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国家治理现代化既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长远大计、长远发展,又关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如果说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那么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它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建设、发展和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崭新的社会形态”,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新的重大发展。当下,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2.
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中国正利用其后发优势加速现代化的步伐,跻身于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但现代化是综合现代化,其中作为发展现代化主体的公民现代化观念的提高尤为重要;而在现代化公民观念的提高中,具有现代化公民意识的启蒙与觉醒更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新的时代催动着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将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向前进。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项伟大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战略目标与现代化客观要求的结合,表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鲜明特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创造,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进程的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规律要求,也是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等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式现代化包括人口、富裕、自然和谐、文明、发展道路等五个方面内容以及特征,蕴含丰富的政治价值理念。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践行的政党领导逻辑,更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础。从政党领导逻辑探析,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政治政党领导逻辑在理论维度有所区别。在历史实践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发展过程循序渐进,从历史经验汲取政治逻辑构建“营养”。从全过程人民民主逻辑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政治现代化建设的总概括,也是新时代中国政治制度和参与实践的标准。因此在遵循中国式现代化政治逻辑本质要求上,应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现代化提供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发展的客观性、进程的非线性、路径的多元性、内容的多面性等人类现代化的同质性特征,又包含国家整体性、社会普惠性、文明协调性、生态共容性、国际道义性等中国现代化的异质性特征。全面“解码”中国式现代化同质性和异质性的辩证关系不难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赋予“现代化”以“中国式”的新思想内涵,超越资本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赋予“现代化”以“中国式”的新时代意蕴,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赋予“现代化”以“中国式”的新文明范式。  相似文献   

6.
发展是衡量现代化的基本尺度, 在当代中国, 发展实质上是与现代化合二为一的过程; 社会转型与社会的现代化有着内在的联系。中国的社会转型既要完成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变迁, 又要完成社会主义时代的转型任务; 发展与转型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它们有机地统一在现代化这一命题之中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理论上讲,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航员”,为现代化建设注入了雄厚动力,建立了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化制度;从历史脉络上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经历了一个让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过程,通过持续的鼎新革故缔造出解决人类现代化难题的“中国方案”,丰富并发展了人类现代化建设的内涵;从实践经验上说,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锚定发展方向,坚持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激发引领力,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内涵,指出了脚踏实地的奋斗路径,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契合中国国情、与世界各国共谋进步的发展道路,是人类文明形态的伟大补充与创造,与西方现代化模式具有本质不同。本文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性、必要性和正确性,阐释了区域协调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联系,讨论了如何以更高站位、更优质量、更新面貌、更高效率全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增长极模式、创新试验田模式、推进要素自由流动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不少研究者提出,必须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发展道路的研究引向深入。为此,本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进行探析。我们认为,从现代化的内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特殊性两方面综合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包括以下相互联系的重大方面,“结构决定事物的本质”,以下方面交互作用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半个多世纪里,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进行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艰辛探索。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现代化,创造性地实践现代化发展战略,调整、完善和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现代化目标,以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模式进行丰富、完善和提升,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识,把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惟一选择。我们必须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制体系,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2.
日本既是中国现代化的参照系又是中国现代化最大的破坏者,客观上还使中国现代化因素在地理上广为蔓延,为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契机。从日本现代化模式和日本侵略行为对华影响两个方面,对1895-1945这50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日本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对日本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深度和广度,日本对华的侵略和掠夺推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十四五”时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变革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十四五”规划立足于衔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需要基于现代化新格局研判其新要求,在规划引领层面要求深化新发展理念;在规划导向上要求以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和人的现代化发展;规划主线则要求围绕现代化展开,做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关注的重点任务应涵盖培育现代化发展的新动能、健全现代化的市场体系、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现代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以及推进生态现代化,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在现代化发展路径上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4.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is a period of chang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and new kinetic energies, and is facing a big change that has not occurred in a century. The “14th Five-Year Plan” will link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with the opening of a new journey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historical orientation, the “14th Five-Year Plan” needs to be based on the new pattern of modernization to assess its new requirements, in the planning guidance level requires deepening of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in the planning guidance require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society and people's lives as the cor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moder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human development. The main lines of planning call for modernization,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modern economic system and modernizing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capacity. Accordingly, the key tasks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should include fostering new impetus for modern development, improving the modern market system, developing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improving the modern mechanism for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and then promoting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n the path of modernization.  相似文献   

15.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为加快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缩小地区间贫富差距,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的伟大战略布署和战略决策,这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跨世纪的发展战略和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6.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现实选择,有效的制度安排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基础,农业制度的不断创新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High-quality planning for the 14th Five-Year Plan has a bearing on China's future modernization and medium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The key themes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oriented to the modernization strategy should take realizing the people's satisfaction of their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as the strategic goal;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rn economic system as the core content;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s the main line; the cultivation of new driving force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cheif measure; and a high standard market economy as th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The key areas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ar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ector, modernization of the innovation sector,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14th Five-Year Plan should tak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as its policy orientation; and make greater strides in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macro-economy, meso-economy, micro-economy; the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moderniz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s and modernization of infrastructure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相似文献   

18.
高质量谋划“十四五”规划关系到未来中国的现代化及中长期发展。以现代化战略为导向的“十四五”经济发展规划重点主题,要把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战略目标,把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核心内容,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工作主线,把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作为关键抓手,把高水准的市场经济作为制度保障。以现代化战略为导向高质量谋划“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领域在于工业领域的现代化、创新领域的现代化、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和区域发展领域的现代化。以现代化战略为导向高质量谋划“十四五”规划要以高质量发展为政策取向,在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微观经济、对外开放、产业链现代化和基础设施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试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为理论基础,以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为社会实践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原则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如何处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才能保证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出现重大挫折,并且不断地走向现代化的未来,邓小平做出了最好的选择,那就是既要坚定地推进改革,不管触犯哪些人的利益。同时,务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下推进,这是对政治体制改革成功的最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