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态文明演进与社会形态变化对环境法律责任机制提出了新的需求与深层考验。环境法律责任必须突破"禁锢于‘复仇与报应’、局限于‘事后追责’、拘泥于‘损害赔偿’"的传统思维惯性,否则必将面临效力不彰的境地。从重整的路径看,环境法律责任机制应从"责任根据、责任功能、责任内容、责任方式"等不同层面展开,形成一个相互联动的体系。通过推进"从复仇到报应到该当"的责任根据演进、环境权益的"恢复、赔偿或补偿"的责任内容复合、社会连带的责任方式填补,将有利于环境法律责任机制在联动体系中实现优化,夯实与彰显环境法律责任机制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公司的环境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当前,我国公司法律责任的设置存在根本性缺陷,即预防理念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市场准入阶段公司设立的环境条件缺失、环境保护法律相关准入规定的缺陷、环境风险内控预防机制的空白、行政处罚手段的滞后性以及重大环境污染犯罪尚未"危险化"等。以预防理念全面"绿化"公司的环境法律责任,需要从如下方面加以努力:完善环境准入立法、建立以环境风险应对为中心的内部控制制度及责任体系、行政处罚方式的科学化、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前置"及环境监管失职罪的修订。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和有计划因素的经济协作关系的法律。根据经济法调整对象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划分为管理性经济法律责任和有计划因素的财产性经济法律责任(以下简称财产性经济法律责任)两种。经济管理关系是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国家和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等纵向经济管理关系。追究管理性经济法律责任,是指对管理  相似文献   

4.
企业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的同时,也成为环境问题的主要制造者,虽然我国在立法层面已制定出不同位阶的法律、法规来规制企业履行环境责任.但多为原则性的规定,且对企业违反环境法律法规所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规定不够完善.本文结合现有法律、法规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对策以完善企业环境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科技进步法(修订草案)》就修订发布的新《科技进步法》,从法律责任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该法中有关法律责任方面的制度规范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科技进步法》法律责任规范,提出了完善行政处分分级制、强化政府职责、强化财政资助单位法律责任等方面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6.
司法部律师司司长沈白路在谈到《律师法》的立法目的时指出:制定律师法的目的就是要规范法律服务市场秩序,解决当前法律服务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的状况,切实维护和保障律师的执业权利,创造一个良好的执业环境。笔者认为,《律师法》第七章"法律责任"的各个条款,也是出于这种目均而制定的。一般来说,单行法和部门法的规范作用,往往是最终要体现在法律责任和处罚规定上。因此,《律师法》的"法律责任"条款是本法其他条款得以实施的基础性、强制性保障。《律师法》作为新中国的第一部律师法典,其颁布之后,尚未见到相当一级政府制定和颁布…  相似文献   

7.
争议与困惑:经济法中的法律责任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纲 《现代法学》2012,34(1):186-193
经济法学界对法律责任已有20多年的研究,在法律责任的一般理论基础上形成了多种学说。在这些研究中,经济法中的法律责任的称谓、独立性问题争议尚存;对经济法中的法律责任的特点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在具体责任形态方面,经济法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承继了传统法律责任,同时又以企业社会责任、缺陷产品召回、惩罚性赔偿、纠正性广告等形式展现了经济法中法律责任的特色。相关研究的争议和困惑反映了经济法学理论研究中较为普遍存在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的矛盾冲突,这主要是经济法学非传统的新兴交叉学科特征所决定的,用"经济"一词在传统术语上贴标签式的研究进路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与我国环境法律责任立法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立法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需要我们从生态文明的角度重新审视和评估我国的环境立法。环境法律责任立法是环境立法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环境法律责任立法面临着环境法律责任主体范围过于狭窄、环境违法成本过低等突出问题。未来的环境法律责任立法,一方面要扩张环境法律责任的责任主体,另一方面要通过责任强度的提高来提高环境违法成本。  相似文献   

9.
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承担环境社会责任。环境社会责任包括环境法律责任与环境道德责任,由于企业是否应承担环境道德责任颇有争议,因此,本文以环境道德责任为核心,对环境社会责任进行了应然与实然分析。  相似文献   

10.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性质的经济责任论、道德责任论、法律责任论和‘超越’法律责任论、综合责任论等本身都是合乎逻辑的,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们或从不同的理论、或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的考察,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本身的界定不一致产生的结果。实际上,企业社会责任最初以道德责任的形式出现,但这种道德责任的充分实现离不开法律等其他社会约束机制。因此,一部分企业社会责任后来逐渐发展为法律责任和软法责任,并同道德责任相并存。界定企业社会责任性质的意义在于其属于进一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实现机制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政府采购法属于行政法,其法律责任以行政责任为主,包括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对我国政府采购法的法律责任进行必要的分析,就可以发现政府采购法的法律责任的主要缺陷。完善政府采购法的法律责任:建立法律责任基金制度,完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细化有关法律责任条款。  相似文献   

