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闫欣 《中国律师》2011,(3):63-64
当事人提起民事或行政诉讼,向法院提交证据通常是两种方式.一是当事人立案时到法院向立案庭递交诉状附带证据.立案庭出具收据:二是当事人在立案后。根据法官的要求或是诉讼的需要,通过邮局以挂号或特快专递邮件的方式.向法官邮寄证据材料。以第一种方式递交证据的,当事人与法官在收到证据方面较少有争议.但是以第二种方式向法院提交证据的,当事人与法官在是否收到证据的问题上时有争议。经常是当事人持邮局出具的邮寄凭证说证据已寄给法官,而法官则称没有收到。  相似文献   

2.
谭慧 《法制与社会》2013,(35):122-123
为进一步提高立案工作的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立案工作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保证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中将立案公开作为司法公开的一项内容作了规定,立案公开无疑将对人民法院的廉政建设和提升司法公信力起到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如何解决立案难,如何让立案公开真正落到实处。本文试图从立案公开的理论依据、内容、途径及意义进行分析,提出立案工作公开化要真正落到实处,不仅要更新立案工作理念,而且要对法院的立案工作公开进行。  相似文献   

3.
宋瑶 《法庭内外》2012,(11):55-56
北京市延庆县法院在立案阶段实施"加减乘除"举措,立足县情,体察民情,切实为当事人解决最实际的问题,体现立案接待干警与法院的亲民情怀。立案服务作"加"法加强窗口规范化建设,为群众提供高效立案服务,打造优质司法名片。完善硬件设施。立案大厅的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开庭公告""诉讼风险提示""诉讼费用计算方法""立案流程"等便民提示。立案休息等候区,放置饮水机、纸杯、报纸杂志、老花镜等便民设施。立案庭与诉讼服务两个部门紧密衔接,针对各类  相似文献   

4.
去年,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关于人民法院立案工作的暂行规定”,该规定第9条规定:“人民法院审查立案中,发现原告或者自诉人证明其诉讼请求的主要证据不具备的,应当及时通知其补充证据。……”各级人民法院在司法实践中的立案审查时,往往强调必须附证据,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的,不予立案。 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利于原告(自诉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也不符合民事诉讼法的立法精神。 第一,原告(自诉人)不希望证据过旱暴露给对方当事人。按照当前的抗辩式庭审方式,一切证据都必须经过当  相似文献   

5.
接待并提供立案指导7743人次,共受理案件13247件,通过立案指导使当事人主动息诉2624件,其中化解重大敏感纠纷74件。这是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司法窗口工作在2012年上半年展现的一组数据。对于他们来说,"1+1>2"不是一个简单的不等式,而是推行一个个具体的措施所产生的司法效应。  相似文献   

6.
完善质证制度若干问题探析□茆荣华质证,是当事人在法庭调查过程中,对对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进行公开的、直接的辩认和质疑,进而对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予以确认或否认的一项法律制度。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  相似文献   

7.
人民法院的案前调解,是法院负责告诉立案的人员在当事人投拆以后决定立案前对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责任明确,双方愿意接受调解,且原则上能及时清结兑现的民事、经济纠纷,依法进行的调解。 我院告申庭成立后,为解决当事人告状难,诉讼难,在完善立案工作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开展了案前调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人民检察院审查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应当坚持立案公开,履行告知义务,采用听证方式公开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公开审查结论,将办案活动全方位地置于社会监督之下。  相似文献   

9.
立案,是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第一个环节.目前,我国超过95%的法院设立立案大厅,为当事人提供受理、审查、排期、收费、送达等“一站式”服务;不少法院还推行网上立案、预约立案、上门立案、远程立案.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当事人的起诉.但是,群众反映的“有案不立、有诉不理、拖延立案、增设门槛”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相似文献   

10.
曹志勋 《法学》2024,(1):141-157
虽然历经改革努力与修法,立案审查问题及“立案难”现象仍然存在。我国现行法和司法实践通常要求原告在起诉时提供相关证据,但是其具体标准并不明确。包括“预立案”现象在内的司法实践对立案证据的重视有多重理由。对立案证据的要求与我国现行法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大方向存在张力,无法在立案阶段完成要件化的改造,两大法系的共通经验也不包括这一要求。对立案证据的要求也不符合民事诉讼中立案前后阶段的分工,法院更应当在立案且送达后收集证据并据此审查诉讼要件。证据调查在庭审结构中的位置与证据调查的直接原则也反对对立案证据的要求。不过,在涉及纯粹程序性事项和与公益相关的特别规则时,应当例外地承认立案证据要求。  相似文献   

