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的办学质量是通过学术声誉和地位等信号反映出来的.在大学与社会环境互动中,大学的声誉发挥着重要的鉴别、激励和促进竞争的作用.一个良好的大学声誉机制,应该具有民间特性和动态特性,有利于鉴别大学的办学质量,可以促进落后的大学不断进步,促进先进的大学建立自我约束机制.教师的学术水平在大学声誉机制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更有利于快速地提升大学的国际学术声誉.在多样化办学情形下,大学的声誉机制应该具有多中心的特点,促进大学按照自身的条件以及研究、教学、社会服务的不同使命有所侧重,办学绩效才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2.
王婉 《工会论坛》2005,11(3):80-81
大学的外部信息是指外部环境中与大学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政策、文化、机遇、经验等资源。大体包括关涉办学的有关政策信息、学校影响及声誉信息、社会对学校的期望信息、办学机遇信息、市场对学校所培育的人才需求信息、外国教育的先进教学经验信息等教育资源信息,这些信息对大学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大学外部信息的管理,要从信息过滤、分析、整理以及提高学校的信息素养等方面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3.
大学的需要表现在对人、财、物、信息等资源质与量的选择上,及对大学发展的追求上。大学发展基于自身合理需要的满足状况,一所大学能够获得哪些和多少需要满足物,取决于它输出给社会的人才、知识、服务等产品的质与量。政府对大学进行资源配置应以社会使用大学产品的评价信息为主要依据。大学内部协同机制的构建以信息系统的完善为重要基础,并直接影响大学要素效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6-2010年"211工程"大学自然科学学科科研投入产出面板数据,构建DEA-Tobit两阶段模型测算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生产效率,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第一阶段核算了各大学科研生产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科研生产效率整体较高,科研管理和资源配置水平是制约科研生产无效率的主要原因,且绝大多数高校都处于规模收益递减或规模收益不变阶段。第二阶段就效率得分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各地区研究型大学自然科学学科科研生产效率存在较大差异,所在区域科技进步水平对大学科研生产效率存在显著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学术声誉、集群效应均未对科研生产效率表现出积极影响,大学教师人力资本水平对以质量为导向的生产效率具有关键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学捐赠文化是大学文化和捐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从树立重视校友工作的理念、完善校友工作体系、在校生校友意识、母校情结的培育和建立健全大学捐赠管理制度等方面分析如何培育我国大学的捐赠文化路径。  相似文献   

6.
大学学术水平的演变与未来大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不同时期英国和美国大学学术水平演变的历史轨迹 ,进而探讨了大学学术在大学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所承担的社会角色。通过历史的比较研究 ,认为社会需求制约着大学学术发展的方向 ,影响着大学学术的发展水平 ,并进而预示未来大学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韩国大学教育改革的课题——以首尔(汉城)大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研究活动不同,教育活动不存在可资评价其质量和水平的计量化尺度。所以,以计量化的指标来评价大学的质量和水平的大学评价体系,导致了韩国的大学普遍存在相对重视研究而轻视教育的现象。这种不均衡发展,使大学在韩国社会中未能扮演起应有的重要角色。为了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和水平,需要考虑以下几个主要课题:改善教育环境问题;改编教学课程方案问题;完善对大学教育的评价体系问题;充实基础性教育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起始于公共管理学领域的“治理”概念和方法对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大学治理涉及与政府、社会等外部世界的关系,也涉及定位、管理、发展等自身的内涵发展问题;从治理的角度分析大学管理所涉及的各种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有助于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管理的内在规律,有助于实现大学管理内容和方式的转变,是管理制度和实践的一种创新,也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可供选择的一种良好模式。大学治理只是手段,而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使之符合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要求,才是其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9.
大学精神是大学作为独立于其他社会机构之外的组织而应有的内在价值观和使命感,其主要内涵可概括为独立、自由、求是、责任.大学精神的本质是向学生和社会传递、弘扬并揭示人道、地道、天道.大学文化则是一所大学的历史积淀,是由师生长期创造而形成的产物,包括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的内在理想、对社会和未来的思想引领等.  相似文献   

10.
大学变迁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的历史演化过程,并受大学内含的风格、文化传统以及社会文明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大学机制的变迁过程反映着大学文明的内涵和精神的转变历程。从不同时期大学机构功能、组织特质等方面,分析大学组织起源与文明传承的互动关系,挖掘其所隐藏的深层文明变迁因素,梳理三代大学传承与变迁背后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1.
在"文化市场化"掀起的科学主义、实用主义、犬儒主义以及功利主义文化飓风的浸染和影响下.大学文化正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庸俗化、趋同化、简单化、工具化的委顿状态.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面临着重新定位与建构.对于大学来说,应在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在变革中守望大学文化,在时代精神引领下使大学文化"祛蔽"、"返魅".  相似文献   

