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佩  许文娟 《法制与社会》2013,(12):292-293
风险管理是社区矫正的基础工作与核心工作之一。社区服刑人员入矫前的风险控制的理论重点上应坚持一般的特殊预防理论,注重刑罚的效益价值。社区服刑人员入矫后的风险控制是社区矫正风险控制的重点和难点,应以类型化的风险监管理论为进路。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温州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从2006年6月开始,2007年全面铺开以来,遇到了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社区服刑人员难以管控等困难,为破解这些难题,我市积极探索建设社区矫正工作管理平台,提升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化、智能化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强化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控,有效预防和减少他们重新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3.
张荆 《犯罪研究》2020,(4):6-17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的诞生,对我国社区矫正事业发展意义重大。它是实务界十余年艰辛探索与实践、理论界调查研究与理论储备、立法界博采众议之结晶,是社区矫正事业的“里程碑”,是立法之楷模。智慧立法确立了制度框架、工作流程及法律责任,规避了长期以来的“性质”之争,为社区矫正未来发展拓展了空间。立法虽为社区矫正指明了方向,但以往实践中显露出的人才培养与队伍稳定、有针对性的科学矫正、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与监督,以及民间对社区矫正理解与积极参与等诸多难点,还需在今后的法律实施中逐一解决,在实践和理论探索中继续摸索、磨合和修正,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矫正制度。  相似文献   

4.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自2012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进入到一个立法完善蓬勃发展的新纪元.社区矫正制度本身,从理论发展、制度研究到实践的完善等方面论述研究较丰富.但是,从社区矫正制度窥探其作为当代社会行刑社会化趋势之发展,这是不可小觑的一根管道,让我们看看在社会探索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的今天,刑事法律制度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更新.本文将从行刑社会化的大趋势看社区矫正制度之于社会的重要意义进行论述,同时论述社区矫正制度之完善.  相似文献   

5.
刑事执行一体化是我国当前司法改革与刑事理论探讨的热门问题,也是我国刑事理论学界居主流的观点。在刑事执行一体化的国际趋势的背景下,我国刑事执行一体化改革势在必行,刑事执行一体化的改革一实践,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区矫正执行体制。立足于我国现行社区矫正执行体制的立法冲突和现存问题,建议从社区矫正执行主体定位、机构与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建构我国的社区矫正执行体制。  相似文献   

6.
陈和华  叶利芳 《犯罪研究》2006,(4):29-35,40
社区矫正是一种在社区中对罪犯执行刑罚的制裁措施,具有非监禁性、社区参与性、对象特定性、目的与手段的特殊性等特点。作为一种非监禁性刑罚制度,社区矫正有着不同于监狱矫正的特殊意义。这种特殊意义可从社会学、心理学、犯罪学、刑罚学的角度得到证实;同时,司法实践也证实了社区矫正所具有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将失信惩戒纳入行政处罚体系是当前失信惩戒法治化的主流进路。这无法解决将违约、违法行为视为失信行为并加以公法制裁的合法化难题,又不能充分救济相对人,也难以充分承担社会信用制度的功能期待,还有碍于社会信用制度的体系化。从管控资源配置风险出发,信用是基于信用数据的交易可信度评判工具,失信惩戒是为了管控资源配置风险,而非对失信行为进行法律制裁。实施以风险管控为目的的失信惩戒,既符合行政机关的资源配置主体身份,也符合社会治理创新的需要与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革新的趋势。在大数据时代,失信惩戒法治化框架之建构当以信用算法的规制为中心,以风险管控原则统领信用算法,以个人信息权益与相应国家保障义务为具体抓手。  相似文献   

8.
分刑种分阶段以预防为基础的综合理论为社区矫正进入我国刑罚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法律规定阶段,社区矫正所体现的惩罚性表明了一般预防的目的;在刑罚使用阶段,由于社区矫正的对象仅仅是社会危害性较小的犯罪人,体现了特殊预防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刑事政策对整个刑事法律活动起着指导和调节作用,在刑事政策视野下进行社区矫正有其现实的理论基础,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应该结合未成年人特殊刑事政策予以深入研究。具体而言,一方面应该从宏观上完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体系性建构,包括从理论上厘清未成年人具体刑事政策、设立单一的未成年人社区制度、扩大矫正范围;另一方面在微观上切实解决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中的具体问题,包括创设多样性的矫正项目、改变矫正主体现有的双层次模式、克服资源性欠缺等现实内容。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这一方面体现了司法公正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也给社区矫正工作带来新的课题。社区矫正工作将随之进入机遇与风险、责任与压力双重叠加的新时期,特别是提升社区矫正执法监管能力这一根本问题,需要重新审视。一、成都市提高社区矫正执法监管能力的探索成都市坚持制度设计与技术创新同步推进、教育矫正与重点管控同步开展,围绕组织、制度和监管"三大体系"建设,着力提高社区矫正执法监管能力。(一)完善组织体系。一是理顺领导体制。成立  相似文献   

