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弹劾基础上的罢免--关于完善我国人大监督制度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大监督不力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这一现象的集中表现是作为监督权核心的罢免权虚置。罢免权虚置的主要原因在于罢免信息不通畅和缺乏罢免的体制性力量。改变这种局面的办法是建立弹劾制度 ,作为人大做出罢免决定的必经程序。我国的弹劾制度必须建立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上 ,赋予人大常委会受理代表提案和审查弹劾控告的权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西方国家现存类似作用的机制——弹劾制的分析,找出我国人大人事监督中罢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结合我国本土的法律资源,提出一些完善我国人大罢免程序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李秋高 《时代法学》2006,4(6):33-37
弹劾制度是西方宪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弹劾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民主监察,弹劾制度在古希腊、古罗马的萌芽;权宜之计,弹劾制度在英国的产生;精心设计,弹劾制度在美国的成熟;技术革新,弹劾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  相似文献   

4.
陶月付 《江淮法治》2010,(16):17-17
近日,“赵作海”案渐渐平息。笔者却一直在关注本案所启动的“内部责任追究机制”。记得2003年,就有吉林省磐石市人民法院的一名法官因涉嫌办人情案,被对方当事人以不信任为由举报。从而引发所在法院首次启动不信任弹劾程序。成为中国第一个因百姓不信任而遭弹劾的法官并受追责罢免。笔者当初还为之兴奋过,认为这是遏制司法腐败的一个起点。  相似文献   

5.
弹劾,作为国家对违法犯罪的高级行政官员和法官进行检举、惩处的法律制度,是否等同于罢免制?田洪生同志的《浅议弹劾制》一文(载《河北法学》)1988年第5期以下简称《田文》)认为,我国宪法规定的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有关领导干部的罢免权以及公民的批评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检举权等,构成了我国弹劾制真实而广泛的内容。笔者对这一观点不敢苟同,提出自己的浅见,以求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6.
胡映雪 《法制与社会》2010,(19):140-141
弹劾是西方国家维护宪政制度和保障公民权利的一项重要制度;弹劾产生于英国,后来又被很多国家效仿;美国和英国由于政体不同,他们的弹劾制(不信任投票)在针对的对象、受到弹劾的行为、弹劾的程序、弹劾的结果都有区别;弹劾(不信任投票)并不常用,但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7.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制度是否健全、完善 ,直接关系到它的职权的行使 ,进而关系到它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中作用的充分发挥。在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度及其运作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作者以全国人大议事规则为主 ,兼及现行宪法和全国人大组织法 ,并借鉴发达国家议会议事规则和会议制度 ,对全国人大会议制度进行全面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具体内容包括 :全国人大会议的准备工作、会期制度、会议形式、会议的审议、询问和质询、信任或不信任投票、特定问题调查、罢免和弹劾、会议的表决等。  相似文献   

8.
杜强强 《法学》2006,(10):17-27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代议制度。既是代议制度,就得满足代议制的一些基本条件,否则将不利于其功能的发挥,而代表罢免制的存在有可能恰恰削弱了代议制的功能。因为如果选民可以在任何时候都能撤换其选出的代表,那么这就既不能获得直接民主制度的所有益处,更无助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功用的有效发挥。在实践中,代表罢免制度也沦落为一种消极的对代表的“开除方式”。既然是一种开除方式,还不如采取更加简便易行的方式,引进议员开除制度,作为罢免制度的替代。  相似文献   

9.
弹劾制度是西方民主政治与宪政的主要推动力量,对西方宪政的建立功不可没。弹劾制度在其漫长的历程中几度沉浮,此消彼长而最终被作为一种普遍的政治手段广为流传.通过对其历程简单梳理,使我们了解其历史现实和未来趋势,加深认识弹劾制度,避免误解。  相似文献   

10.
现状:罢免案例稀少,成功寥寥无几 所谓直选人大代表罢免,是指根据我国选举法的相关规定,在县乡两级,对选民依法直接选举的人大代表,由选民按照法定程序免除其人大代表资格的活动.在罢免活动过程中,行使罢免权的主体是有选举权的各选区的选民.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监狱制度总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决定的,以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为背景条件的。具有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的罪犯劳动已成为许多现代国家监狱制度中的内容。①"在中国,将监狱与罪犯联接最为广泛的、最为紧密的是罪犯劳动。  相似文献   

12.
贾凌 《河北法学》2003,21(2):130-132
本文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典中有关时效的规定及我国《民法通则》中时效规定的比较、分析 ,对我国《民法通则》中时效制度的完善进行初浅思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轫于西周时期,成型于秦汉时期,经历了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台谏相辅、台谏合一的体系演变。监察制度包括职掌巡视纠弹的御史体系与谏诤封驳的谏官体系,两个体系相辅相成便能发挥约束权力的功效;当谏官体系日趋衰弱、与御史体系混为一体的时候,监察制度整体效用也大为削弱。有必要在探究不同监察制度体系演变更替之后,进一步分析古代监察制度权威性的根源、有效性的基础,以及制度理念和功能蜕变的压力。  相似文献   

14.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监督机制、监督机构、监督职权等一直是一个重大的问题,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在此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创新和尝试。一方面,力图发挥作为非专门监督机构和监督者的利益相关者的监督职能;另一方面,进一步确立和保障公司的专门监督机构的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15.
三大法系的要约与承诺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几乎全世界的教科书都一致写道 ,合同当事人的协议一致 ,指的是从两个方面的当事人发出的意思形成同一 ,即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提出订立合同的条件即要约 ,而另一方作出接受这一条件的意思表示即承诺。但是实践中的合同常常是另一个样子 ,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是由不同的方式形成的。比如 ,一宗土地的买卖合同由公证人起草完毕而同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后成立时 ,恐怕就很难说哪一方当事人提出了要约 ,哪一方当事人接受了要约。“要约”和“承诺”的概念尤其不能适用在当事人经过很长时间的谈判才最终就合同订立形成一致意见的情形 ,因…  相似文献   

16.
崔建远 《法学研究》2014,36(4):63-75
按照我国现行法,若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进行商业开发建设,不得由集体土地所有权人直接与用地者签订合同,设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而必须先将集体所有的土地征收为国有,而后由国土资源主管机关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给用地者。对此制度实施改革之后,征收制度至少在其适用范围方面应当调整。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商业目的的,不再适用征收制度;集体经济组织可以直接与用地者签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创设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这会使得存在于集体土地上的他物权以及住宅、厂房、办公用房的所有权,在消灭途径及方式方面发生变化。用地者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应支付足额对价,对于因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而终止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取得的宅基地使用权、原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也要足额补偿。  相似文献   

17.
18.
王贵国 《法学家》2002,19(6):33-41
补贴是国际社会经济生活的现实,是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方面。补贴有的针对某一地区的发展,有的针对专项经济活动,还有的直接以某一产业为对象。1947年签订的关贸总协定在补贴的问题上几乎没有制定任何强制性制度。当时的关贸总协定第16条规定仅规定了缔约方通报补贴的义务。第6条第3款要求各……  相似文献   

19.
休假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铮 《行政与法》2005,(3):79-81
休假制度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现阶段我国的休假种类有法定节日休假、探亲休假、年休假和其他休假。当前,休假制度存在着制度设计的滞后性、不合理性,需要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实行休假制度的创新,以期这一制度得以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学说中国化进程的最新重大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学说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面对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和坚韧行动意志,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上,深入分析了推进当代中国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建设的重大意义,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