12.
大学的文化使命及和谐大学文化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和谐大学需要培育和谐的大学文化。构建和谐的大学文化,对于提高大学教育的绩效、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建设形式多样、特色突出、生命力强的和谐大学文化,重新确立大学文化引领社会潮流的地位,需要在精神理念、制度体系、校园环境、发展目标等各个层面力求突破。  相似文献   

13.
大学课程资源优化配置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课程建设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大学课程建设水平体现在组成课程的各个要素的建设程度以及不同要素之间的配置水平上,大学也由此形成了以课程核心要素建设为载体的资源配置机制.分析研究大学教育质量与课程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探讨以完成培养目标的最低成本投入去获取最佳办学效益的策略,是保障大学教育基本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以社会参与大学治理为研究主题,对来自不同高校的81名校级领导干部展开问卷调查。对于当前社会参与大学治理的现状,样本高校领导干部对大学治理已有一定认识,对社会参与治理的必要性高度认可。但在实践中,社会参与大学治理的程度普遍不高、渠道有限。调查对象认为导致社会参与治理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机制和体制建设的不成熟。其中,政府在促进社会参与大学治理中责任重大。此外,东西部之间以及省属和部属院校之间亦存在对大学治理的认识和社会参与度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大学教师身份考察与大学文化的复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具有不同于一般组织的文化系统,教师在大学中有着双重身份.大学的管理理念、运行机制承载着其独特的院校文化.大学教师身在其中,具有一所学校特有的制度身份或单位身份.这一身份就是他们生活、工作、学习的规则.同时,作为知识承载者的大学教师在对知识的不懈追求中也维系着大学的自治和学术自由,因而学术身份是大学教师的主动追寻和选择.然而综观当代各国大学可见,学科文化愈渐趋于狭窄和保守,而院校文化愈益表现出对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侵蚀之嫌,大学教师身份也危机重重.所有这些,亟待复兴大学文化系统、构建大学学术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安尔康 《工会论坛》2003,9(4):5-6,3
工会组织的社会声誉指的是工会在社会上的名声、信誉和荣誉。工会组织的社会声誉美有坚实的内部依据和良好的外部条件 ;提高工会组织的社会声誉美也有着可行的途径和渠道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大学精神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文化和古希腊文化蕴含着现代大学精神的胚芽。纽曼、洪堡、蔡元培、梅贻琦等人阐发的大学理念,影响了现代大学的精神追求。现代大学精神主体内容包括:人文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科学精神、自由精神与独立精神。我国高校的精神缺失表现在过度的行政化与功利化,学术失范与学术腐败和人才培养观念的偏误。安分随时、守中守旧、经世致用、政教不分与社会变迁是大学精神缺失的思想与社会原因。重建大学精神,应准确为大学定性定位,推进大学制度改革创新,增加经费投入,同时正确把握传统与发展、共性与个性、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培育优良校风并深化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8.
大学肩负着传递知识、生产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其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组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学术乃大学立身之本,脱离了学术,虽有大学之存在,但也很难在社会立足并获得长久发展.大学学术性来源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开展过程之中.自由性、独立性、尚真性与价值性是大学组织学术品格应具有的非常重要的特征.捍卫与坚守大学的学术品格,对于促进大学组织自身发展、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为保障大学更好地发挥它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功能,就必须要赋予与保持大学组织的独立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19.
优秀的大学文化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石,是全面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而大学精神则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大学文化修改的具体体现,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大学精神的弘扬和实践,是大学精神的物质依托.本文在分析大学文化,校园文化,大学精神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应以高雅,先进,文明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大力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提升办学理念,培育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以此推动大学的发展,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人类文明的高地.  相似文献   

20.
大学理念与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应有的完美境界的看法或观念,它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大学究竟是什么”,指对理想形态上的大学所应具备的本质、大学的价值和大学所应追求的目标等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二是“大学实际上能够干什么”,它涵盖大学应有的精神、理想的实践构架和对大学自身样式设计等问题。这两个层次的问题相互联系,构成了人们对大学理念完整而清晰的定格。 大学的理念发轫于现代大学诞生之初,伴随高等教育的发展、完善,在不同历史和不同社会情境中流动、变化、充实和发展。1852年英国红衣主教大学校长纽曼所著《大学的理念》,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关于大学教育的典型认识。纽曼认为:大学是以传授文理科知识为主的“博雅教育”,是“训练和培养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