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抗战前后,根据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复杂变化,中共重新提出“民主共和国”口号,以联合国民党及各革命阶级反对日本侵略,同时进行民主斗争。与此相应,中共对“民主共和国”的解释,客观上受到承认国民党的统治地位、三民主义和争取革命领导权、坚持社会主义目标这两项既矛盾又统一的因素的制约,并因应不同时期的政治形势和要求,经历了从三民主义共和国到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演化。在国民党阴谋“溶共限共反共”的危急时刻,毛泽东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定义“民主共和国”,明确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的无产阶级主体性,并创造独特的国体政体理论系统化、清晰化的发展路线,指明中国革命的方向,不仅体现了中共政治纲领和主张因应时势的灵活调整,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国化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毛泽东关于"民主共和国"的构想,经历了从"三民主义共和国"思想到"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思想的演变历程。"三民主义共和国"设想是在中国建立一个英美式的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主张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经过比较,中国共产党人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能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研究"抗战时期毛泽东关于民主共和国的两种构想及实践选择",对于坚持"三个自信"、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抗战时期毛泽东关于"民主共和国思想"的构想,经历了从"三民主义共和国"思想到"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思想的演变历程。"三民主义共和国"设想在中国建立一个英美式的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主张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经过比较,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4.
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同志终其一生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在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把建立"民主的政治"视为中国革命的"头等大事",提出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必须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实现新民主主义宪政;他领导中国共产党主持制定了人民的大宪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立了以人民民主主义为政治基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建立后,他继续为实现人民民主而不懈奋斗。他以"民主"和"社会主义"为原则,主持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领导党和人民建立起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他始终把如何防止执政党和国家政权的蜕化变质、防止党和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脱离人民群众、滋生官僚主义作为他领导的民主实践所要力求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毛泽东关于“民主共和国”的构想,经历了从“三民主义共和国”思想到“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思想的演变历程.“三民主义共和国”设想是在中国建立一个英美式的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主张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经过比较,中国共产党人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6.
《新长征》2014,(10):F0003-F0003
抗战时期,毛泽东曾经多次阐述将来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含义。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述了“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相似文献   

7.
与“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提法相比,“人民民主专政”更明确地表示出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关系。任何阶级的专政都是既有对敌对阶级专政(这里指镇压的职能)的一面,又有在本阶级内部实行民主的一面,都是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概念,直接标明了民主与专政两个方面,既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又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而“无产阶级专政”尽管作为无产阶级掌握和领  相似文献   

8.
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政治体制,是中国近代革命一直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之一。自19世纪末以来,中华民族无数志士仁人都为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这一奋斗的结果。其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时期对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理论探索,对这一国体政体形式的确立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然归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是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为目标的。中共二大提出其最低纲领为“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对于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抗战的研究较为深入,但在涉及导致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问题时,某些台湾学者囿于政治成见却得出了一些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结论。例如,有的台湾学者宣称:中共在七大即已做好内战的准备,毛泽东1945年8月13日在延安中国共产党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则是“宣示了全面转变发动‘叛乱’的决心”,这种片面地把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责任推到中国共产党身上的结论,当然是完全违背了历史事实。一、导致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基本政治原因是国共两种建国方案的尖锐对立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各自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抑或说二者各自设计了什么样的建国方案呢? 中国共产党在战后要建立的是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对这一建国蓝图做了全面的阐述。他指出:“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这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共和国。这就是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的共和国,这就是名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民主革命过程中,为实现自身政治追求和建国主张,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家目标、国家性质、国家概念的文字表述,即"新中国"国家符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民主建国等具体革命实践的变化和现实政治任务的要求,提出过"自由统一的中国""新的自由的中国""自由独立的新中国""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等"新中国"的国家目标,有过"苏维埃新中国""三民主义新中国""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社会主义新中国"等"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形成过"中华联邦共和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新三民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新中国"的国家概念。"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与历史演变,回应了复杂的革命环境,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动员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它既是革命道路的目标设置,又是国家发展的政治引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自己国家梦想的政治智慧、执着追求和奋斗轨迹。  相似文献   

