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所谓新公共服务,它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它本质上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一种扬弃。新公共服务理论重新强调公共性、合法性、公民精神、政府责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强调公民社会与政府资源互融和协调,成为现代公共管理的希望之所在。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应该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为社会服务为己任,以维护社会的公平和公正为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以自由看待社会管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管理创新可以视为是世界范围内波澜壮阔的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在中国的具体实践。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而使传统的国家治理方式成为过时的东西。以此为开端,治理与善治的理念风靡全球,这意味着社会的管理不再是政府的专利,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必须予以重构。而在当代中国,自2004年6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以来,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又重申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  相似文献   

3.
公共治理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补充政府管理和市场调节不足的一种方式,它逐渐成为公共管理领域重要的概念和价值追求。在公共治理理念的支持下,许多国家进行了政府改革,防止治理失灵。在当代中国,随着政府功能的转变,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意味着中国的公共治理正在迈向善治。中国公共治理法律范式的建构,应围绕公共治理的合法性、公开性、参与性、回应性展开。  相似文献   

4.
网络化治理是目前西方社会公共治理的重要方向,其要求政府和供应商的合作要以信任和合作为机制,以顾客满意为导向,以实现公共价值理念为目标的公共治理的变革.而政府借此可以升华公共服务理念,深化公共物品服务程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利益诉求,提升政治合法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善治理论下的我国治安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治理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这一理论意味着政府不再是公共管理领域的惟一权力主体,而是强调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追求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公民积极参与管理以及推进管理的民主化进程。善治理论提出的"良好的治理"模式,从某种角度讲可以成为我国治安管理模式改革的参照。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但其对于如何提供目前主要有两种争论即:地方政府一体化合并与地方政府竞争模型。罗纳德·J·奥克森在其地方公共经济理论和方法中以合作的理念思考了政府治理问题,这就对上述观点提出了挑战。地方公共服务的供应与生产需要关注是如何通过地方公共经济结构来改进组织绩效,这就为致力于提高执政能力的地方政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王方玉 《北方法学》2009,3(3):18-23
善治在西方治理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基本要素包括合法性、透明、责任、参与等。善治与人权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善治通过提高政府能力增强政府保障人权的能力,并减少对人权的侵害。善治还能推进公民对公共管理的参与,提升人权的实现水平。由于善治侧重于市场和经济治理,与人权原则存在差异,所以二者会产生冲突,善治计划可能导致政府过度集权以及产生新的腐败,阻碍对人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民间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角色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从善治的基本要素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有序、善治的社会;从公共治理的角度看,善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我国民间组织在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反映公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实现善治,加强和改进对各类民间组织的扶持、管理和监督,建立起政府和民间组织之间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关系,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相似文献   

9.
谢刚  苗红娜 《公共行政评论》2023,(2):157-173+199-200
公共服务获得感作为民众对公共服务客观获得的主观积极心理体验,反映了居民对社会治理的认知与评价。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体系建设中,居民参与对公共服务获得感具有重要影响。由于居民参与内容及方式的多样性,何种居民参与以及居民如何参与更能提升其获得感值得深入研究。论文将居民社区公共参与内容分为政府主导型参与和公民自发型参与,将公共参与渠道区分为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型渠道、自下而上的诉求表达型渠道和互动沟通型渠道。通过分析居民社区参与的6089份调研数据,研究居民社区公共参与内容和方式对个体获得感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自发型参与对公共服务获得感具有正向影响,而政府主导型参与对获得感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即时的互动型沟通渠道,对公共服务获得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公民参与效能感和政治信任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论文揭示了不同公民参与类型与获得感的关系,丰富了学界关于公共参与及其作用的研究,拓展了个体获得感生成的研究视角,对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提升公共服务获得感具有实践启示。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时,要注重扩大公民自发型参与,并增强政府与公民的互动沟通。  相似文献   

10.
王志华 《法制与社会》2011,(13):195-196
西方新公共管理改革是整个公共管理部门格局的调整,NGO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地位在理论上得以确立,公共服务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NGO在政府职能掌舵化、公共服务竞争化、公共服务评估监督主体社会化、公共管理权力分散化等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NGO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意义凸显在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公共服务合作治理理念的建立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碳排放交易制度目前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政策工具,它同时也是环境公共治理框架的一部分。本文以文献综述为视角,首先整理与分析了学界对于环境公共治理基本理念与基本机制的主要观点,进而指出碳排放交易制度在框架构建与制度设计时,应当遵循环境公共治理框架,构建政府、企业、公众的多元善治体系。  相似文献   

12.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信息化社会的大势所趋。因此,政府应当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将推进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和观念的更新,促使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本文认为,互联网的发展对公共服务型政府构建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必须发展与治理并举。  相似文献   

13.
冯斌 《法制与社会》2010,(17):154-155
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对于基层社会的公共服务化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承担主体的基层政府也面临了更多的任务和目标。目前,基层政府在整个乡村社会公共化服务中,暗含有一种选择性治理的行政思维和行为惯性,不是以为基层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为依归。这也就使得对这一与现实基层社会的政治期许相脱节的行为成因性研究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4.
金毅 《行政与法》2010,(8):14-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具体而言,就是要创新政府执政理念,培育公共服务精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健全公共服务机制;强化社会公共管理,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强化公共服务保障;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专稿导语     
2010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以“美好社会与善治政府”为主题的哲学与公共管理学对话会。显然,这个主题意在彰显中国公共管理学界超越技术理性的价值关怀,同时也试图敦请哲学家们思考如何通过对善治政府的构造,把对美好社会的严肃想象落实为现实。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多种规则系统,社会秩序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这些规则系统之间通过相互交往实现社会的有序化。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的规则交往基本上是一种替代型的规则交往,呈现为用法律替代习惯的社会规则交往方式,这种交往方式试图实现一元规则为主导的社会秩序治理。这种规则交往方式在当代中国社会中面临着两个方面的现实危机,善治理念提倡一种参与和共治的思想,基于这种理念,社会规则的交往应当生成一种共生型的规则交往方式,这种方式能够体现善治理念的基本要素,有助于实现善治理念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7.
郭宁 《法制与社会》2011,(25):147-148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任务必须突破我国传统的政府海洋管理模式,探索善治视阈下政府海洋管理的新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当前我国政府管理正从管制型、全能型、统治型、消耗型管理模式转向向服务型、有限型、治理型、生态型转变,政府海洋管理作为21世纪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顺应时代潮流与客观规律,探索与海洋经济及资源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无缝隙政府所倡导的顾客导向、竞争导向和结果导向的治理理念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无缝隙政府理念,东莞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信息共享促进部门无缝隙衔接,优化业务流程促进无缝隙审批,以扁平化改革推动社区服务无缝隙对接。本文认为,未来的政府管理创新,应倡导无缝隙政府理念,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提升公共服务的价值,以市场竞争为导向探索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以结果为导向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在公共管理语境下,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应当在社会治理结构上用"合作主义"取代"政府垄断";厘清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领域和责任;更新理念与方式,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政府从治理到菩治的价值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理在社会科学中的运用为政治发展理论注入了新的血液。政府作为治理主体之一,不断寻求治理方式的变革与优化。而政府从治理转向善治预示着秩序社会向和谐社会的价值增量变迁,政府善治与和谐社会的价值共性决定了两者的契合点在于转变传统政府思维与运作模式,构建政府与公民社会协调发展的互动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