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震林一生敢说敢做,个性鲜明,人称"谭大炮".他讲话作报告,也很少请人"捉刀",有着浓厚的"谭氏风味",让人耳目一新. 1957年,谭震林在攸县进行民主办社试点.随行的新华社记者胡坚曾经用试探的口气建议一些报告由秘书代写.谭震林风趣地说:"那不行,如果领导干部在会上照念秘书起草的稿子,那不成了傀儡!再说,人家写的稿子,毕竟不全是自己的见解嘛!我看还是争取自己写报告好,这样无非是辛苦点."  相似文献   

2.
廉政与良心     
有一位领导干部在为属下上廉政课时,讲过这样一番话:我们已经拿着人民给的薪金,享受着国家给的待遇,再去贪占便宜捞“好处”,就是没有良心的表现。窃以为,将廉政与良心联系在一起,是颇有意义的。良心是什么?良心是一种美好的心地,是人的内心善恶的认定,是人的良知对是非的选择。它能指导人们的言行,支配你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因此,做人是不能没有良心的。共产党人也是讲良心的,不过共产党的领导干部的良心应更高地体现在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上。山西省有一位叫郝文山的“二不”局长,面对不义之财,不想贪,不忍贪…  相似文献   

3.
某单位有位老兄,被人唤作“二百五”。何谓“二百五”?请看两例:有一次听领导作廉政报告,老兄竟当场提问:“你有没有贪污受贿行为?”弄得领导措手不及,面红耳赤,好半天才说出“没有”两个字。还有一次领导在会上批评老兄动不动就“越级”反映“不实”情况,会后,这位老兄径直找到那位领导说:“你可以批评我,我也有批评你的权利。”而后历数几件事,最后还是几个同事硬把他拉走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人治”观新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耘耕 《法学》1993,(12)
毛泽东的讲话中,就“人治”,“法治”问题讲话讲得最多的要数1958年8月21日下午在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这个讲话流传的版本不尽相同,意思则是一致的,那就是人治比法治好。他说: “法律这个东西没有也不行,但我们有我们这一套。还是马青天那一套好,调查研究,就地解决,调解为主。大跃进以来,都搞生产,大鸣大放大字报,就没有时间犯法了,对于盗窃犯不靠群众不行.(刘少奇插话:到底是法治还是人治?法实际靠人,法律只能作办事的参考.……)不能靠法律治多数人,多数人要靠养成习惯。……民法刑法那样多条谁记得了?宪法是我参加制定的,我也记不  相似文献   

5.
晓鸣 《检察风云》2003,(24):9-11
2003年11月13日上午,人称“河北第一秘”的巨贪李真在唐山市刑场被依法执行死刑。李真一案的查处,从2000年2月23日中央纪委、最高人民检察院成立“2·23”专案组起,到2002年8月30日一审宣判,用了两年零六个月的时间。人们在高度评价这一反腐败斗争的丰硕成果之余,更多的人却对这一成果艰难取得的情况知之甚少。其实,对李真案件的关注应该追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中期,从那时起,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就已经开始。群众频频举报李真的腐败堕落是在他担任程维高的秘书之后开始的。此前他虽然是副省长的秘书,但那位副省长对他的要求很严,他虽有…  相似文献   

6.
放弃与拥有     
在施瓦辛格当选州长后的一段时间内,人们普遍怀疑他的能力,认为他充其量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只会演戏的家伙.在一次酒会上,有人故意问:"州长先生,我们想知道,你当选州长是不是靠您的健硕身材和票房神话?"  相似文献   

7.
同志们:我们这次来河南是学习的,刚才赵书记讲,作指示,谈不上,为什么谈不上呢?一是中央讲过,个人的讲话不能作为指示;二我是半桶水,没有条件讲指示,所以谈不上。可以与同志们在一起学习关于法院工作方面的一些问题。就是以学习的态度谈点不成熟的看法。本来座谈会上已经谈了,丁石同志说还是谈谈好。党校司法班的同志也要求我谈谈,  相似文献   

