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妥 (Antu)属硫脲类杀鼠剂 ,其分子式为C11H10 N2 S ,化学名α -萘硫脲或甲萘硫脲 (α -Naphthyl -thiourea) ,1942年由CurtP .Richtert合成本品 ,1945年用于防治褐家鼠。 1973年WHO专家委员会主张禁用安妥 ,国内尚未见安妥中毒的尸检报道。同济医科大学法医病理学教研室曾检验一例如下 :某男 ,2 2岁 ,自服大量安妥后出现呕吐 ,呕吐大量黄色胃内容物。次日上午 10时被发现后送医院急救 ,患者烦躁不安、检查不合作、口唇及鼻腔周围有黄色血性物 ,颈软、瞳孔对光反射存在。肺呼吸音增强、心音快。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中毒死亡小鼠的致死血浓度、靶器官组织、毒物蓄积库和死后毒物再分布的特征。方法采用灌胃法建立中毒小鼠模型,动态观察急性中毒组、亚急性中毒组小鼠的主要中毒症状和临床死亡时间。观察中毒死后小鼠各器官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死后0、24、48、72h甲维盐体内分布及死后再分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毒小鼠的致死血浓度和死后各时间点的血中甲维盐浓度。结果中毒小鼠均在灌胃后15~30 min内依次出现神经、呼吸系统症状。急性中毒组小鼠的临床死亡时间为(45.8±7.9)min,亚急性中毒组为(8.0±1.4)d。甲维盐的急性致死血浓度范围为447.164 0~524.463 5 mg/L。光镜及荧光显微镜下各器官组织均见明显的病理改变;小鼠中毒死后72 h内,血、心、肝、脾、肺、肾及脑甲维盐浓度变化具有规律性(P0.05)。结论甲维盐中毒作用的主要靶器官为心、肝、肾、肺、脑和接触部位(胃),其主要蓄积库为肾、肝,甲维盐在小鼠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  相似文献   

3.
案情摘要陈某,男性,38岁,司机。1995年6月23日5时许驾车在山西娘子关时遇到交通堵塞两个小时中,前车所装载的氯代甲酸甲酯在气温较高峡谷通风不畅的情况下,发生热分解反应,使老化的塑料罐容器爆裂而发生泄漏事故,使陈造成吸入性中毒,经抢救无效,于下午2时死亡。尸检尸检于1995年7月18日进行。尸体腐败中等(-SC存放)尸斑呈暗红褐色。颜面、口唇及指(趾)甲呈青紫色。尸表余无异常。脑重1450g,蛛网膜下腔充血,镜下脑淤血水肿。喉头,镜下上皮剥脱,粘膜下充血,有大量白细胞渗出。两肺高度淤血水肿,肺与胸壁、胸膜大面积粘连…  相似文献   

