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生物多样性及其相关知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今其保有却不断受到威胁。菲律宾不仅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规范生物勘探的法律,而且与此相适应,制定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传统知识的专门法律。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菲律宾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立法形成立体交叉模式,建立了堪称世界上最为完整的生物多样性及相关知识的法律保护体系。菲律宾经验对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立法几近空白的中国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破坏比较严重,需要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其他环境要素保护相比,具有其自身特点。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需要采取针对其特点的应对措施。本文通过对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府问责机制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行政补偿制度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生物遗传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之一。《生物多样性公约》首次引入事先知情同意制度,有关国际公约、国际准则及其他国家的立法实践都不同程度予以采纳。我国生物遗传资源流失严重,而国内有关生物遗传资源获取和保护的立法严重匮乏。我国应及早设立符合我国国情的PIC制度,完善相关申请、批准制度,保证惠益分享安排公正合理,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4.
对于遗传资源的保护,我国《专利法》规定了遗传资源的来源披露制度,与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协同发挥作用,构成专利保护机制。《专利法》要求申请人说明遗传资源的合法来源,证明其合法获取,是为了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公正公平地分享利用遗传资源产生惠益的目标。相对于《名古屋议定书》的要求而言,我国专利保护机制存在着披露义务非强制性,保护范围有限、披露内容狭窄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保护遗传资源,履行《名古屋议定书》,对于未来修法和立法提出完善来源披露制度、加强专项立法、国家专利局设立检查点、建立健全监管体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杨泉 《法制与社会》2013,(2):151-153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手段。我国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时间并不长,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我国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也凸显出不少的问题,特别是立法工作的相对滞后,在实践中也给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本文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立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稂颖 《法制与社会》2013,(7):174-175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亟待加强,通过研究分析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的环境因素影响,认清环境立法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积极意义,从而促进保护工作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7.
外来物种入侵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障我国的生态安全,实现物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治已显得相当急迫,建立完善的控制体系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是十分紧迫而且必要的。我国现行防止外来物种入侵法律亦存在很多问题,与从生物多样性保护角度控制外来物种的目标还相差甚远,需要采取相关对策对外来物种入侵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8.
秦天宝 《法学论坛》2022,37(1):119-128
生物多样性的遗传资源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层次性特征要求其法律规制体系应更具有整体性和协调性。同时,新时期背景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兼具自然资源保护、国家安全保障、经济发展促进等综合性目标,要求必须以总领性、宏观性的思路发展和完善法律规制体系。系统性法律规制因具有推动政治决策法律化、符合生物多样性层次性规制要求、实现公众利益和保障法律规制效率性优势而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实选择。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系统性法律规制包括了规制依据、规制主体、规制手段和规制对象等要素,可以此为逻辑起点,对当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规制的现实问题予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系统性法律规制的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世界上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遭受威胁较大的国家之一。笔者在介绍我国物种入侵现状、国际社会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努力以及我国检疫历史、检疫制度的作用后,阐述了为保护我国生物的多样性,除了加入相关国际条约外,我国应当尽力完善动植物检疫制度以及如何完善我国的动植物检疫制度。  相似文献   

10.
苏祖鹏  林芳惠 《河北法学》2005,23(3):113-115
随着交通工具和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威胁我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我国现行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的相关立法相对滞后,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拟就其存在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建 议。  相似文献   