8.
陈永林 《政府法制》2009,(20):11-11
县教育局的段局长正在全局职工大会上作反腐倡廉的报告:“……反腐倡廉是件大事,但我们得从小事抓起。一、我们到学校检查工作,不得接受宴请,不得……”此时门“嘭”的一声被推开了,进来的是一个头发沾满草屑、浑身散发臭味的疯子。疯子走上主席台,指着段局长说:“你是贪官,贪得不讲道德,收了人家的钱,不给人办事……”  相似文献   

9.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底下的事情,那他们是没有未来的." --德国法哲学家黑格尔 飞机在米兰的利那提机场上空盘旋下降,在蓝天与大地之间,我们蓦然看到了一座宏伟的教堂尖顶.同机的意大利朋友告诉我们,这就是世界第二大的米兰杜奥莫大教堂,是所有游客必游的地方.我们此次重返意大利,最首要的目的,却不是来参观这座教堂,而是想去到意大利北部的几个历史名城,例如比萨、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等地,去追寻一个中世纪著名的法律故事--"审判伽利略"的故事,因此,一下飞机,我们便马上换乘了一辆大巴,直奔比萨而去.  相似文献   

10.
<正>一、共同法的世界观基础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是讲"天"的。中国人的天有两重含义:一是自然,一是世界,前者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上由道家思想予以体现;后者讲人与人的关系,基本上由儒家思想予以体现。就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国文化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出于自然,属于自然,存于自然,化于自然,人就是自然的组成部分。此庄子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1〕  相似文献   

11.
又到年关了,大家都开始准备年货了。注意了,这个时候,贼也开始置办年货了。他置办什么呀?当然是大家的钱包啦。这一讲,我们讨论一下出门防贼,也就是在公共场所我们怎么预防盗窃案的发生。我们说每一个人一生都可能受到三次犯罪侵害。我不知道你受到过犯罪侵害没有,如果你要是受到一次,你就应该偷着乐,为什么呢?因为少了一次。那么大家一听说三次犯罪侵害也别慌,三次犯罪侵害里面有两次是侵财,一次是侵人,也就是75%是侵财犯罪,25%是暴力侵人犯罪。所以,你这一生可能有两次要遇到小偷。那么我们今天就给大家支招,看看你怎么不被小偷偷。公车上…  相似文献   

12.
田文昌:实践中有些法庭审理显得很罗索,公诉人每宣读一件证据,都要问法庭是否准许,每次审判长都很严肃地说:“本庭准许。”非常烦琐。张军:控辩审三方在法庭上运用一些语言,特别是一些程序性的语言,我觉得要么是很不正规,要么就是太程式化、规范化。本来应该用白话讲的,也用让人听着别扭的所谓法言法语。如果是第一次,为了显得规范,未尝不可以用,再接下来可以且应当比较随意一些。并不是说使法庭不严肃,随意,目的是让控辩双方和被告人容易理解和接受,让旁听的群众觉得自然。太程式化了不行。田文昌:控辩双方辩论也好,回答问题也好,有些时候,…  相似文献   

13.
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以诚立身,以信交友,是我国传统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维护经济正常运行、推进体制创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举。目前,一些领域种种不讲诚信现象有目共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问题呢?笔者对此作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4.
股权分置许多学者都关注很多年,这个问题由于这几年的讨论,不管细节还是宏观上,大家都没有大的分歧,只是存在一些小的分歧。股权分置有几个问题到今天应该有一个澄清,首先是名词解释。什么是股权分置,应该有一个官方概念,这样大家谈论一个问题才不会走偏。股权分置从狭义地讲,聚焦在中国股市A股市场这个环节上不要扩散的话,股权分置是指因为有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市场演变过程,有政府政策的干涉,以及市场各方对股市认识等等原因,在中国股市同一家上市公司内部出现了两类股票:非流通股与社会流通股。这两类股是不同股不同价,权利差异很大、价格…  相似文献   

