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诊所法律援助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诊所法律援助及其特征 诊所法律援助产生于美国,是一种新兴的法律援助形式。之所以称为“诊所法律援助”,是因为它在形式上借鉴了医学院的诊所实践模式,通过开设“法律诊所”课程,使法科学生能够从类似于医学诊所的“法律诊所”中学习法律执业技能,并以此为平台服务社会,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相似文献   

2.
弱势群体法律援助机制是衡量社会法律体系健全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司法机关一直致力于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弱势群体法律援助机制,目前已初见成效.但是由于我国弱势群体的数量十分庞大,现有法律援助机制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全部需求,因此在现阶段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我国弱势群体法律援助机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万义 《法制与社会》2011,(4):188-188
弱势群体法律援助机制是衡量社会法律体系健全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司法机关一直致力于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弱势群体法律援助机制,目前已初见成效。但是由于我国弱势群体的数量十分庞大,现有法律援助机制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全部需求,因此在现阶段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我国弱势群体法律援助机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确保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2003年9月1日生效实施的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明确规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伴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和贫富分化的加剧,法律援助对象——弱势群体问题日益显现。弱势群体是指在权力和权利方面,发展的机遇方面,生活的物质条件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其经济政治权利和利益有被忽视和侵害的倾向,其政治社会地位呈现“边缘化”趋势。对社会而言,物质财富的拥有可以有先后之分,而司法正义的获得不能有先后之别。正是法律援助,让人人都能平等地站在法律面前。本文以经济学视角,分析当代中国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当前农村弱势群体法律援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丽飞  贾舒琪 《河北法学》2020,38(5):117-125
近年来,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针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明显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有:现有法律规定不完善、法律援助适用标准模糊、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法律援助队伍不健全、法律援助的实施缺乏有效监督。有鉴于此,应该以坚持基本权利保障、尊重个人发展权和公平正义原则为指导思想,细化农村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适用标准,加强法律援助队伍的建设与监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保障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振红 《中国司法》2006,(10):82-86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法律方面最重要的革命就是法律援助”①。目前,世界上已有150多个国家建立了法律援助制度。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建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存在着受援面较小,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较差,有些受援助者未真正得到“法律实惠”等问题。在法律援助制度发展过程中,如何保证、提高受援助案件的质量,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质量问题日益成为中国法律援助管理者要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②。本文认为,应从立法保障、经费保障、监督保障等方面着手,构建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质量保障体…  相似文献   

7.
现代法律援助制度是一项直接以弱势群体权利保障为自身使命的法律制度,它以国家行为面貌出现,国家掌握着本国法律援助的机构设置、制度安排、经费拨付和人员配备等重要方面。决定着本国法律援助制度发展的重点和方向。现代法律援助制度的这一特点,预示着法律援助将可能成为国家控制犯罪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种重要手段。近几年来,漳州市监狱在省监狱局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强现代法律援助制度为目标,深化监狱体制改革、推进狱务公开、大力加强执法环境建设,努力营造公正,文明,和谐的法制环境,确保了监管安全,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文华良 《河北法学》2012,30(11):157-162
印度“人民法庭”为普通民众特别是社会底层民众能够接近司法提供了一个渠道.印度法律明确规定了它的组织机构、受案范围、经费来源和组织成员等.“人民法庭”具有受案范围较广、选择自愿、程序快捷、裁决终局、解决案件免费等特点,它既能对弱势群体予以法律援助也能减轻法院积案负担.鉴于印度“人民法庭”和我国人民调解有较大的相似性,其制度对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弱势群体是一群需要社会和国家给予帮助和支持的群体.而法律援助制度是一项具有正当性、有效性特点的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有效救济的根本途径之一.法律援助制度的制定在保护弱势群体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援助制度,才能实现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目的,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本文主要对社会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制度在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法律援助制度完善措施的提出展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军 《法制与社会》2014,(26):29-30
公证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对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健全我国法律体系与结构、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社会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工作就成为目前法律研究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来划分弱势群体,给实际的公证法律援助工作带来了较大程度上的难度,需要相关部门在制定法律标准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和完善,以保证援助工作有序展开。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弱有所扶"作为一战略目标,为此需要在法律上落实扶助弱者的制度与措施.法律固然不是抹平强弱的工具,但法律必须担当起扶助弱者的责任.人类"恃强凌弱"的本性、社会良性生存所需的公平正义、权利实现上的"可行能力"不同以及个体难以应对客观存在的风险,都决定了法律面对弱者不能袖手旁观.当然,社会上的弱者并不能简单...  相似文献   

