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先后做出决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建设法治国家和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工会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科学定位工会的历史方位和功能性质,认真履行各项社会职能和基本职责,迫切需要创新工会理论思维和实践路径,积极推进我国工会工作的改革创新发展,形成围绕大局和服务职工的现代工作体系。做好我国新形势下的工会工作,首先要把握我国劳动关系的基本现状和发展方向,明确我国工会工作改革创新发展的基本任务,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攻坚克难、有所作为,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符合职工民意变化,不断增强工会的管理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经济因素虽然对劳动关系具有重要影响,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还有其他一些因素的作用至关重要。任何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不能与自身的历史相割裂的,否则就会失去发展的根基与动力。可以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关系进行历史考察,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形成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证明,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产生不同性质的劳动关系。在历史的长河中,劳动关系的发展体现的是文明取向的进程。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共谋企业发展的伙伴合作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比资本主义劳动关系更具优越性。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发展企业中,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当积极打造企业的合作共建机制、利益均衡机制和法治机制。因此,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应当各司其职、共决利益、共保健康、共同成长;尤其在转变发展方式、深化企业改革的今天,企业应当依法积极建设相互依存、各尽所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1994年7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标志着我国保障劳动者权益和协调劳动关系的立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此以后,我国的劳动法制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劳动法制建设还远远落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劳动关系新变化的客观要求,与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相距甚远。在劳动立法、执法监督和司法等各个环节,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首先,从立法上看,建国50年来,我国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劳动政策和规章,但还没有形成…  相似文献   

5.
刚刚过去的2007年,由于《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三部法律的出台而被媒体誉为“劳动立法保护年”。随着这一部部法律的出台,社会公众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欢呼雀跃,由此形成的社会主流看法是,《劳动合同法》是我国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结晶,它的颁布弥补了《劳动法》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当前社会劳动用工制度中的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必将起到极大的规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奉法者强,则国强。法治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工人阶级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伴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和法治精神的彰显;我国工运事业的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开辟和拓展,劳动关系的稳健运行,职工利益的实现与发展,也都得益于不断增强的法治保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部署,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号角.  相似文献   

7.
中国劳动关系研究植根于本国历史经验、道路实践和国情社情,经过70年来五个阶段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劳动关系理论体系,即借鉴西方的劳动关系制度,但摈弃了把劳动关系看成是纯粹的经济关系、单纯用产权规则解决纠纷的思维。该理论体系认为,劳动关系中包含了政治关系,劳动关系双方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因此,劳动关系领域的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利益差别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由此形成了国家主导的中国劳动关系治理体系的"四梁八柱"。当前,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了基础性转变,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种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这些变化必然会带来劳动关系的变化和劳动关系研究的新议题。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国各族职工正齐心协力地为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而奋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工会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功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工会坚持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推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任务更加繁重;职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内部…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是工会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切人点.也是工会组织服务职工和服务大局的重要结合点.体现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要求。工会组织必须准确把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中工会的角色定位,坚持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而努力。  相似文献   

10.
邹震 《中国工运》2007,(1):30-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强调要坚持“和谐发展、互利共赢”的维权理念,践行这一理念,要求工会在维权工作中,必须善于从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最佳结合点入手,努力通过协调协商的方式,解决劳动关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劳动关系双方的相互理解、支持和合作,实现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最终达到双方互利共赢的结果。坚持和谐发展、互利共赢的维权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努力推动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相似文献   