15.
丁兆威 《刑警与科技》2012,(3):46+48+50
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就会失去人们对他的信任,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一个企业也同样如此。我们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其实诚信也是一种生产力。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  相似文献   

16.
1995年9月18日在从山东济宁开往青岛的一辆长途客车上所发生的事情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可是又确实在光天化日下发生了。“9·18”案件中的4名乌合歹徒(并非训练有素且是临时纠合)轻而易举就摆平了人数超过其6倍之众的整车乘客及司售人员(其中多数为男性青壮年,有干部、工人、大学生),其间,歹徒没有遇到任何反抗;当这4名恶棍洗劫了全车人之后又当众长时间摧残、凌辱车上一名弱女子时,车上的其他人竟然熟视无睹并继续保持着他们的麻木与漠然。一路之上,历经数个站卡、报警哨,然而,没有一个受害人站出来反抗,没有一个人呼救,直到歹徒挟持那位被害的姑娘下车扬长而去之前,没有一个人  相似文献   

17.
《法学》1986,(2)
张友渔说:法制建设协调发展的讨论取得了一些成绩,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这个讨论很有意义,很有必要,也很及时,是直接关系到保障宪法的贯彻实施,促使法制建设走上健康发展轨道的重大问题。法学作为一门科学,不应该设置什么“禁区”。理论要发展,就必须遵循其客观规律,没有学术上的自由、民主和争鸣,就谈不上理论的发展。不能把普及法律常识看作是搞一次就能完成的任务,要看到法律还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进行制定、修改、废除.不能摘突击,满足于五年就能做到普及。  相似文献   

18.
关于"法律行为"的问题在我国法学界尚未深入展开,重要的原因在于:第一,它已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涉及太广太多,所以即使觉察到有问题也不愿意展开去讨论。第二,没有语境或讨论的学术环境,大多数学者对于"法律行为"的来龙去脉虽然有些了解,但对于其究竟,对其在输入过程中的信息缺失没有清楚了解的渠道,故也不能参与讨论。在此,我们推出一篇由柯伟才节译自日本学者平井宜雄的,专门探究"法律行为"在日本出现的文章。我们可以发现,历史是何曾相似!日本法学界曾经有过的问题和困惑,一百多年后原原本本地又在中国法学界发生。这篇文章虽然较为粗线条,似乎有些未尽之处,但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线索和启示,可能有助于我们今天客观正确地面对应该面对的问题。所幸之是,我们的民法典还没有制定,学界的讨论或许对立法者还有些启发意义。不过,在官商学高度一体化的今天,学界的讨论是否还属于学术,这的确也是不能把握的事情。像日本当时那样莫名其妙地进入立法,不是没有可能。  相似文献   

19.
茅家梁 《检察风云》2013,(13):33-33
想起了退休前在报社遇到的一桩事。那一年不冷不热的日子,几个领导下基层"调研"。到了"饭点",却还没有到目的地,便下了专车,各自拿出富有特色的"拌面"和司机、秘书在引擎盖上"呼噜呼噜"地享受起来。随行的记者一见,赶忙"立此存照"。第二天,《首长下农场途中吃拌面》的"新闻",很体面地在显著位置出现了,还配发了一篇评论。按理说,这个记者是应该受到欣赏  相似文献   

20.
五走出法庭,王振国感到一种巨大的悲哀,但又无可奈何。这位老实、本份、憨厚的测工,是那样的失望和不满,他几乎要破口大骂,他不明白,更不理解。他说:“你们在国徽之下竟敢如此枉法裁判。”站在一旁的一位人民法院记者悄悄地扭了一下他的衣角,对他说:“法官没有枉法裁判,你应该重新振作起来,争取在二审打赢,王振国迷惑地望着这位陌生的青年,没有想到这世界也有好心人关心他、理解他!他似信非信地点了点头,离开了法院。过了一会儿,王振国又急匆匆地回到南关法院,他要寻找那位好心人。原来,他从别人那儿打探到这位记者毕业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