11.
浅析起诉证据□胡文伟最高人民法院法发[1997]7号通知颁布了《关于人民法院立案工作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明确了人民法院实行立案与审判分开的原则,指出人民法院立案工作的任务是保障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案件。...  相似文献   

1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立案工作的暂行规定》,为加强和规范人民法院的立案工作,切实贯彻立审分开的原则提供了具有法律效力的依据。在审查各类告诉案件中①,一个重要内容是对起诉证据的审查。根据我国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一个完整的诉讼的事实和理由,是具体诉讼请求能否成立的前提条件。按照举证责任分担一般原则,在立案阶段应由起诉人承担举证责任,如何正确把握立案阶段证据审查度,既保证案件的受理质量,又保护当事人的起诉权,笔者以为应注意这样几个方面:一、要正确把握告诉人举证的量度告诉人举证量度指告诉人在…  相似文献   

13.
平安建设     
《法治纵横》2011,(11):76-79
本刊邯善讯通讯员史汗青鄯善县法院进一步完善八大基本功能,规范了首问负责、服务承诺、办事公开、文明接待、岗位责任等工作制度,推行“一站式”服务,落实预约立案、电话立案、上门调解等各项便民利民新举措,  相似文献   

14.
初查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初查是在立案之前对案件线索进行初步的筛选和过滤,以判断是否达到立案条件,并为正式侦查作准备的调查活动,它已成为刑事办案中不可或缺的前置程序.初查属于任意侦查的范畴,因此,"法无规定得行使,法有规定更得行使";立案仅是强制侦查的启动要件,并非任意侦查的启动要件,因此初查可以先于立案而进行.在初查中,可以采取询问、同意搜查、同意扣押和调取证据材料等各种任意侦查措施,但不得采用可能强制性干预当事人重要权益的侦查手段,也不得在初查中采用行政调查手段.基于初查程序的合法性,初查中所获的证据,不论是实物证据,还是言词证据,均自始即具有证据能力,无须经过转化.  相似文献   

15.
初查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查是在立案之前对案件线索进行初步的筛选和过滤,以判断是否达到立案条件,并为正式侦查作准备的调查活动,它已成为刑事办案中不可或缺的前置程序。初查属于任意侦查的范畴,因此,“法无规定得行使,法有规定更得行使”;立案仅是强制侦查的启动要件,并非任意侦查的启动要件,因此初查可以先于立案而进行。在初查中,可以采取询问、同意搜查、同意扣押和调取证据材料等各种任意侦查措施,但不得采用可能强制性干预当事人重要权益的侦查手段,也不得在初查中采用行政调查手段。基于初查程序的合法性,初查中所获的证据,不论是实物证据,还是言词证据,均自始即具有证据能力,无须经过转化。  相似文献   

16.
如果我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诉讼请求”是审理每一起民、经案件的起点和判决结果的落点的话,那么,势必形成如下的审判思路:首先,在立案环节上,根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确定职能管辖。其次,案件移入审判庭后,审判人员从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入手,审查“两状”,复核起诉证据和答辩证据与诉讼请求(含反诉请求)的关系,补充调查与诉讼请求有关的证据,要求当事人围绕诉讼请求举证。再次,开庭审理时审判人员紧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春节后刚刚上班,常州市钟楼区法院立案大厅—下就涌入一群企业职工,大家七嘴八舌,强烈要求法院立即立案,以讨回企业拖欠他们的工资。立案庭法官见此情况,立即专门接待,安抚当事人情绪。原来,这21人是本市某建材公司的职工。受经济形势的影响,近年来他们所在企业效益一直不好,工资发放困难,  相似文献   

18.
最高人民检察院1999年5月1日颁布的《人民检察院办理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公开审查程序试行规则》第13条、第18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民事、行政案件,可以根据案情或者当事人的申请,决定听取当事人陈述”,“人民检察院听取当事人陈述,应当就立案审查的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9.
悬赏取证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为证明案件事实,通过悬赏广告的形式,公开承诺对提供证据的知情人给予一定报酬的行为。该悬赏取证成为了当事人收集证据的一种方式。悬赏取证行为应当具有正当性、合法性、公开性、对象的不特定性等特征,其不同于收买证人伪造证据和证人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20.
■《民事诉讼法》修订:立案登记制度保护当事人诉权11月25日-26日,由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江伟教授主持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修订专家建议稿”进行了第四稿论证。此次修改建议稿明确规定进一步保护当事人的诉权;增加了“证据编”明确举证责任;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