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电话、网络进行诈骗犯罪的案件也逐年增多,笔者以所在的基层院B所办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为样本,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为有效防范这类型案件的发生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现代世界警察》2022,(10):16-17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等网络犯罪快速蔓延泛滥,严重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已成为主要犯罪、世界公害。公安机关不断加强国际执法合作,深入推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为世界各地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积累了成功经验,提供了有益借鉴。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打击和治理并重,建立了一整套多部门参与的高效工作体系,并专门制定颁布《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为打击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公安机关针对此类犯罪的特点,进行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3.
刘丹  张亚男 《法制与社会》2012,(19):297-298
电信诈骗是借助于手机、固定电话、网络等通信工具和现代的网银技术实施的非接触式的新型诈骗犯罪.由于其特殊的犯罪方式,使得在司法实践当中难以准确有效地认定其涉案的犯罪数额,给预防和打击电信诈骗带来巨大的影响.在法律暂无针对性的规定的情况下,应当对现有的刑法条文和司法解释作出合理解释,通过对数额和情节的双重认定,为有效打击和预防电信诈骗犯罪提供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呈多发态势,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污蚀网络环境。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实施,为全流程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也对相关企业加强合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5.
张婷 《方圆》2021,(8):22-25
4月7日,贵州省贵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侦防中心发现,观山湖辖区居民杨某疑似正在遭受网络电信诈骗。当民警通过电话进行劝阻未果后,贵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副大队长曹伟立即安排民警进行上门见面劝阻。最近几个月,网络电信诈骗案件成摞地摆在了曹伟眼前。在3月开始分管侦防中心工作之后,曹伟就已经意识到网络电信诈骗事件的紧急。除了办理受害者的案件之外,如何对网络电信诈骗进行精准预警防范,曹伟花费了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  相似文献   

6.
电信诈骗犯罪案件的规律、特点及打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伟 《政法学刊》2013,30(1):111-115
当前手机短信、电话、网络诈骗等电信诈骗犯罪依然猖獗。该类犯罪影响面广、涉案金额大,人民群众深受其害,但由于该类犯罪多为有组织犯罪、组织严密、流动性强、取证难度大,因而给侦查破案带来许多困难。为及时有效地打击电信诈骗犯罪,侦查机关要认真分析其规律和特点,研究制定侦查对策。  相似文献   

7.
<正>如今,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治理难题。电信网络诈骗往往涉及有组织的跨国犯罪,呈现出集团化运作和新型技术支撑的特点,且正不断更新诈骗手段和运作模式。面对电信网络诈骗中持续变换的“黑化技术”,如何通过各类反诈“利器”来发现和阻断电信诈骗,无疑是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数字     
98.4%2020年,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的满意度达98.4%。2020年1至11月,全国八类主要刑事犯罪案件下降9.3%,一、二审裁判生效后息诉服判率达97.9%.1200亿元2020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持续深入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5.6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6.3万名,拦截诈骗电话1.4亿个、诈骗短信8.7亿条,为群众直接避免经济损失1200亿元。  相似文献   

9.
胡洪捃 《法人》2023,(12):65-67
<正>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较为严峻,已成为发案最多、上升最快、涉及面最广、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犯罪类型。全国各地公安机关认真按照部、省、市、县工作部署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重要指示精神。本文以四川省夹江县公安局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经验为例,深入分析县域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前端防范”的特点以及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电信诈骗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法学名词,更多的是一个社会学上用语,凸显了通过现代通讯技术手段,如网络、电话、短信等方式对被害人远程、非接触式实施诈术,非法获取被害人财物的社会现象.电信诈骗的多发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其中的诈取手段因具备新颖性、多变性、高危害性等特点,持续为媒体关注,并将这一类诈取行为统称为电信诈骗.然而,从刑法学角度,诈取财物仅是非法获取财物的行为类型,而其犯罪类型仍需结合刑事法律规范和理论体系予以辨析.笔者通过对电信诈取行为的归纳,结合业已成熟的诈骗罪理论体系,以期厘清诈骗与盗窃之界.  相似文献   

