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调审分商论”认为,我国诉讼调解制度内含调解与判决之间的矛盾,存在结构性缺陷,故应将调解从审判制度中分商出来。本文的分析说明,诉讼调解制度中的法官自由裁量与依法审判、当事人的自愿与法官强制、让步忠诉与权利保障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否就是诉讼调解制度在实践中异化的原因.是值得追问的。  相似文献   

2.
知识产权滥用的公益诉讼制度之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产权的独占性与公共利益存在着天然的冲突,当知识产权人滥用其独占权,无限制地追求其独占利益时,公共利益的损害就在所难免。由于我国现有诉讼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因知识产权人滥用其独占权利而造成的公益损害无法得到有效救济。我国亟待通过建立知识产权滥用的公益诉讼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梁宏辉 《行政与法》2014,(8):117-121
行政调解在纠纷解决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其与知识产权纠纷的特点具有相当的契合性,在我国知识产权纠纷的解决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但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为此我们应当从完善立法、规范程序以及加强与诉讼的衔接等方面完善该制度,以健全我国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4.
诉讼调解是我国重要的诉讼制度,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重要方式。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诉讼调解充分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有利于当事人服判息诉、主动履行法律义务,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在我国社会追求全面协条发展的背景下,人民法院落实司法为民的要求,重视发挥诉讼调解的作用,切实保障和方便人民群众行使诉讼权利。可以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提高公正高效司法、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能力。在审判领域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及建立和维护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民事诉讼中的和解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取得谅解,达成协议,从而终结诉讼的活动。它与调解不同,调解是当事人双方在第三者主持下所进行的活动,和解作为民事诉讼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制度,在各国民事诉讼法典中均有明确规定。而我国民事诉讼法(试行)仅在第46、51、181三条中涉及和解内容,将其作为当事人的一项诉讼权利加以表述。作为一项完整的诉讼制度来说,如此规定未免过于简单、抽象,难以适应诉讼实践的要求。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修订民事诉讼法参考。  相似文献   

6.
诉讼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的一种重要方式。近年来,面对知识产权案件迅猛攀升的形势,广东法院在知识产权民事审判中,注重加强诉讼调解工作,努力提高化解矛盾、解决纷争的水平,较好地实现了审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去年,广东法院共受理一、二审知识产权民事案件2975件,审结2140件。在审结的案件中,通过调解或者经调解后撤诉的案件为1044件,调解(和解撤诉)率高达48.8%。在充分运用诉讼调解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调解能有效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使争议得以彻底解决。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广东的  相似文献   

7.
曾海根 《法制与社会》2011,(29):109-110
诉讼调解制度是一个重要的诉讼解决机制,具有解决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的独特优势,而现今诉讼调解制度不是很完善,既有制度本身原因,也有法院审判任务繁重等现实的原因,这需要我们拓宽思路,积极探索诉讼调解之路,本文从人大代表协助诉讼调解方面论述,希望为诉讼调解制度完善提供一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等权利与行政诉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玉鸿 《法学评论》2004,22(1):152-158
原被告双方对等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构成了行政诉讼制度运作的基础。本文以“诉讼地位平等权”、“要求公正审理权”和“自愿和解权”为核心 ,考察了行政诉讼中原、被告之间共有的权利形态。诉讼地位平等权表明了在诉讼中法律角色之间的平等 ;要求公正审理权则同时表明了法院的义务 ;自愿和解权则是在行政诉讼法明确禁止调解之外 ,由当事人之间达成解决纠纷的另外一种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9.
是否将调解引入行政诉讼是行政法理论界与实务界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传统行政法理论认为行政权是公共权力,不存在实体上的自由处分权,而调解是建立在双方互相自愿,双方互相放弃某些权利的基础上,故行政诉讼领域不能适用调解。本文从行政诉讼中调解制度存在的现状、可行性以及需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讨论了将调解引入行政诉讼制度中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司法政策重新激起人们对诉讼调解的关注,也引发了各界对诉讼调解在审判权运行中角色定位的新一轮争论。本文从诉讼调解是否是审判权运行的有机构成这一命题出发,对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逻辑前提进行理论证成;进而阐明优先的定位只能是时间优先、手段优先,结果不必然优先;阐释如何协调好诉讼调解中自愿调解与强制调解、调解妥协与权利保护、调解实效与分清是非三对核心关系,并就如何才能在实践中科学地贯彻调解优先原则提出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11.
法治动态     
《中国审判》2009,(4):56-57
02.19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便民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共16条。《意见》要求,人民法院应当根据需要建立非工作日立案和信访接待制度。人民法庭可以在授权的范围内直接受理案件。应当做好诉讼风险提示工作,帮助当事人了解诉讼风险、诉讼权利和义务。《意见》要求,基层人民法院应当建立健全案件繁简分流和速裁工作机制,着重以调解方式解决纠纷,  相似文献   

