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保释制度,我国在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中规定了取保候审制度。本文拟从英国的保释制度入手,剖析我国取保候审制度之缺陷,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可以借鉴国外保释制度之长以改造我国取保候审制度之短,改变我国在这一制度上的权力配置,实现从"权力主导型"向"权利与权力混合型"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英国保释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英美法国家刑事诉讼中 ,保释是被逮捕人或者被羁押人的一项重要诉讼权利。其中 ,英国的保释制度历史最为悠久 ,立法最为完善。本文对英国保释制度的历史沿革和基本内容进行了考察 ,提出了借鉴英国保释制度 ,完善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论英国保释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英美法国家刑事诉讼中,保释是被逮捕人或者被羁押人的一项重要诉讼权利.其中,英国的保释制度历史最为悠久,立法最为完善.本文对英国保释制度的历史沿革和基本内容进行了考察,提出了借鉴英国保释制度,完善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将取保候审制度纯粹作为国家权力行使制度对待,而从被追诉者权利保护的角度而言,取保候审制度是被追诉者应当享有的一项权利,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也体现了这一属性。但是由于我国司法理论和立法规定的缺陷,导致了被追诉者取保候审权利保护的不足。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借鉴国外保释制度的优点,改革《刑事诉讼法》第51条的规定,以第52条为根基,完善取保候审制度;而且,由于违反取保候审规定的成本过低,还应当规定脱保行为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5.
保释制度与取保候审制度 ,二者在制度理念、制度设计及制度运作上都相差很大。从这些差异中 ,我们可以看到二者不同的制度价值取向 ,可以看到中国的取保候审制度无论在立法上还是司法实践中都与现代诉讼文明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 ,有必要将中国的取保候审制度改造成以人权保障理念为基础的保释制度  相似文献   

6.
取保候审的适用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致使超期羁押、变相羁押已经成为目前刑事诉讼的最突出问题。文中对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基础进行了反思 ,认为应当将取保候审确认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项权利 ,并借鉴英国的保释实践 ,提出了构建程序化的取保候审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取保候审是我国的一种非羁押性强制措施,与外国的保释在一些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外国的保释在适用上与品格证据紧密相连,但取保候审与品格证据的关系在我国体现得却很疏远.在取保候审无论是立法还是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下,以品格证据为视角来看取保候审,可以借鉴外国保释与品格证据的关系,在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具结取保的引进、被取保候审人的附加义务、保证人的诚信品格、取保候审的风险评估等方面发挥品格证据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英美法国家刑事诉讼中,保释是被逮捕人或者被羁押人的一项重要诉讼权利。保释制度在保障公民权利,降低羁押率、节约司法资源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分析其与取保候审的本质差异有重要意义。从宏观和微观提出改革取保候审的建议,确立保释是原则,羁押是例外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9.
取保候审被纯粹作为国家权力而非公民权利对待,这是取保候审法律性质的错位。这一错位成为司法实践中高羁押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取保候审应是公民受到刑事追究时享有的一项权利,而非国家公安司法机关享有的特权。改革取保候审不必以保释制度取代取保候审,重要的是还权于民,明确取保候审的公民权利性质,并尊重和保障公民的这一权利。  相似文献   

10.
论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在我国是一项强制措施,其使用范围、保证方式、决定程序以及被取保候审人的义务履行等均受诟病,羁押的实质是拘留、逮捕措施的必然状态。羁押是常态,取保候审是例外。遵循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有关保释的精神,借鉴法制发达国家保释制度之长,以改革和完善我国取保候审制度,从而使取保候审成为一项保护公民特别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制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立法对取保候审的功能定位重在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虽然如此,但不可否认取保候审制度也包涵着保障人权的价值追求,但从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来看,取保候审并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对取保候审制度的功能定位的偏差。改革取保候审制度,正确地定位取保候审制度的功能应是一个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2.
王会 《法制与社会》2010,(4):131-131
我国取保候审制度历经改革、不断完善,但仍存在其固有的缺陷和不足,它的适用也引发了学术界和司法界的激烈讨论和评议,本文从立法的层面提出了取保候审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诚信的角度分析了完善取保候审的道德因素。  相似文献   