11.
尹巍 《中国检察官》2017,(14):30-33
2016年12月19日《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开始施行,为司法机关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提供了更为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本文结合该意见的相关规定,分析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法律特点及司法误区、犯罪数额及未遂的认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担当等三个实务问题,以期对司法机关办理相关案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郭烁 《法学论坛》2023,(4):84-93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高发态势,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财产安全。虽然连续数年的犯罪治理有一定成效,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强隐蔽化、高组织化的特点愈发凸显,实践中也存在着包括指定管辖适用失衡、证据适用不当、涉案财物处置无序等在内的程序性困境。《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适时出台回应了实践需求,立法重心从打击惩治犯罪转向同预防犯罪并重,为解决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程序性困境提供了原则性规定。本文重点研讨限制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指定管辖并建立检察机关参与制度、进一步完善该类型案件的证据规则,以及构建具备诉讼形态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以甘肃省B市检察机关办理的两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例为样本可以看出,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难点和重点问题是如何准确认定主从犯、正确界定电信网络诈骗和网络传销行为、有效区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和洗钱犯罪等。对此,应从嫌疑人所处地位、具体分工、实施行为、利益分配等案件细节着手予以判断认定,进而能够实现对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精准打击,最大限度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为电信诈骗犯罪提供银行卡的行为较电信诈骗取款人的刑事责任更为复杂,应从行为人的主观明知、参与时间节点、上游诈骗是否需要达到犯罪程度等分别考量;区分是单纯的提供银行卡,还是兼具转账、套现、取现等分别认定.在法律适用时,基于刑法对信息网络犯罪帮助行为的单独规定,应优先适用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同时构成时则应坚持择一重罪处罚原则;诈骗犯罪既遂后加入且存在掩饰隐瞒行为的,成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应为补充性罪名.没有证据证明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而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含套件)的,评价为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相似文献   

15.
《公民与法治》2014,(14):41-41
当前,电信诈骗犯罪形势日益严峻。信息诈骗、电话诈骗的内容可谓花样百出:银行卡e令升级、购车退税、绑架勒索……为此,特制作了防骗专题,帮大家了解各种电信诈骗的骗术,防止上当受骗。  相似文献   

16.
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以及丰富公民精神世界的同时,一种新型的犯罪——电信网络诈骗也随之出现。与传统意义上的诈骗相比较而言,电信网络诈骗主要依靠信息技术,在作案的手段上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在涉案的金额上具有更加的庞大性;在社会影响范围上具有更大的广阔性;在社会的和谐稳定上具有更大的危害性。我国正在逐步加大对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但是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却存在着对电信网络诈骗中特殊帮助人员共同犯罪认定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在电话网络诈骗高发背景下开展对诈骗受害人心理等特征研究,深入了解此类犯罪,为此类犯罪的控制和预防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案例回顾法对255例网络电信诈骗案件受害人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 网络电信诈骗案件受害人中女性占51.6%,男性占48.4%,平均年龄29.75岁,学历分布在各个层次中。根据受害人表现的突出心理特征,分为“突陷困境后主动避难”类,占总数29%;“帮助他人”类案件,占总数23.1%;“期望好运气”类案件,占总数20.4%;“过渡信任网络交易安全”,占总数27.5%等。有40.4%的案件冒用警察等权威职业身份进行犯罪活动。研究证实受害人学历高低与信任和服从权威职业无统计学关系(F=4.627,P=0.201)。“期望好运气”受害人群有年龄差异,青年人更容易受骗。(F=32.4,P〈0.001)。结论 诈骗案件受害人特征与传统认识不同。受骗后存在急性应激心理、利他心理、服从权威、期望好运气等复杂的心理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18.
<正>近期,上海警方在一农宅内打掉为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帮助的涉诈话务窝点,对3名涉案违法人员依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以下简称《反诈法》)有关规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记者了解到,这是《反诈法》正式施行后,上海开出的首张“反诈”行政罚单,引发广泛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利用手机短信、电话和网络等通信手段实施的电信诈骗犯罪活动日益猖獗,呈现逐年多发高发态势,诈骗手法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翻新,上当受骗者众多,发案和财产损失金额成倍增长。犯罪分子利用群众对国家机关和公共服务机构的信任,通过网上任意改号软件,冒充公检法机关和电信、银行等公共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以受害人涉嫌洗黑钱等犯罪、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互联网、通信业及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各种类型的电信诈骗犯罪案件日益高发,严重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由于电信诈骗多为异地犯罪,且手段隐蔽,技术性强,打击难度较大。鉴于电信诈骗犯罪始终不能离开银行卡,文章立足基层工作实际,以打击电信诈骗犯罪中收售银行卡环节为突破口,严打电信诈骗下游犯罪,为打击防范电信诈骗犯罪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