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度—能力:优化营商环境的治理框架及其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论坛》2020,(2):106-111
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质就是推进营商环境治理现代化,因而"制度—能力"治理框架对于优化营商环境具有可适性。通过对《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文本分析,建构了一个包括市场主体保护制度、优化市场环境工作制度、政务服务制度、市场监管执法体系、营商环境法治保障等五个方面的制度安排与政务服务能力、市场监管执法能力两个方面的能力要求的治理框架体系,并运用该框架对当前我国各地优化营商环境实践效果进行诊断。研究发现:优化营商环境中仍存在诸如政策法规不完善、生产要素供给不足、乱收费、"融资难融资贵"、"新任不理旧任的账"、政府承诺不兑现、"不作为乱作为"、政商关系扭曲、任性执法、政策落实"中梗阻"、法治化思维欠缺等制度障碍,以及"新衙门作风"、信用监管效能不佳、执法协调联动不畅等能力问题。研究结论表明:"制度—能力"治理框架对优化营商环境极具解释力,是评价营商环境治理绩效,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的有效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2.
从整体上探讨"放管服"改革推进营商环境优化的内在逻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放管服"改革推进营商环境优化的相关政策文本进行质性分析发现:"放管服"改革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总体遵循"技术赋能—权力规制—制度供给"的逻辑框架,即以权力规制为中轴,包括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与强化营商主体责任两个方面;以技术赋能、制度供给为两翼,包括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增强监管执法创新、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加强营商法规供给、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等六个方面,共同推动营商环境优化目标的实现。三者的关系逻辑为:通过技术赋能突破权力规制的阻力与障碍,促使政府清权、减权、放权落到实处;通过制度供给规范和约束政府的权力,奠定和巩固权力规制的基础,防止和避免规制的"内卷化";技术赋能与制度供给之间则互为重塑与保障。这一研究为地方政府开展"放管服"改革推进营商环境优化的实践提供了参考模板。  相似文献   

3.
在理论上,营商环境数字化转型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推动形成其生成逻辑。从可行性来看,数字化转型的“用户中心”和“创新”特征能够与营商环境的建设理念相融合;从必要性来看,优化营商环境所需的合作治理与整体治理的实现越来越有赖于数字技术对企业的赋权功能和对政府的赋能功能。在实践中,营商环境的数字化转型应当坚持法治化原则,以法律规则的价值理性调和技术规则的工具理性,并彰显转型的理念与方法;应当服务于营商环境建设的固有目标,促进便利化、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发展;应当以数字法治政府建设为重心,提高政府对市场主体的服务质量和监管效能。  相似文献   

4.
随着营商环境对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营商环境评价实践逐渐突破对营商环境自身的展示、引领、督促功能,在政治、经济、法律甚至外交领域形成巨大影响力。当前,对于如何深刻地了解评价活动本身的内在逻辑及产生的效应,还缺乏有效的理论支撑。通过对具有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的营商环境评价活动进行深度检视后发现,营商环境评价能在政府、市场、区域、开放四个维度产生多元正向效应,但同时也可能引发诸如影响决策者政策偏好、增加改革试验成本、强化区域“马太效应”等方面的“负产出”。因此,将来应从价值取向选择、突出项目特色、方法论研究、平衡技术性操作与制度性改革等方面着力,对各类营商环境评价实践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5.
环境政治是洞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借助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理论和时间理论,为中国环境政治构建“理念创设—制度供给—实践探索”的分析框架并运用“理念—制度—实践”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环境政治建构过程是一个以理念变革引领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变革,进而迈向环境治理理念、制度和实践“同频共振”的现代化过程。中国环境政治经历了“短暂间歇”“密集调适”“稳中有序”的演变历程,理念、制度与实践这三重要素在不同阶段的组合叠加及其作用强弱,共同塑造了建构中国环境政治的实然结果。同时,责任政治逻辑、注意力配置逻辑和场域构造逻辑,分别扮演着维持中国环境治理理念创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制度体系的完整性和接续性、治理实践的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独特角色,共同形塑了中国环境政治的生动图景。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效果评估的实证研究在政策工具服务的单位数量指标、政策工具的质量指标和环境信息公开指数指标层面展开。基于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的总体效果欠佳、年度效果呈上升趋势,中国城市企业、政府环境信息公开获得进展但尚待加强,中国城市环境信访获得进展但有待加强。为此,要提高城市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强化城市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提高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发布水平,完善城市环境信访制度。  相似文献   