11.
胡国胜 《党的文献》2017,(1):95-103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民主革命过程中,为实现自身政治追求和建国主张,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家目标、国家性质、国家概念的文字表述,即"新中国"国家符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民主建国等具体革命实践的变化和现实政治任务的要求,提出过"自由统一的中国""新的自由的中国""自由独立的新中国""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等"新中国"的国家目标,有过"苏维埃新中国""三民主义新中国""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社会主义新中国"等"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形成过"中华联邦共和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新三民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新中国"的国家概念。"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与历史演变,回应了复杂的革命环境,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动员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它既是革命道路的目标设置,又是国家发展的政治引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自己国家梦想的政治智慧、执着追求和奋斗轨迹。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经历了从"国家统治"到"国家治理"的发展轨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其职能包括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而政治统治必须建立在社会职能基础上。列宁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提出无产阶级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改革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共十八大提出"国家治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发展到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法制思想诞生于社会革命、新旧社会转型时期,强调维护革命秩序,注重社会改造,突出对社会群体的革命理想教育;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的革命法律思想,既强调法制的阶级专政职能,又强调法制的民主本质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思想体系;江泽民集邓小平法律思想之大成,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跨世纪的战略目标。他们的法制思想具有鲜明的历史阶段性和连续性。  相似文献   

14.
"民主新路",是毛泽东提出的。他在论述"民主新路"时所说的"民",是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这四大阶级在内的人民。这种民主,既不同于资产阶级民主,也有别于无产阶级民主,而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民主"。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民主与集中、人民民主与统一战线、人民民主与共产党的领导的关系,毛泽东对极端民主化、民粹主义、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无政府主义这些似是而非的"民主"进行了批判。毛泽东对民主制度的创新,最为突出的有红军时期的士兵委员会、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三制"政权、解放战争进程中建立的人民代表会议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新中国成立时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54年建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等。毛泽东提出的"民主新路",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已经成为一条现实的和独具魅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和袁世凯,是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截然相反的两个历史人物。前者领导革命党人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被中国人民迎进历史的功勋阁中;后者纠集反动势力破坏民主共和,出卖国家领土主权,复辟封建帝制,被中国人民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一反映历史真实的结论,如黑白之不容混淆,似东西之不可易位,自辛亥革命以来85年从未被动摇过。然而,不幸的是,近两年在评价孙中山和袁世凯的论述中,竟然出现了某些违背历史真实的“新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抑孙杨袁”论。论者权力贬低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说什…  相似文献   

16.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原则。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情,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一些"好心人"总是认为民主比专政好,认为"专政"是暴力的象征,不像"民主"那么美妙;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反对专政的幌子,根本不提还有资产阶级专政,只讲资产阶级民主,把资产阶级民主粉饰为"至善至美"的反专制、反一党制、超阶级的、超历史的、普世的民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民主,就须有专政;有专政,就须有民主,二者有机统一于国家。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渴望民主和平。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愿望,主张战后国共合作共同建设一个和平、民主、富强的国家。然而蒋介石要建立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法西斯专政国家。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准备打内战,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为了欺骗人民,欺骗舆论,并完成内战部署,蒋介石玩弄"和平谈判"阴谋,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为了揭露蒋介石的阴谋,争取实现和平,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赴重庆谈判,经过针锋相对的斗争,国共两党签订了有利于人民的《国共会谈纪要》,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18.
新文化运动前期,李大钊努力在英式政体与传统民本间调度,试图通过重构民彝思想的表征诉求,服膺于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美好夙愿;而到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尝试在阶级专政与民主共和间移接,决心创制中国无产阶级民主政体。这一思想演进有其理论逻辑驱力,并给百年后的中国共产党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提供了历史良策。  相似文献   

19.
胡为雄 《理论学刊》2012,(3):9-17,127
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大体分为明显相关的三个不同层次,即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阶级分析的方法和阶级斗争的策略。阶级斗争的观点是这一理论的精神内核,阶级分析的方法是这一理论向"实物"形态转化过渡的中间环节,阶级理论具体化为实践理性的表现形态。这种多层次理论结构使毛泽东的阶级斗争理论具有独特丰富的内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胜利本身已证明了毛泽东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深刻性,阶级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和阶级斗争策略的正确性。毛泽东谈论社会革命、中国革命往往将其与革命战争维系在一起,对政治革命的具体形式作了具体分析。毛泽东以马列主义国家学说为思想指南,严谨地指明了中国革命将以建立何种国家制度为最后归宿。中国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形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体制是中国社会历史上迄今为止最新最进步的政治形式。它一方面是对苏联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和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政治体制的借鉴,另一方面又是把握中国具体国情进行的一种政治创造,是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的政治理论和国家理论于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渴望民主和平.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愿望,主张战后国共合作共同建设一个和平、民主、富强的国家.然而蒋介石要建立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法西斯专政国家.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准备打内战,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为了欺骗人民,欺骗舆论,并完成内战部署.蒋介石玩弄"和平谈判"阴谋,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为了揭露蒋介石的阴谋,争取实现和平,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赴重庆谈判,经过针锋相对的斗争,国共两党签订了有利于人民的<国共会谈纪要>,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