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生活中的青年志愿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愿”是青年志愿行为的核心,具有普遍意义的志愿行为是分析青年志愿行为的基础。现代意义上的志愿行为,是人的发展在政府和市场矛盾关系的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理性改善社会的综合现象,对社会的无私奉献和终身学习是志愿行为过程中两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同时,志愿行为的发展依赖并且要求有其独立的动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引导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新时期进一步推动服务社会、实践育人、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以及提升大学生自身素养的重要方式,得到了政府、高校和大学生们的高度重视。不过当前大学生志愿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着志愿服务组织方式的行政化、志愿服务目的的功利化以及服务形式的非常态化等异化特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异化行为的改变需要减少志愿服务的行政化组织方式以推动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消解志愿服务的工具化,推动志愿服务的非功利化,重塑社会信任机制,推动志愿服务的常态化。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历年篡改志愿行为的追踪显示,篡改志愿的行为已呈频发之势,但现行法律规范对篡改志愿行为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即使是"后盾法"的刑法似乎也并没有构建起最后一道坚实的防线,因而有必要检讨现行刑法在应对篡改志愿行为时的缺陷与不足。对有较高社会风险的篡改志愿行为,应该通过刑法修正的方式适时对其单独成罪,这既是刑法修正的有的放矢的一种体现,也符合当前适度犯罪化的社会保护理念。  相似文献   

4.
论准民事法律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民事法律行为是指非依行为人之意思而生法律效果的表示行为,是不同于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一类法律事实。学界对是否采纳准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虽然存在争议,但通说持肯定态度。准民事法律行为主要包括意思通知、观念通知和感情表示三种样态,每一样态中又有不同表现形式。准民事法律行为准用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则时,有可以直接准用、不能完全准用和完全不能准用三种情形。  相似文献   

5.
作为特殊类型的公共物品,社会公益同样面临着供给的集体行动和治理责任的问题。本文基于社会公益合作供给的主体比较及社会公益的类型划分对各主体的参与方式与行为选择进行理论建构,并通过实证调查与分析,对社会公益供给中公民参与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进而提出从内部激发主体的合作动机,从外部改善合作的激励、约束制度体系的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6.
论刑法中危害行为的有意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中危害行为的概念应舍弃意思要素,是近年来部分学者提出的一种颇有影响的观点.本文认为有意性仍然是刑法中危害行为的必然要素,并将刑法中危害行为的有意性与作为犯罪构成主观要件的故意与过失区别开来,认为危害行为的有意性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本身所持有的心理态度,而作为犯罪构成主观要件的故意与过失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引起的危害结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  相似文献   

7.
高考改革以其独特功能而事关教育改革全局,教师、家长和考生是高考改革的最直接利益共同体,其教育选择态度及其隐喻对于改革的成功与否关系重大.通过对云南高三毕业班班主任、毕业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利益共同体对高考制度及其改革评价较高,对高考改革的内容、措施和效果有较理性的认识,对高考诚信与反作弊、平行志愿都持积极态度,这背后除了相关利益驱动外,更多的是改革相关者教育理性行为的折射.  相似文献   

8.
行政公益诉讼监督规制“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致使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违法行政行为是法治监督体系的丰富和监督行政法律制度的拓展。各级检察机关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监督新理念聚焦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等领域积极主动“发现‘致使公益受侵害’违法行政行为”、“诉前督促履行职责”、“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构建检察监督新格局释放检察监督新活力。行政公益诉讼规制行政机关行政权力行使促进行政管理方式优化和效率提高推进依法行政守护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9.
志愿服务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经志愿服务组织安排,由志愿者实施的自愿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公益行为。志愿者行动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精神是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志愿服务是参与者实现自我教育和人格完善的载体。志愿者行动是外在激励与自我激励的共生与统一,正逐步呈现参与主体多元化、服务水准专业化、关注对象民生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公安机关由于具有行政管理和刑事司法双重职能,因而既可以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也可以实施刑事侦查行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实践中经常发生两种行为相混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因此,必须在弄清两种行为的区别和联系的基础上,从刑事立案标准与法律授权标准相结合的角度,正确界定公安具体行政行为和公安刑事侦查行为。  相似文献   