7.
建立多元环境治理体系、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对于解决我国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多元环境治理体系需要政府与公众有效互动,这源于环境治理领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充分延展新向度,环境治理效率应积极灵敏地反映政府环境政治力度两个方面。其可行性在于公众环境问题的非制度化参与提出新的治理模式选择,以及生态文明型政府与公众个体全面自由发展的辩证关系两个层面。政府与公众有效互动应通过政府环境制度正义与公众生态美德的互动生成、政府科学环境立法与公众环境权益的互动生成、政府自愿性政策工具选择与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意愿的互动生成等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目前上海市黄浦区综合营商环境还存在一些短板,要通过提升行政服务效能、提高企业个人办事便利化水平、更高水平推进扩大开放、加强法治保障等措施,不断提升和优化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治理资源的下沉推动基层政府组织形象特征发生重大变化。基于制度逻辑的理论视角,构建出“多重制度逻辑-组织目标-差异化回应行为”的分析框架,并对湖南星镇研学产业发展实践进行历时性观察,以刻画新时代基层政府的组织形象。研究发现,基层政府在乡村产业振兴中会受到服务导向的社会逻辑、执行导向的科层逻辑与经营导向的市场逻辑的形塑,而三种制度逻辑对基层政府组织目标约束与激励的非均衡性,促使基层政府分别采取回避型、合规型以及积极型的差异化回应行为,最终塑造了“执行型经营者”的形象特征。“执行型经营者”不仅反映了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制度情境复杂性,更体现了新时代基层政府对治理情境变革的适应性调整,但其对产业经营的深度介入,也会挤占乡村产业内生力量的成长空间。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基层政府的服务导向,建立乡村产业培育机制,实现内外相融合的乡村产业新内源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市域营商环境已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新场域和新载体。从X市营商环境建设暴露出的问题看,当前地方城市面临的主要“堵点”集中表现为:政策制度系统性不够、机制运行畅通性不足、环境友好支持性不强、政企互动有效性较弱。各方面的构成要素存在差异,并以不同的作用机理影响着市域营商环境质量。基于“制度—机制—环境—互动”模型,从提高营商环境整体质量出发,地方政府需要构建以“系统集成”为特征的政策制度体系,减少政策内耗;全面推动“线上”与“线下”业务融合,以数字治理和流程优化深推政府系统联动。各城市也要注重“内外兼修”,在推进改革深化的同时,打造更贴心、友好型城市,强化城市基础设施等环境建设和政企互动,以城市“软实力”带动地方营商环境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1.
主动干预市场作为一种有效的政府治理工具,运用得当可以纠正“市场失灵”,维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运用失当也可能出现“政府失灵”。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只有遵循“符合国情、市场优先、有限干预、依法行政、公平公正、注重效率、透明公开”等基本原则,政府干预才能预防和规避“失灵”,实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2.
环境治理体制研究的组织学范式应遵循组织研究的功能主义传统,采用中观层次的研究策略,从组织控制的视角出发建构新的分析框架,即析解出环境治理的职责、激励与信息等三大研究题域,并进行逻辑延展。在组织控制视阈下,环境治理的职责配置构成了“体制有效”的制度前提,而激励机制与信息渠道分别成为其效能工具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时代,对照“三位一体,法治为核”的总体要求,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应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相结合,兼容并包世界银行宜商环境评价指标。基于新时代我国营商环境的发展特征,适宜引入复杂性研究理念,避免营商环境评价的“指标困惑”,以期达成营商环境法治化“涌现”效果。《民法典》的颁布意味着法学研究方向在功能上应当从法律解释向法律解释与评价并重发展,数字技术与实践为法律评价应用模式提供了可能。为此,应将复杂性研究、法教义学、法律实证主义三者结合起来,建立以法律价值为标准,运用法律科学方法对涉及营商相关的法律制度本身及其实施是否达致法治化营商环境价值而进行评价的全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政府职能转变是营商环境优化的基础与保障。从市场本位、职能重构、权力下放、服务能力等四个维度构建政府职能转变视域下自贸区营商环境评估框架,选择A自贸区作为考察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对企业满意度进行测量。研究发现,我国自贸区营商环境的企业满意度水平总体较高;企业对"职能重构"的满意度最高,其次为"市场本位"满意度,而对"权力下放"和"服务能力"的满意度相对较低。企业性质、行业类别、人员及资金规模显著影响自贸区企业营商环境满意度。市场主体保护、经营自主权、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政企沟通便捷化、一站式服务以及跨部门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等仍是自贸区营商环境优化的弱项,亟须加以改善和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党中央“统”、中央政府“总”、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分”的“统—总—分”政策结构对政策试点具有规定性和约束力。这种独特的政策结构来自于独特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决定了政策试点的方向和过程。以“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为例,由面到点的“传导—试点”机制是结构性前提,以点带面的“试点—推广”机制是目标化路径,由此达到建成一流营商环境、形成制度创新成果、作出重要示范的目标。其现实功能是:符合政策创新与扩散的一般规律;体现央地互动型国家治理新模式的特征;有利于促进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统一;有利于增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冯烨 《理论探索》2020,(2):120-128
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推动法治建设的重要方式。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要求准确厘定评估对象的边界,全面贯彻法治化的目标导向,提供具有纵向稳定性和全国适用性的统一标准。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的总指标从整体上锚定了指标体系的考察向度和价值取向;将目标层下位的系统层考察面向优化为市场环境、法律环境、生态环境、软环境等4个一级指标;根据系统层一级指标的内涵将其分解为11个二级指标(因素层),再进一步分解后最终形成28个三级指标(指标层)。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搭建完成后,要通过试评估活动检验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为开展全国性评估提供必要准备。  相似文献   