11.
系统梳理概括了国际劳工组织百年发展中的五大贡献,研究表明,几乎每个改变社会和劳动的事件都与国际劳工组织密切相关,在关键的历史时刻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与国际劳工组织的联系源远流长。中国政府和工会、雇主组织在劳动立法、就业促进和社会保障的价值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吸收了国际劳工组织和国际劳工标准的有益经验和积极影响,履行了国际劳工组织成员国的义务。因此,无论是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还是致力于积极参与国际劳动治理,都需要加强对国际劳工组织和国际劳工标准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以便不断加强我国劳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为促进体面劳动,实现社会正义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工会法治化",包括工会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工会法律角色的合理设定,能够促进工会在市场经济劳动关系中切实履行其维权职能。无论是工会工作适应新时代的转变,还是"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会新方针,得以经由"法治化"的工会制度实现;并且工会制度适应国内外劳工法律环境也需"法治化"发展。所以,"工会法治化"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制度发展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劳动合同法》因涉及亿万劳动者切身利益而备受社会关注,它有力地推动着传统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在《劳动合同法》颁布即将十五年之际,本研究从"实践实施""社会价值""立法属性"及"立法宗旨"等角度,对其探索、实施与推动予以回顾探讨.本研究认为:《劳动合同法》是最为典型的社会法,对于"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劳动立法过分倚重劳动监察,劳动监察适用情形又非常宽泛且执行不力。与此同时, 我国现行劳动立法对劳动行政指导、劳动行政服务、劳动行政激励手段基本虚置不用。因此,欲构建新时代和 谐劳动关系,我国劳动行政法律制度亟待完善、创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迅速崛起,各种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与此同时,相关从业者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也日益凸显.研究发现,由于劳动关系限制、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维权途径等方面的原因,该群体不仅参加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的比例相对偏低,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的比例更是明显低于在职职工,而且大都未参加...  相似文献   

16.
《工会法》在“法律责任”部分确立了不当劳动行为的行政救济路径,但至今未明确此路径的 性质及程序展开规则,严重制约着该法的实施。此类争议在域外立法中存在着民事诉讼主导、行政裁决主导、 二元机制并存三种处置模式,但基于不当劳动行为争议的不可诉性、司法救济难以满足团结权保障的时效性和 预防性要求、行政救济可覆射之权责主体更为宽泛诸原因,行政裁决始终占据域外代表立法国家核心机制之地 位。我国应当汲取这一立法经验,在统筹好裁决机制设计多元价值诉求基础上,从不当劳动行为行政裁决机制 之基本构造、不当劳动行为型违法解雇条款与一般违法解雇条款之协调、工会工作人员不当劳动行为行政裁决 救济路径之拓补三方面推进法律续造,并带动相关立法的精进表达。未来,建议制定统摄性的“劳动争议处理法” 来对包括不当劳动行为争议在内的集体劳动争议之处置进行系统重整,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争议处置 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对劳动问题的探索历程与实践经验是建党百年革命史的重要篇章,也是植根于中国国情推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时代发展的实践丰碑.自建党以来,植根于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党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坚持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始终坚持党在劳动问题上的领导地位,不断完善和健全劳动问题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以劳务派遣方式使用编制外人员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劳动合同用工中,劳 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引发的法律后果的逻辑解读应为:如果劳动者的 连续工作年限满十年的,则新用人单位负有与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义务;如果劳动者的连续工作年限 不满十年,其意义仅在于新用人单位在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支付经济补偿时,是否应当合并计算劳动者在原用 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劳务派遣用工中,用工单位的性质不应视为是属于被派遣劳动者的“新用人单位”,而通 过界定“逆向劳务派遣”或适用实质雇主判断规则,寻求用工单位承担实际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的裁判思路, 应当审慎。劳务派遣用工中,劳动者是否享有要求劳务派遣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权利,亟待立法明确。  相似文献   

19.
论提高劳动法学科地位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法学有其独立的调整对象和独立的法律部门地位.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调整在我国现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我国劳动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也亟需提升劳动法学研究和教育水平.现行劳动法学的学科设置难以满足社会对劳动法学研究和人才教育的需求,因此需要适时提高和调整劳动法的学科地位和学科设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网约用工模式越来越普遍,我国涉网约工劳动争议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突出新问题之一。网约用工因其保留了一定的劳动关系特征,又与劳务关系、承揽关系等民事法律关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加上相关法律法规滞后和电子证据适用较难,以及网约工群体的规模性和劳动方式的相似性等原因,使涉网约工劳动争议与传统劳动争议相比,具有争议焦点新、涉案主体多、争议解决难、社会影响大等典型特征。为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和数字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本研究建议:各级党政、互联网平台及关联用工企业、相关行业协会、网约工及工会组织共同参与,科学合理化解矛盾,形成共建共享共治、高效化解相关劳动争议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