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鹏 《律师世界》2000,(1):44-45
贵刊1999年第11期刊登了黄文胜律师的《电话号码代表什么权利》一文,作者的观点是:行为人因疏忽大意错将他人的住宅电话刊登在广告上,侵犯了受害人的电话号码的专有使用权。近来,因错误使用他人的电话号码而形成的诉讼屡见报端。实践中处理方式不一,理论上的看法也不一致。大多数的观点认为,这种行为侵犯了受害人的人格权。黄文胜律师的见解另辟途径,别有新意。笔者试就此问题作以下探讨。一、电话号码究竟代表什么权利黄律师认为,如果当事人不愿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公之于众,且采取了保密措施,则该电话号码属当事人的隐私,行为人侵…  相似文献   

2.
权利冲突:一个不成为问题的问题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郝铁川 《法学》2004,(9):3-6
近年来 ,被法学界聚焦的权利冲突实际上是一个伪问题 ,是人们把权利本位绝对化导致的。任何权利都有特定边界 ,权利边界通过立法技术、司法解释、法律原则、公序良俗等是可以划定的。守望权利边界 ,就不会发生权利冲突 ;各种权利相辅相成 ,互不隶属 ,试图通过划分权利位阶来化解权利冲突 ,是徒劳无益之举。我们应该从权利本位转向权利边界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汪来杰 《行政与法》2007,(10):75-77
以权利制约权力体现了政治文明的新发展。它实现了制约力量的对等性;体现了对少数人权利的尊重与保护;是法治精神的完整体现。以权利制约权力表现为消极制约和积极制约两种形式。而要有效地实现以权利制约权力,需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一是细化个体权利主体的权利,形成权利群制约权力;二是权利主体之间的权利联合,形成权利群制约权力。  相似文献   

4.
也谈盗用电话号码行为的性质林耀东《人民司法》1995年第2期发表了韩玉芬同志《对盗用电话号码行为的法律分析》一文(以下简称《韩文》),该文认为电话号码是一种无形财产以及盗用电话号码是一种侵权行为的观点,令人颇受启发。但该文认为甲厂盗用乙厂的地址、电话...  相似文献   

5.
论权利与义务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怀远 《政法学刊》2003,20(2):42-44
权利是利益通过社会转化而成的资源,具有经济学中商品所具有的一般性质;义务是权利主体所付出的成本;权利和义务都能够实现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二者均具有某种利益的冲突性。  相似文献   

6.
谢晖 《法学论坛》2022,37(1):41-54
新兴权利不同于新型权利。它是法定权利的对称,是法定权利之外的、实存的社会权利,但与此同时,它是与法定权利息息相关的权利。新兴权利的生成根据,既可能出于法律遗漏,也可能是出自法律排斥,更可能出自社会关系和社会事实变迁。新兴权利的保护方式,既可能通过权利推定,也可能通过民间规范,还可能通过纠纷解决。  相似文献   

7.
权利思维方式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权利思维方式不同于以义务为核心的思维方式与泛政治的思维方式 ,它作为法治条件下的思维方式 ,强调人权是一切权利的出发点 ;个人权利是一切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的源泉 ;权利优先于义务和责任 ;真实的权利始终是个体性的权利 ;个体权利优先、基本权利优先是处理权利冲突进行权利选择的基本原则。权利思维方式的展开路径是 ,权利的合理性优先于权利的合法性、权利的现实性优先于权利的理想性 ;权利的实现优先于权利的救济 ;权利的保障优先于权利设定 ;实体权利与程序权利并重。  相似文献   

8.
童文艳  杨蕊 《政府法制》2005,(16):26-27
家中电话号码尾数为“666”、“888”、“999”本是件幸运的事,因为在有些人眼里这很吉利。一伙人从“寻人启事”上看到这组电话号码,分析认为,使用这些电话号码的人家要么有钱,要么有权,于是便产生了敲诈念头。当民警侦破此案后,报案人竟说:“他们没犯法,我要请他们吃饭……”6月4日,在新疆米泉市公安局看守所,笔者采访了利用这组电话号码进行敲诈勒索的犯罪嫌疑人  相似文献   

9.
对我们现代人来说,电话已是司空见惯,甚至可以说已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了。但你知道中国第一个电话号码是多少吗?在电话刚出现的时候,全国的电话号码都是怎么设的?当时有没有区号?人们都是怎样打长途电话的呢?  相似文献   

10.
立宪主义语境下对我国宪法权利属性的考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宪政尚不发达的中国,人们对宪法权利存在诸多误读,许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人民负有宪法义务,是违宪主体;宪法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宪法权利是宪法规定的权利;宪法权利是宣言性权利;宪法权利是母体性权利。上述观点影响很大,对我国人权保障造成了较大的负面效果,因此,有必要对之进行澄清。  相似文献   