17.
胡雯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24,(1):17-31+101-102
注意力分配作为地方政府数字化转型研究的一个关键要素,体现了地方政府特定时期的发展方向与政策倾向,而加快推进我国地方政府数字化转型必须关注并剖析其背后的实践逻辑。通过构建“工具类型-应用场域-内容效力”三维统合模型,并参照时空维度以深度分析地方政府的注意力分配结构,探寻我国地方政府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目前,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注意力分配存在政策工具使用不平衡、场域应用不均衡、内容效力不够高等问题。我国地方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即注意力配置初步引领数字化转型、注意力竞争内在驱动数字化转型、注意力再造纵深推进数字化转型,本文尝试提出促进政策制度持续创新、政策结构日益优化等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8.
刘辉 《行政论坛》2011,18(2):30-33
精英不仅意味着经过挑选的那些人,而且预示着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将治理权授予给那些经过挑选的人,并在权力体系或市场体系中予以中心化。在此逻辑下,大众在社会治理中处于"失语"状态,扮演着臣民或市民的角色,难以获得公共生活与公共行动的机会。政府变革的首要问题不是工具更新或"政府升级",而是观念更新、视角转换,从传统的精英逻辑向公民视角转换。  相似文献   

19.
共同富裕作为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已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目标引领和战略任务。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并运用元治理理论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有益的理论启示与治理思路。元治理突出强调政府权威在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并注重科层治理、市场治理和网络治理等三种治理模式融为一体。元治理作为一项治理工具,能够有效地克服治理理论在我国现实环境下面临的一些逻辑困境和治理失灵问题,与我国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全面逻辑、动态发展、现实基础以及利益冲突的消弭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耦合性与适切性。基于耦合逻辑的理论分析和我国政府治理的现实场域,提出一个推进共同富裕的元治理整体性分析框架,旨在强调政府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应充分发挥整合者、建制者、协调者、监管者等的关键性角色和主导性作用,调和政府、市场和社会的集体行动困境,以多元主体力量协同推进共同富裕的稳步实现。  相似文献   

20.
生态型政府作为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政府范式将成为政府创新与发展所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而相应的行政文化观念也必须做出回应或改进性的调整与变革,要树立“生态优先”的行政价值取向、“公平”的行政理念、“平等、民主、多元、参与”的行政权力观、“科学、系统”的行政思维方式以及“绿色GDP”的科学政绩观.并且通过培育和构建现代生态文化促成生态文明,形成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加强政府之外的各种成熟的生态管理主体的培育,形成良好的生态社会环境以及建立和完善相关生态行政制度,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等路径来促进生态型政府行政文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