11.
社区志愿者的态度与行为不仅会影响到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也会影响到社区的治理与发展.本文以北京市A街道为案例,首先描述了A街道志愿服务的现状,其次分析了社区志愿者的态度及影响社区志愿者行为的因素.文章发现,目前A街道的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更多是基于互惠心理,而街道办事处的组织动员等结构性因素是影响社区志愿者行为的重要因素.同时,体制内的组织动员能够强化居民的“认同”和“互惠”心理.最后,文章针对研究发现提出了改进体制内组织动员志愿者的方式和激发社区社会组织的活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际公益机构和志愿组织的发展趋势对于中国志愿组织的兴起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联合国"国际志愿者年"启动后的十年来,中国志愿组织发生转型,体现为党政背景的志愿组织走向社会化,"挂靠式"志愿组织走向自主化,民间志愿组织走向规范化,境外在华志愿组织走向融合化,非正式志愿组织走向合法化,网络志愿组织走向联盟化。伴随中国社会管理创新与和谐社会建设,志愿组织的发展壮大、多元活跃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3.
论违法行政行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违法行政行为是否应作区分 ,有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观点。而肯定说又有原则无效说与原则可撤销说之别。综观各国的立法现状 ,大陆法系国家将违法行政行为区分为无效行政行为与可撤销行政行为 ,其区别标准包括“瑕疵重大明显”与“欠缺主要法律要素”。无效行政行为始终不发生效力 ,可撤销行政行为经有权机关撤销后失效 ,但撤销要受到各种限制。违法行政行为除无效和可撤销外 ,还可通过追认、补正和转换的方式予以治愈。  相似文献   

14.
公安机关由于具有刑事司法和行政管理双重职能,因而既可以实施刑事行为,也可以作出行政行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实践中有可能发生公安刑事行为转公安行政行为的现象,特别是对于限制人身自由类的刑事拘留转行政拘留等行为,更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密切相关。因此,为规范公安机关的行为,有效保障人权,在弄清两类行为区别和联系的基础上,有必要对这种转化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物权行为一经提出,就在各国法学界引起激烈争议。从物权行为独立性原则的缺陷、无因性原则的弊端及我国民法对其否定的态度等方面,可以看出物权行为理论已无存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2012年12月,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经验交流暨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启动会议在上海召开。与会领导和代表参观的第二届"上海公益伙伴日"社区志愿服务展区,通过"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社工引领社区志愿者?公益项目、社区志愿服务记录?试点、推优评选?表彰、体系建设?展望"等五大版块的内容,展示了上海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今后,上海要进一步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志愿者与社区志愿服务的"五社联动",继续科学实践与探索社区志愿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选取132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大学生的危险行为。结果发现,与国外相比,我国大学生危险行为的发生率要低,但大学生危险行为的发生仍具有普遍性;不同年级、学科、性别的大学生危险行为发生的比率不同。对此,高校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采取措施预防危险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公安机关是行政行为与侦查行为的双重主体。准确界定公安行政行为与侦查行为是明确当事人救济途径和规范公安职权行为的前提条件,需要综合运用行为主体、行为种类、行为程序、法律依据、案件性质和行为目的等标准,从程序到实体、从形式到实质对公安职权行为进行全面审查。人民法院是界定公安行政行为与侦查行为的权威机关,为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对原告不服公安职权行为而提起行政诉讼的案件应当受理,并在进一步审查后作出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19.
从公务员行为中的情、理、法矛盾来分析制度安排的缺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利益结构的不断变化,公务员行为失范的现象不断增多,影响了政府的公众形象。公务员并非都“性本善”,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在“情”、“理”、“法”方面存在着“公”与“私”、“官”与“民”的认识矛盾。为保证公务员行为的合法性和为民服务性,必须寻找其行为失范的制度根源,克服制度安排上的非预防性、滞后性,完善监督制度,提高公务员的素质,真正使其为公益服务。  相似文献   

20.
英、美等国家对相似行为作为证据使用持谨慎的态度,只有在符合一定条件下,相似行为才可作为证据使用。相似行为作为证据使用的积极功能是有利于打击犯罪,消极功能是容易造成冤假错案。在构建我国相似行为作为证据的规则时,应附加限制性条件。附加限制性条件须以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之间平衡为根据,以期使相似行为作为证据的积极功能得到发挥,消极功能得到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