重视礼和礼制研究,是中国法律史和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中值得关注的趋向。  相似文献   

12.
“法律人”建构论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胡玉鸿 《中国法学》2006,1(5):31-46
立足于法学学科基点的设定,必须提炼“法律人”的人学模式。所谓法律人,即参与法律生活的普通民众,他们依存于法律、参与法律及受制于法律。法学体系、法律基础、法律分析及法律发展方面的需要,为法律人模式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人类行为的常态、法律制度中人的观念的引入及法学流派有关人的模式的竞争,使法律人模式的构建得以可能。至于法律人的具体特性,论文以“拟制人”、“一般人”、“正常人”、“复合人”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critically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legal consciousness among legal aid plaintiffs in Shanghai. It is based on 16 months of research at a large legal aid center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50 plaintiffs. Chinese legal aid plaintiffs come to the legal process with high expectations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protecting their rights; however, they also have only a vague and imprecise knowledge of legal procedure and their actual codified rights. Through this process of legal mobilization, plaintiffs' legal consciousness changes in two separate dimensions: changes in one's feelings of efficacy and competency vis‐à‐vis the law, and changes in one's perception/evalua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Put another way, the first dimension is “How well can I work the law?” and the second is “How well does the law work?” In this study I observe positive changes in feelings of individual efficacy and competency that are combined with more negative evaluations/perceptions of the legal system in terms of its fairness and effectiveness. The positive feelings of efficacy and voice provided by the legal process encourage labor dispute plaintiffs in the post‐dispute period to plan new lawsuits and to help friends and relatives with their legal problems. Disenchantment with the promises of the legal system does not lead to despondency, but to more critical, informed action. This study provides new evidence on the nature of China's developing legal system with a focus on the social response to the state‐led “rule of law” project.  相似文献   

14.
赵明 《法学研究》2022,44(1):3-21
回顾中国现代法学的世纪历程,中华法系的历史叙事主要在进化论、民族论和法治论三种语境中展开。不同语境中的法史学者,通过将中华法系与其他法系相比较,揭示出了彼此有别的中华法系之历史面貌。在进化论语境中,中华法系因其古.老而落后,丧失了型构现实生活秩序的生命力,需整体性地予以批判和否定。在民族论语境中,中华法系因其系统性、连续性和民族性而独具特色,整理、发掘、重述其历史谱系,既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力,也为重建“新中华法系”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前提。在法治论语境中,中华法系以其“治乱之道”和“良法善治”的血缘伦理身份内涵表明,在前现代社会中法律不可能获得型构社会生活秩序的权威地位。法制现代化是不同语境下中华法系之历史叙事的共同追求,中华法系研究的百年学术史,实质上是一部追求法治文明的中国现代精神史。  相似文献   

15.
道与中国法律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大轩 《现代法学》2004,26(2):54-61
“道”是先秦道家提出的且在历史上运用十分频繁的一个哲学概念 ,讲求“天人合一” ,强调自律、内控 ,约束人欲的膨胀 ,以维护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秩序 ,自由思想、权利意识无所由生。法律制度在“道”的指导下 ,形成“道法”传统 ,沿着三个路径变化、发展 :从政治属性上 ,法作为政治的附属 ,走上专制法统的路子 ;从传统法制的内容上 ,走上轻权利重义务的义务本位的路子 ;从法律体系的构织上 ,走上法网宽疏的路子。“道”成为中国古代法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随着民国女律师的出现,中国女性参与法律职业的空白状态终于被打破,成为中国男女在法律职业上平等之起点。由于“赋权”式执业资格的实现方式,女律师执业权利实现后的经营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初入职场的女律师备受时人瞩目,但旧有的律师评价体系仍用“女流之辈”这类标签,高傲地认为妇女与法律职业是相矛盾的。民国女律师在执业过程中要同时克服来自时代、自身以及同业男性律师的三重困境。面对既存的男性律师关系网带来的压力,她们没有甘心屈居“他者”的地位,而是调动一切资源开展业务,试图跻身民国律师中的佼佼者行列。  相似文献   

17.
法律与逻辑——对法律与逻辑关系的一种全面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对法律与逻辑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对逻辑学和法学之间交叉性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首先,探讨了什么是“法律逻辑”,并重点介绍了我国学者较陌生的“规范逻辑”,将两者进行了比较;其次,对法理学和逻辑学都关心的“法律推理”问题进行了探讨,比较了“法律推理”和“司法推理”两者的异同,以及两大法系“法律推理”的特点和差异;最后,对饱受批判的“法律形式主义”进行了研究,指出应当辩证地看待“法律形式主义”的功与过。最后,作者结合我国的实际,认为:我们不能借口反对“法律形式主义”而忽视和否定逻辑在法律领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冯晶 《法学研究》2020,(1):27-51
传统研究重视“法的供给”视角,致力于创设“良法良制”。通过转向“对法的需求”视角,本研究基于支持理论和法律意识理论,访谈了142名四类常见民事诉讼案件的当事人。本研究发现,当事人对司法的信赖分为“特定支持”和“普遍支持”两个维度。负面的诉讼经历仅会降低当事人对主审法官(法院)的评价(特定支持),尚未削弱他们对法院系统及司法制度的评价(普遍支持)。此外,当事人可以被进一步分为“门外汉”和“入门者”。前者不信赖法院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法律意识与司法制度间存在巨大的冲突和矛盾;“入门者”的意识则限定于法律体系内,只在意法官的审判质量。随着司法系统的日渐完善,“入门者”对司法的信赖有望逐步提升。但“门外汉”则需要通过“知情(法)受益”这一过程先转化为“入门者”。  相似文献   

19.
一国两制理论自上世纪80年代初诞生以来,大体经历了从政治构想和外交承诺到宪法制度、从宪法制度到法律制度现实、从法制到法治三个发展阶段。这是认识论“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是由理论物化为制度的过程,是不同意识形态、法制和法治理论和理念、法律传统和技术、法律文化和方法不断碰撞和冲突的互动过程,是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并不断充实、丰富发展和展示其顽强的适应力和生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推进中国法制和法学理念发展和创新并直接促成了一国两制法学兴起的过程。一国两制的法治实践也同时证明了,一国两制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的法学学科,并作为中国特色法学理论的一个分支,不但是现实的要求,也是理论发展的必然。一国两制给中国法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中国法系”理论则可能是中国人21世纪对世界法律文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刘笃才 《北方法学》2016,(3):129-140
中国古代法制在其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形成了事制与刑制并驾齐驱的两面:一方面是通过"议事以制"——"制事典"——"令以存事制",编成令典;一方面是历经"不为刑辟"——"正法罪"——"律以正罪名",编成律典。它们是中国古代法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定规则的生成、成文法的出现、法典编制成功及"诸法合体"格局的突破,是中国古代法生成发展的三个关键节点。而从先秦的"制事典",到中古的"益事律"、"存事制","议事以制"的传统一脉相承,演绎了中国古代法源远流长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