11.
文化参与、文化分享与文化创新成果利益保护,是国际公约和我国宪法保护的应然文化权利.在文化权利从应然权利到实然权利的保障机制中,著作权法通过调整文化创新成果的创作、传播与利用关系,不仅使文化成果收益权经由著作权保护而得到切实保障,而且通过著作权保护条件、范围等制度设计,为公众文化参与、文化分享权利提供资源保障与行为指引,从而使宪法上应然的文化权利得到具体的部门法保障.著作权法对文化权利的保障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激励作品创作与传播的功能、机制,为个人文化参与和文化分享权利的实现提供内容保障;其作品市场化传播的利益实现机制,为公众文化知识的接触、分享和利用提供现实可能;其合理使用等著作权限制制度,为公众可以自由利用的文化空间提供保障;著作权法对作者和其他著作权人就其作品著作权充分而有效的保护,是公众文化收益权的直接保障机制,是著作权法促进文化权利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留守儿童权利状况考察报告——以湖北农村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质是权利问题,也是法律问题。以湖北省农村地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深入考察所得数据表明,留守儿童普遍面临生存权、受教育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参与权等诸多权利全面缺失的不利状况。为确保留守儿童群体法定权利的实现,在充分借鉴既有保护经验的基础上,有必要把法律保护作为实现儿童权利的根本途径;加强立法,明确留守儿童之相关权利;以政府为核心,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留守儿童权利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产权权利冲突是司法行政和行政执法中的常见现象,通过立法对知识产权的基本与共同原则予以确立,将给权利人、社会公众以及执法者以保护合法权利、处理权利冲突的法律武器;否则,面对权利冲突甚至权利被侵犯,权利人和执法者只会束手无策,给社会公众造成不良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4.
对盗用电话号码行为的法律分析韩玉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话越来越多地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盗用法人电话号码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呢?近期我院审理了首起盗用法人电话号码案。1993年某出版社出版《技术部门通讯名录》一书时,正在筹建的甲厂(当时没有厂址、电话...  相似文献   

15.
民生权是人们在保全自我、经营生计基础上实现幸福生活的权利。民生权可以分解为四项基本权能:自我保全、正当生存的权利,涵括生命权、生存权、人格尊严权等权利类型;经营生活、规划生计的权利,劳动及择业权、缔结婚姻与组建家庭权、私有财产权以及个人在生计上的自我决定权属于此一权能涵摄的范围;源于国家供给和支持的受益权利,国家和社会必须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公共资源提供以及发展机会供给等让人们从中得益;为弱者提供法律支持的社会权利,主要有社会保障权、社会保险权、社会救助权等类型。民生权利既是不受外部干涉的消极权利,又是需要国家和社会予以帮助的积极权利;既有自然权利的底色,又有社会权利的特质;既强调国家和社会作为义务主体的应尽职责,也明确了个人在民生权实现上的自我责任。  相似文献   

16.
<正>权利冲突对于权利体系,乃至私法体系的发展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知识产权权利冲突作为一种法律现象在整体上、抽象意义上不可能被消除。法律体系的完善,在于能够提供调节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的制度,并通过正当程序来化解利益冲突,最大程度实现权利在法上的质的规定性。因而,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的产生及其化解机制伴随着知识产权权利发展史而发展,具有动态性因素。解决知识产权权利之间的冲突即为完成权利具体化  相似文献   

17.
<正>人权是人作为人的一种"类"的权利。强调人权的"类"的权利,是因为人权是基于人的共性而抽象出来的一种权利。人权起源早于人权概念的形成,但人权究竟是如何起源的,理论上的解释主要有"自然权利说"、"契约构造说"。但是,本文通过分析,认为,"自然权利说"与"契约构造说"虽然可以论证人权的正当性,但却不能解释人权的历史起  相似文献   

18.
论权利观生成的基本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奎杰 《北方法学》2009,3(4):116-124
权利观是法律观念的重要内容与表现形式。权利观生成的基本前提主要有四个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权利观生成的物质性前提;权利与利益需求的出现是权利观生成的客观性前提;权利文化的发展是权利观生成的文化性前提;权利人的造就是权利观生成的主体性前提。  相似文献   

19.
权利是个人利益发生对立的产物,是个人意志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界限。权利的基础是私有制的生产关系。权利的个体价值是个人利益和个人意志的直接表现;权利的社会价值在于个人利益和个人意志通过商品经济的中介,间接表现出来的价值。以权利为核心的法律制度和法意识同商品经济相结合,即把个人利益和意志同社会活动相结合,就能充分地实现权利的社会价值。由民主法制所体现和保障的权利关系,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20.
陈义平 《现代法学》2005,27(3):175-178
康德围绕解决“一个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如何可能”这一法哲学问题,通过权利的普遍原则论证了权利的道德哲学基础、权利对于道德的优先性以及一个公民社会的私人权利原则是如何可能的;通过法治的理想社会原则论证了人的两重性、法治国原则以及一个永久和平的伦理的世界共同体是如何可能的。康德法哲学的古典自由主义传统、自然法思想、宪政理念和法治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