12.
姜敬红 《行政与法》2005,(1):117-119,123
以立法的方式对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加以保护,是尊重人类文明的体现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国际社会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以立法的方式对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加以保护。我国在此方面作了大量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乃原则性规范保护中国世界遗产难以起到实效。而中国仅有的两个保护世界遗产的专门法:《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和《福建省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均为地方性法规,仅能在所属区域内发生法律效力,且地方立法不可能有全国立法应有的全局意识。因此通过立法制定全国性的、具体的、可操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世界遗产保护法》来对中国的世界遗产加以保护势在必行。笔者构想,《中华人民共和国世界遗产保护法》拟分为:一、总则;二、规划与管理;三、文化遗产保护;四、自然遗产保护;五、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六、法律责任等六个部分。  相似文献   

13.
利益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人与人、人与集体之间矛盾的主要根源,是道德和所有人类规范的核心所在,也是人类一切活动和制度的实质。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利益原则应有新的内涵。本文主张的利益原则不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的"新集体主义"的简单重复,而是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以经济领域中看得见的"利"作为理论思维的切入点和理论线索,从市场经济利益关系中发掘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生长点,达到育与利的共存目的。  相似文献   

14.
"战略环评"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灿发 《法学论坛》2004,19(3):13-19
我国虽然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法》 ,规定了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这种战略环评 ,但其规定很不具体 ,在具体实施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战略环评适用的对象范围、战略环评的责任人和评价单位、战略环评的审查、违反战略环评要求的责任追究等问题是特别需要研讨的问题。国外在战略环评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立法 ,我国应对此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15.
面对我国政府管理中的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这些主张在不同的地方被不同的政府拿来作为政府改革的目标。本文通过对法治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比较分析后,认为法治政府已经涵括了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之内容,服务型政府则从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上突出了服务之作用,因而,我国应该建立法治基础上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6.
舒国滢 《政法论坛》2022,(1):147-160
法学的实践性实际上是与法学的科学性联系在一起的.在历史上,有学者(比如冯·基尔希曼)认为,法学作为"科学"从理论上说是无价值的,它并非"科学".应当看到,法学是一门以"问题-决定"为中心、以某个特定的在历史上形成的实在法秩序为基础、采取诠释-评价的论证方式来探求法律问题之答案(解决法律问题)的(实践)规范性诠释科学,它...  相似文献   

17.
联合商标作为一种防御商标,在许多国家得到认可与应用。设计联合商标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正商标。我国的《商标法》虽然没有“联合商标”的概念,但在商标转让等实务中,依然可见其踪影。联合商标在有效保护商标权人权利的同时,存在着损害相关公众利益的可能性,而目前《商标法》及相关立法处于空白状态。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此也鲜有论述。从维护相关利益的角度出发,规范联合商标权利人的权利、行使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侵权纠纷中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在裁判结果、法律适用、举证责任分配以及债务清偿方式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龃龉。对此,"数人侵权的侵权法进路"与"责任承担的婚姻法逻辑"均无法提供系统合理的解决方案。司法实践中的诸多困境渊源于既有立法规范混淆责任成立、责任承担与责任实行,缺失相应的立法原则、认定规则以及清偿规则。着眼于"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编纂,在区分责任成立与责任承担的维度上,夫妻共同债务认定应锁定于责任承担的范围内,遵循弱者保护原则,将夫妻一方的侵权之债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在区分责任承担与责任实行的维度上,夫妻共同债务清偿应厘清共同债务与连带债务的区别,以夫妻共同财产承担清偿责任,不足部分以侵权人个人财产承担。在立法技术上,侵权纠纷中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规则应采兜底性条款形式,同时配套以夫妻共同债务的清偿规则。  相似文献   

19.
陆冬英 《犯罪研究》2012,(2):54-60,93
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加速,公安机关刑事执法办案面临更高的要求,但基层公安机关在刑事执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是刑事执法人员法律意识、证据意识、程序意识淡薄,思想认识错误、业务能力有待提高等个体因素和当前的刑事执法办案体制、考核机制不合理等制度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为应对商标俗称抢注案以维持商标权保护的实质正义,理论界启动了所谓的在先商标"被动使用保护论"。但该理论存在诸多法理上难以逾越之障碍,其既不符合商标权取得自然正当的前提条件,也违背了商标权的私权属性和商标的契约本质,同时还与商标法上能成就商标权的"使用"界定不相吻合。因此,在先商标"被动使用保护论"不足可取。针对商标俗称被抢注,并非舍"被动使用保护论"不可,现行《商标法》有足够的制度资源为之提供救济,如"在先注册商标保护模式"、"驰名商标保护路径"、"绝对禁止作为商标的保护途径"、"在先企业名称权保护方法"和"反不正当竞争保护手段"等都可以为此类案件提供解决之道。任何一种理论的创新都应强调其法理可行性和现实必要性,否则,一旦有了该理论且人们对该理论形成使用上的路径依赖时,却又发现该理论自身携带严重的病理基因,人们将变得动弹不得。所以,从法理上对所谓的在先商标"被动使用保护论"重新展开一番检思和质评殊为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