13.
李楠 《中国律师》2003,(6):9-13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提供的数据,1993年至1999年全国政法机关每年超期羁押一直维持在5万至8万人之间,1999年达到84135人,2000年为73340人,2001年为66196人。虽然全国的人数在逐年下降。但各地的数字却不容乐观。重庆市在1997年超期羁押1278人,1998年超期羁押1593人,1999年超期羁押1826人,2000年超期羁押1846人,逐年上升。就取保候审而言,北京2001年取保比例为33%,2002年的比例为37%。以上数据证明,长期以来,取保候审、超期羁押已成为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的痼疾,为加强人权保护,推进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进程,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中心、英中协会共同主办,东城区人民检察院协办召开了以“英国保释制度、保释制度与取保候审措施的关系、目前超期羁押的现状与危害、取保候审制度存在的缺陷与出路、人保与财保措施的关系、借鉴保释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保释的程序设计及配套保障机制”为主题的“保释制度国际研讨会”,现将部分与会者的发言摘录如下,以飧读者。 ——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移植保释制度以取代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法再次修改中的一种意见,然而从部分必须服从整体的系统论观点看,中国目前并不具备移植所需要的系统条件:没有保释制度赖以存在的宪政基础;刑事司法基本价值观念与英美法系不同;在刑事诉讼法中没有明确规定无罪推定原则;我国的司法体制和刑事诉讼构造决定了在短期内难以建立保释制度的系统内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保释制度能否体现诉讼公正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取保候审制度之完善——以加拿大的保释制度为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英辉  何挺 《法学评论》2007,25(5):107-113
由于我国取保候审制度在法律规定上的不完善,使其承担的降低审前羁押率的预期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鉴此,有必要借鉴加拿大保释制度的相关规定,对我国取保候审的性质与程序构造、取保候审的方式、取保候审中的证据运用、取保候审的救济以及未成年人取保候审的特殊规定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6.
3月29至3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英中协会主办的保释制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在此之前,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陈卫东教授曾于2002年10月率团前往英国伦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这两次活动是该中心与英中协会合作的《保释制度研究》的内容之一。会上,来自英国的专家全面介绍了英国保释制度,与会代表在充分比较英国的保释制度与中国的取保候审制度之异同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借鉴英国保释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此次会议对于推动我国取保候审制度改革乃至司法改革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一、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完善--从无罪判决的实证分析入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轶 《政治与法律》2005,(2):120-124
本文结合对146个无罪判决的样本所作的相关分析,对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完善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尤其强调我国取保候审制度"权力"定位的不当,极大地影响了其功能的有效发挥,并试图借鉴西方国家的"保释"制度对其完善提出若干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在建立之初是为了通过强制性的手段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从而维护公民对于刑事诉讼的权利.然而,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刑事诉讼案件的进展,维护了公民权益,但是其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都还存在着不足.它适用率不高,也没能发挥制度的公平性保护全体公民的人权,特别是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取保候审制度对于有着特殊社会地位的未成年人却没有采取相应的特殊待遇,没能真正的维护未成年人的权益.所以为了保障这一制度的适用性和公平性,使这一制度能够真正的发挥出维护人权和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功能,就必须对取保候审制度加以改革,使其在今后的刑事诉讼案件中,表现出司法实践上的优势.本文就针对未成年人取保候审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又对其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取保候审是我国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一种,本是为缓和高羁押的状况而设置的,但现实中取保候审的适用却差强人意,背离了立法者的本意。本文从比较法的视角,在对英国的保释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提出了几点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20.
取保候审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非羁押性强制措施中的一种。该制度保证了侦查、起诉、审判活动的顺利进行,也降低了诉讼成本,提高了诉讼效率,在某种程度上也减少了对公民的人身自由的限制。但是由于我国在取保候审制度立法上的不完善,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取保候审制度的实施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如何结合现今的司法实践来不断完善取保候审制度的立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