12.
经济法律责任独立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德敏 《河北法学》2005,23(3):138-141
对法律责任划分标准的正确理解,是认识经济法律责任独立存在的前提条件。经济法律责任是以法律责任的部 门法性质为标准对法律责任进行分类的结果,且经济法律责任具有其独特性。独立的经济法律责任体制有利于 责权利效相统一原则的实现;更能体现经济法的"社会本位"性;充分发挥经济法作为独立部门法的作用;促进经 济法主体守法和执法。构建时,必须遵循经济法自身体系要求,体现经济法律责任自身特色,形式上可以与其他 部门法形式相交叉,可通过经济法中的民事责任、经济法中的行政责任、经济法中的刑事责任、经济法中的经济责 任的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垃圾围城"问题也即城市废物危机问题。城市废物危机的出现,表象上是政府垃圾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传统环境法律责任体系的根本性缺陷。由于政府职能范围的有限性与现代社会废物增长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冲突,城市废物危机不可能完全依赖政府末端处理的方式得到解决,而只能通过基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理念重新建立和分配生产者、消费者以及政府等主体之间的环境法律责任——即确立产品导向型环境法律责任——来从源头上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因环境侵权而导致的人身及财产损害在中国目前很难得到赔偿,尤其是精神损害赔偿更是难上加难。本文就此提出几点设想,以求教于方家。一、在环境法律法规中加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规定无论是《环境保护法》还是《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单行法,其中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主要侧重于污染企业的行政责任,对于民事责任的规定并非其主要内容。笔者认为,在未来立法或者立法修订中,应当加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颁行于1979年,随着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的环境立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自然环境却日趋恶化,随之带来的治理成本成为政府及人民难以承受之重。那么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达到治理的目的,就是我国的法律工作者及学者们需要考量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环境法律责任区别于传统的法律责任,在具备承担不利后果的应当性这一普遍共性之外,还具备设定目的多样性的特殊性。因此,本文从分析我国的环境法律责任入手,深入剖析我国环境法律责任的设立目的及分类,通过对目的及类别的分析,再对责任的设定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法律责任一章是该法甚为关键的一章,也是打击、制裁盗版等侵权行为的有力武器。然而,著作权的法律责任依该法由人民法院与著作权行政执法机关来执行、适用.因而就涉及到两类国家机关权限的划分。同时引发对我国著作权法律责任科学设置的深入思考。笔者认为.在著作权法惨改中,应当根据我国宪法和相关基本法律的规定,将该问题放置于国家法制整体布局、建设中去考虑,本着科学、有效、经济的原则和充分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宗旨,积极、正确、合理地解决,  相似文献   

17.
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的强弱势对比明显,有必要对业主进行倾斜保护,重要途径之一就在于加重物业服务企业的法律责任,以增高其违法行为的成本,督使其向守法经营、恪守"服务者"角色定位的方向转变。本文从实务角度,列举出物业服务企业法律责任缺位内容,以供立法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论《环境保护法》法律责任的修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的法律责任设计存在下述缺陷:责任主体单一,只注重行政相对人的责任,忽视了对地方政府和环境资源监管部门的约束;责任形式单一,过于依赖行政处罚,缺乏配套的民事、刑事责任;部分行政处罚的设计不合理;"限批"措施虽行之有效,但尚无明确的法律依据。在责任追究方面,缺乏公共环境损害的追偿机制和公众的诉讼监督机制。因此需要在修订时增设地方政府、环境资源监管部门的法律责任,改进行政处罚的设计,将相对人的行政处罚与民事、刑事责任追究连接起来,同时建立公益诉讼制度,赋予环境资源监管部门、公民和环保组织公益诉讼权。  相似文献   

19.
《现代法学》2021,(1):186-198
环境问题的发展客观上导致了环境法律责任理论和实践对惩罚的过分倚重,当前,环境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都有明显加重惩罚的倾向。但是,重罚思路并未取得预期的环境保护效果,在理论上也缺乏逻辑基础且背离主流导向,需要及时矫正以避免制度失败和导致社会不公。应当全面认识法律责任的惩罚、补偿和预防功能,承认惩罚性责任在环境法律实施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认清其局限性;准确认识补偿性责任在环境法中的实现方式和作用空间,以及预防性环境法律责任的有限性及必要性。进而,以环境保护秩序维护和环境利益保护为目标,充分发挥不同法律责任方式的功能、合理配置法律责任规则,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建立环境法律责任之间的有机联系,方可形成功能协调的环境法律责任体系保障环境法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2013年施行的新刑诉法增加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专章,明确规定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但是,由于该法第275条只是原则性规定,在具体实施上仍然面临着立法不协调、实施程序不具体、封存内容宽泛难于真正落实、法律责任不明确等问题,对于法院落实该项制度带来很多障碍,亟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