11.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助于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在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但伴随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危机的显现,如何优化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成为全球各主体面临的共同问题,其中,非政府组织及其合作伙伴日益成为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力量。当前,既有研究立足非政府组织视角和全球治理视角探讨了非政府组织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但相对缺乏整合性视角的阐释和对微观机制的探究。基于COP15“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论文构建出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得到两个主要发现。第一,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包括10个要素:科学知识的获取储备、积极主动的决策参与、妥当合理的信息处理、监督协调的有效实施、专业意见与技术的供应、政治结果的落实执行、媒体网络的构建发展、公众参与的引导激励、其他主体的配合协助和支持导向的外部规则;第二,非政府组织的组织类型、项目活动类型、伙伴关系网络规模,在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和参与效果之间起到调节作用。研究为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路径启示,有利于促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吴小帅 《法学论坛》2021,36(2):152-160
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具有个人数据的唯一性、程序识别性、可复制性、损害的不可逆性及信息的关联性等特征。在大数据背景下,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广泛应用会带来严重的生物信息安全风险,其滥用可造成隐私权、平等权和财产权等权益受到侵犯,需要立法进行全方位规制。我国目前个人生物信息的相关立法存在总体位阶较低且内容分散、保护范围狭窄、权利义务边界不清、法律责任不明晰等缺陷,应当采取渐进式专门立法的思路,完善现有相关部门法关于个人生物信息的规制内容,构建层次分明、内外协调的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安全保护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3.
论公海生物多样性的人类共同遗产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海生物多样性的法律属性是解决公海生物多样性问题的基础,在国际社会中,各国从本国利益出发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公海生物多样性的自身特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订立过程和立法宗旨、公海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现有人类共同遗产的形成来看,公海生物多样性应当属于人类共同遗产。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应当在有关公海生物多样性的国际议程中坚持人类共同遗产的立场,积极开发和利用,同时也应当主动承担起负责任的大国应尽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韩飞 《法制与社会》2010,(4):242-243
我国是世界上12个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而与之相对应的研发水平及创新能力却较低,这使得我国长期成为发达国家生物剽窃的对象,遏制生物剽窃刻不容缓。第三次修订的《专利法》已明确规定遗传资源来源的披露制度,原国家环保总局也在进行保护遗传资源的前期立法。然而对于我国而言,切实有效的遏制生物剽窃的首要途径就是制定遗传资源的获取与惠益分享的专门法律。  相似文献   

15.
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已成为威胁生态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外来物种入侵给人类生活环境、经济、身体健康都带来巨大危害。总结我国目前在有关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立法的基本情况,反思其中的不足,为构建有效的防治法律体系提出一些建议。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已成为威胁生态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外来物种入侵给人类生活环境、经济、身体健康都带来巨大危害。总结我国目前在有关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立法的基本情况,反思其中的不足,为构建有效的防治法律体系提出一些建议。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物多样性的法律问题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复杂性和现实性的特点.法律是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驱动力,而生物多样性对法律也产生反作用力.我国对于生物多样性法律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产权法和环境法领域,存在着研究视角过于单一、固守学科领域和缺乏整体观等问题.研究生物多样性的法律问题,必须要注意到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对于生物多样性系统认识的变迁;以国际环境法为出发点,结合多维视角对其加以研究.从整体上看,生物多样性的法律问题主要包括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以及遗传资源的获取与惠益分享问题、生物技术的专利性及相关问题以及生物安全问题和生物剽窃问题.  相似文献   

18.
工业革命以来,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一样,也遭受着所谓现代性的侵蚀。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要求缔约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然而对其保护对象在规定上因抽象性不强而留有争论,此也影响到我国立法。从文化本身、立法目的和保护措施等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进行论证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是一种生存样式(方式),其保护的不仅是基于该生存方式而生的知识或形式,也更是针对创造这种形式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能力的生存方式本身。但是,在现代性的背景下,保护面临极大困境,因不当商业化和民间信仰的普遍缺失等原因,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的"真实性"、"传承性"和"整体性"保护要求实际难以达到,从而影响保护效果。从长远看,这是立法和司法实践以及法学界应长期思考的未决问题。  相似文献   

19.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行政执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央西部开发战略决策的启动,西部大开发已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的环境立法和执法,依法保护生态环境,是解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信息社会中,个人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由于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督机制存在缺陷,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和滥用时,大都投诉无门。由此可见,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缺乏有效的法律救助机制,使个人信息更易受到侵害,因此完善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制度是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已被纳入立法日程,也是今年两会代表热议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就个人信息的基本理论以及如何构建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