12.
由于知识产权权利本身公益性与私益性辨证统一的特征,以及知识产权权利行使的具体表现,使得知识产权侵犯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时有发生.这有构建我国知识产权公益诉讼迫切的现实需求,但是,又面临着传统诉讼的制度障碍.因此,需要审视构建我国知识产权公益诉讼,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诉讼调解作为解决民事纠纷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将长期存在。传统诉讼调解因缺乏规范性而被质疑,本文结合本地区民事诉讼调解实践,对民事诉讼调解存在的社会基础及回热的原因做出了分析,提出了规范和完善诉讼调解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美国民事诉讼中的乖解制度、法院附设调解制度、行政调解和社区调解等诉讼外调解制度,并分析了了美国调解制度的主要规则,力图勾勒出美国民事和解与调解制度的全貌。研究了美国和解与调解制度复兴的原因,以及对该制度的支持和疑虑。  相似文献   

15.
张熠  周媛媛 《法制与经济》2008,(12):126-126,F0003
被西方国家誉为“东方经验”的诉讼调解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诉讼调解具有强烈的职权主义色彩,随着中国目前调解的制度化,它已经越来越相似于审判,甚至成为国家的工具。究竟强制诉讼调解有何弊端?它与法治理念是否矛盾呢?本文从诉讼调解的概念和性质出发,揭示其客观现状,进而阐述其与法治理念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自愿接受调解、和解,是对自身权益的处分,是当事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律师事务所及其律师作为法律服务者,在接受当事人委托代理诉讼事务中,应当尊重委托人关于接受调解、和解的自主选择,即使认为委托人的选择不妥,也应当出于维护委托人合法权益的考虑提供法律意见,而不能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基于多收代理费的目的,通过与委托人约定相关合同条款限制委托人接受调解、和解。上述行为不仅侵犯委托人的诉讼权利,加重委托人的诉讼风险,同时也不利于促进社会和谐,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相关合同条款亦属无效。  相似文献   

17.
行政诉讼调解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法治实践的发展,《行政诉讼法》的修改被提上议事日程,而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在诉讼目的的实现,诉讼效率的提高,诉讼心理的认同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再次成为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本文在界定和厘清行政诉讼调解概念的基础上,对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域外经验和当前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视角对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必要性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8.
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诉讼调解制度作为一种有效的解决纠纷方式,在历经一段时间的衰落后,开始为人们重新重视。本文通过对诉讼调解制度的重新梳理,对诉讼调解的基本理念进行重构,从而使诉讼调解制度可以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认为,由于差序格局的影响、文化传统的制约、依法裁判解决纠纷的不彻底性以及法律自身的不足,依法裁判无珐达到‘壤结”与“事了”而面·临正当性危机,阐述了法律与非正式规范存在互动的必要性。本文以此为契机对诉讼调解制度重新解读,认为以合意为正当性依据、保障当事人主体性和自治性的诉讼调解制度能够为法律与非正式规范的互动提供制度平台。在诉讼调解中,法律与非正式规范的互动寓于合意的形成过程中。最后分析了合意形成过程中的瑕疵及其对法律与非正式规范的影响,并提出了改进我国诉讼调解制度的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20.
王立峰 《特区法坛》2007,(1):23-24,30
诉讼调解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一项纠纷解决制度,为平讼止争、化解社会矛盾曾做出了重要贡献,因而被誉为“东方经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前些年,基于各种原因,司法实务中民事案件的调解率却呈现出了逐年下降的趋势。当前,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重新关注诉讼调解并予充分的研究和重视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