11.
囿于我国现行继承法对基本原则表述的文本性缺失,学界对继承法基本原则的存在形式、内容取舍与条文表述等产生了巨大争议.在法典化态势下,继承编基本原则的建构事关法典形式理性、继承本体存在之证成与政治国家之预防.继承编基本原则的建构应以继承权本体为实质取舍标准,以“线性”逻辑进路为技术支撑,并辅之以继承法律制度的临界点为制度基准,以此在继承线性法律关系的动态化模型下形成“保护私有财产继承权”和“养老育幼”的二原则体系并贯穿于整个继承法律制度,从而在桥接民法基本原则之时形成私法体系内部的板块区分效应.  相似文献   

12.
社区矫正机能存在矫正理论一元化与实践需求多元化的脱节而亟需辩证更新。传统的教育矫正论有发生学合理性,但效果不彰,并引发公正性危机而引起理论批判。经反思后形成恢复性司法与被害保护需求下的正义修复以及处遇规制化影响下的规范矫治和风险管理推动下的分流监控相结合的复合机能论,该理论对我国社区矫正问题形成借鉴。机能辩证关系中,修复与矫治存在应报与防范的互补,而分控有风险管理的独立意义。在广义的风险语境下,三机能各具特色应当兼顾;而在机能竞争时,根据风险紧迫性形成分控、矫治、修复的先后择序。制度展开中,复合机能对社区矫正关键机制起决定作用,因此,风险评估具有外控内矫的双重目标;禁止令需考虑防范、改善与被害保护的择一或复合标准;中间刑的借鉴基于机能导向,应保证多元方案与动态适用。  相似文献   

13.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恢复性司法理念、标签理论、社会福利思想、刑罚的经济考量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出现成为国际社区矫正兴起的理论基础。在试点中,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呈现以下特点:分工负责和分类管理相结合,内部协调和各方参与相衔接。社区矫正作为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刑罚制度发展的趋势,因此社区矫正的制度设计应从法律、机构、人员和项目等方面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14.
社区矫正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体现了行刑人道的精神,是顺应现代行刑制度的发展趋势而产生的,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实行,也是我国近年来司法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理论的提出,社区矫正愈发彰显了它的价值所在,现阶段在我国推行并完善社区矫正制度,对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乃至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区矫正是我国当前行刑制度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也是司法制度整体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一项刑事司法制度,社区矫正的产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文明程度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需要,而从其具体形成的路径来看,是非常典型的由国家推动形成和发展的制度,从一开始在个别省市以极小的规模试点,到现在扩大到全国18个省市,各级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目前,社区矫正的实践正在进行,其制度正在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提出了一些需要回答的基本理论问题。对这些问题,做出正确的认识与解答,对保证我国的社区矫正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对实…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监禁型刑罚措施,集中体现着的谦仰思想和行刑的人道价值。其以人格矫正为前提,以回归社会为目标,把不需要监禁的罪犯放到社会上进行改造和管控,有机地揉合了罪刑相适应原则和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刑罚执行理念,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处遇罪犯最重要的刑事政策之一,代表着犯罪矫正的未来走向。然而,对社区矫正的价值、作用、意义在我国还没有形成普遍共识,相关制度并不完善,审判实践中适用率偏低。由此,2003年7月1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推进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和完善。目前,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正在全国的一些大、中城市如火如茶地开展着。为配合这次活动,本期组织了一组文章以探讨社区矫正工作中所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但愿能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人士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7.
林艳丽 《法制与社会》2012,(34):140-141
社区矫正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我国的实践。在社区矫正发展过程中,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法律监督,有力推动了作进程,但由于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一些制度机制还不健全,导致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出现一些问题。本文以社区矫正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关系作为理论基础,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为主线,分析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完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作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社区矫正制度并非植根于我国本土文化而产生的一种制度,而是一种"舶来品",是文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其也是符合现代刑法以预防犯罪为主要任务及刑罚以使罪犯重新回归社会为目的的基本理念的一种先进的制度。自2003年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员、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至今,正式引入此项制度至今已经6年,但社区矫正制度的诸如社区矫正制度的性质、具体形式、法理及法律依据等关键问题却依然没有得以解决,导致其与原本设置时的意图产生了偏差。因此急需从理论及实践上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并积极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对青少年犯的社区矫正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不成熟,导致矫正对象陷入失权的困境。本文结合外国社区矫正经验从充权理论的视角探讨如何提升矫正对象的个人能力和权力,改善其失权的状况,实现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与社区矫正的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社区矫正制度的构建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社区矫正是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在我国试点和推广已近十年。受虐女性以暴抗暴犯罪,是一种特殊的犯罪。对此类罪犯适用社区矫正,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而言,具有正当性。它不仅可以节约司法资源、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对女犯的再社会化也是有益的。建议从专业性、规范性上完善现有制度,消除适用条件的制度壁垒,建构具有针对性的社区矫正制度,从而保障女性的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