4.
芬太尼中毒死亡大白兔体内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芬太尼中毒致死的动物模型,探讨芬太尼在致死大白兔体内的分布规律。方法用6只雄性大白兔按5.4mg/kg(2LD50)经耳缘静脉推注芬太尼注射液,大白兔死后迅速解剖并提取心、肝、脾、肺、肾、脑、肌肉、睾丸、胃、心血、周围血、胆汁和尿液,用正己烷∶乙醇(20∶1)萃取,利用UPLC-MSn法检测各组织和体液中芬太尼含量,使用SPSS15.0进行方差分析,均数两两比较的SNK法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实验大白兔给药后1min出现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等中毒症状,平均4.7min因呼吸抑制而死亡。死后肺内芬太尼含量最高,其次是肾和心,而尿液中含量较低。结论本实验的结果与相关案例报道基本吻合,提示肺、肾和心脏是芬太尼中毒案件鉴定的理想检材,芬太尼在致死大白兔体内的分布规律可为相关案件的鉴定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甲拌磷灌胃染毒致死的大鼠动物模型,建立生物检材中甲拌磷的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方法 ,观察甲拌磷在3种剂量染毒大鼠体内的死后分布特点。方法大鼠2LD50、4LD50或8LD50甲拌磷灌胃染毒,死后立即解剖,采集心、肝、脾、肺、肾、脑、肌肉、睾丸、心血和胃组织,GC/MS、GC/FPD法定性定量检测各组织和心血中甲拌磷。结果大鼠2LD50、4LD50和8LD50甲拌磷染毒后31±3min、19±4min和11±6min死亡。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均可检到甲拌磷。染毒死亡大鼠体内甲拌磷的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2LD50组:胃组织〉肝〉脾〉肾〉肺〉脑〉睾丸〉肌肉〉心〉心血。4LD50组:胃组织〉肝〉肺〉脾〉肾〉睾丸〉肌肉〉脑〉心〉心血。8LD50组:胃组织〉肝〉肾〉脾〉肺〉心〉肌肉〉睾丸〉心血〉脑。结论甲拌磷在大鼠体内死后分布不均匀。胃组织中含量最高,其次是肝、脾、肺和肾,脑、肌肉和睾丸含量最低。甲拌磷的灌胃染毒致死动物模型、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及死后分布规律可应用于甲拌磷中毒死亡案件的法医学鉴定和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乌头生物碱及6种代谢物在中毒家兔死后体内的分布规律,为乌头生物碱中毒案件中检材的选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生川乌粉碎制成水煎剂,以其中乌头碱的LD50计算,给予家兔灌胃,待其死亡后立即解剖取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检材中乌头生物碱及6种代谢物的含量。结果乌头生物碱及6种代谢物在各脏器及体液中的死后分布情况为:(1)乌头碱:尿液外周血、心血、胃、肺、肾、心、肝、肌、脾;(2)新乌头碱:尿液外周血、心血、肺、胃、肾、肝、肌、脾、心;(3)次乌头碱:尿液外周血、心血、胃、肺、肝、脾、肾、肌、心;(4)苯甲酰乌头原碱:尿液外周血心血胃、脾、肾、肺、肌、心、肝;(5)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尿液外周血心血胃、脾、肾、肺、肌、肝、心;(6)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尿液外周血心血、胃、肾、脾、肺、肌、肝、心;(7)乌头原碱:尿液外周血、心血、肾、胃、心、脾、肝、肌、肺;(8)新乌头原碱:尿液外周血、心血、肾、胃、肝、心、肺、脾、肌;(9)次乌头原碱:尿液外周血、心血、肝、肾、脾、胃、心、肺、肌。结论乌头生物碱及6种代谢物分布以血液和尿液中为主,在脏器以胃、肺脏、肾脏和肝脏等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溴敌隆及其代谢物-苄叉丙酮在中毒致死犬体内死后分布规律,为溴敌隆中毒检材的采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经口给予犬2倍和4倍LD_(50)溴敌隆,待其死亡后迅速解剖取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心血、外周血、尿、胆汁、心、肝、脾、肺、肾、脑、左下肢肌、膀胱、胃、胃内容、胰等脏器和体液中溴敌隆和代谢物-苄叉丙酮的含量。结果犬经2倍和4倍LD_(50)溴敌隆灌胃染毒后3d开始出现出血症状,(178.40±20.94)h后死亡。溴敌隆和代谢物-苄叉丙酮在各组织脏器及体液中的死后分布为:溴敌隆2LD_(50)组溴敌隆:胆汁尿、肝、心、肾心血、外周血、脾、肺等;苄叉丙酮:胆汁、尿、心血、外周血、肺、胃内容中含量高于其他脏器。溴敌隆4LD_(50)组溴敌隆:胆汁、尿肝、外周血心血、胃内容物等脏器。苄叉丙酮:胆汁、尿、肺浓度高于其他脏器。结论溴敌隆及其代谢物-苄叉丙酮在中毒致死犬体内死后分布不均匀,溴敌隆在胆汁、尿、肝脏、心血和外周血含量较高,代谢物-苄叉丙酮在胆汁、尿、肺较高。胆汁、尿、肝脏、心血、外周血可作为疑似溴敌隆中毒毒物分析的检材。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八角莲中毒后主要器官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探讨急性八角莲中毒的作用机制及其对靶器官、靶组织的损伤影响。方法随机将40只SD大鼠,分为3个实验组(0.5、1.0和2.0倍LD50剂量的八角莲水煎剂灌胃)和1个对照组(1.0倍LD50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大鼠在八角莲急性染毒后14d处死,解剖取脑、心、肝、肺、肾,样品经组织病理学处理后,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大鼠主要器官病理形态学改变。实验数据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光镜观察结果:神经元胞质疏松,大部分尼氏小体消失;心肌细胞肿胀,润盘及横纹结构消失;肝细胞水肿、气球样变;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管腔内见蛋白质样红色淡染物质。电镜观察结果:神经元细胞膜及核膜结构破坏,胞质明显水肿,细胞器大多已破坏、消失。急性染毒后4组大鼠死亡率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高(P0.05)。结论急性八角莲中毒可引起多器官病理形态学改变,其毒性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性,且主要靶组织、靶器官为脑(神经元)、心、肝和肾。  相似文献   

9.
酒醉中灌服敌敌畏他杀致死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王某,女,43岁。某年1月2日到其夫房某单位探亲时突然死亡。房某说其妻是酒后肺水肿死亡,并拿出了医院的诊断书。因怀疑谋害而起诉。尸体检验:尸长167cm,全身皮肤潮湿。尸斑呈紫黑色。两瞳孔直径均0.3cm。口鼻有少量白色泡沫状液体溢出。口唇紫绀,口腔粘膜呈灰白色腐蚀样改变。四肢指(趾)甲紫绀。解剖见:气管内有白色泡沫状液体,双肺高度淤血水肿,胃粘膜弥漫性出血。胃粘膜脱落。胃内有灰白色液体400ml,混有食物残渣,闻及较强的农药味。  相似文献   

10.
张某,男,43岁,因琐事纠纷被他人踢伤下腹部.腹痛逐渐加剧 ,同时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伤后6小时入院.检查腹平,未见肠型及嚅动波 ,下腹正中可见两处皮肤红肿区,全腹肌紧张呈板状腹,肝脾未扪及,肝浊音界正常,全腹压痛反跳痛明显,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以外伤性肠破裂,急性弥漫性腹膜炎送手术室剖腹探查.切开腹膜,见腹膜水肿,腹腔内大量黄色脓液及小肠内容物,肠管壁大量脓苔附存,空、回肠交界处的肠系膜的对侧缘可见一1.5cm×1.5cm大小肠憩室,憩室壁溃烂破裂,边缘不整齐,炎症重,水肿明显,常规行肠憩室切除.病理诊断:小肠憩室炎并穿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