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Qiu CJ  Luo YP  Zhang B  Huo KJ  Zhang W 《法医学杂志》2008,24(2):131-133
目的探讨"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诊断在刑事责任能力鉴定中的形成原因、判定原则及处理措施。方法分析比较四川西南司法鉴定中心2006年1月至2007年7月刑事责任能力鉴定案例中12例诊断为"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的鉴定资料。结果形成此诊断的主要原因是鉴定资料不充分,描述的被鉴定人精神异常表现不具体、不典型(83.3%),或鉴定资料描述的精神异常与鉴定检查时发现的情况不一致。但是即使诊断为"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仍可以从作案动机、有无逃逸等评定其刑事责任能力。12例诊断为"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的被鉴定人9例(75%)判定为具有限制刑事责任能力,3例(25%)判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结论"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是一种暂时性诊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司法精神病鉴定中使用,但应慎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道路交通事故伤残评定中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症状特点、影响因素及鉴定中应注意的问题。 方法 回溯即往一年半的鉴定资料 ,根据CCMD -3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症状分类对被鉴定人临床表现进行整理归纳 ,整理被鉴定人颅脑受伤的类型 ,统计分析评定时机及评定结论。 结果  65例样本纳入本研究 ,平均评定时机10 .2 3± 7.2个月 ,临床主要表现为智能和记忆损害 ,人格改变和神经症样综合征占有较大的比例 ,精神病性障碍和情感障碍较少 ,未见意识障碍和癔症样障碍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智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及精神病性障碍与伤残等级负相关。 结论 智能和记忆障碍在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道路交通事故伤残评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般应在伤后六个月才宜进行伤残评定。  相似文献   

3.
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是一种精神病.被鉴定为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者,受所患疾病的影响,案发时其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严重受损,应评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道路交通事故伤残评定中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症状特点、影响因素及鉴定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 回溯即往一年半的鉴定资料,根据CCMD-3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症状分类对被鉴定人临床表现进行整理归纳。整理被鉴定人颅脑受伤的类型,统计分析评定时机及评定结论。结果 65例样本纳入本研究,平均评定时机10.23±7.2个月,临床主要表现为智能和记忆损害,人格改变和神经症样综合征占有较大的比例,精神病性障碍和情感障碍较少,未见意识障碍和癔症样障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智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及精神病性障碍与伤残等级负相关。结论 智能和记忆障碍在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道路交通事故伤残评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一般应在伤后六个月才宜进行伤残评定。  相似文献   

5.
服刑能力司法精神鉴定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Huang F 《法医学杂志》2000,16(1):38-40
为探索服刑能力鉴定的相关因素 ,对102例服刑能力评定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以自制的“服刑环境适应调查表”进行调查比较。结果发现精神病性障碍及以往有精神异常史者无服刑能力比率较高 ,且服刑环境适应能力差  相似文献   

6.
精神病犯作为罪犯中的特殊群体,对他们的管理教育有别于其他类型罪犯。应针对监区关押精神病犯的结构、特点,探索出对精神病犯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和模式,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民事执行权的配置方式与民事执行体制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运用国家公权力实现私权的民事执行程序中,遭遇障碍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各国的情况鲜有例外,只是障碍的具体形态及其克服方式和效果不同罢了。归根到底这些障碍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制度性障碍和非制度性障碍。其中,非制度性障碍主要体现为偶发性、非常规、无规律性的对抗与紧张;制度性障碍则体现为经常性、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矛盾与问题。非制度性障碍一般通过严格规范程序、强化程序功能得以治理与解决,制度性障碍的治理与解决,则必须通过合理配置权力、科学构建体制而实现。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民事执行权的配置方式与民事执行体制构建之间的…  相似文献   

8.
曾德梅 《法制与社会》2014,(9):193+195-193,195
春运期间人流量巨大,旅途性精神病患者制造的伤害案件也日益增多。旅途性精神病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精神障碍,有着特定的诱发因素,病程短,具有突发性和暴力性,危害后果严重。本文正是从旅途性精神病伤害案件的特点出发,试从改善乘车环境、实施多元化主体监控、提供人性化服务、加强警用装备等方面探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以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于岚 《法医学杂志》2000,16(3):166-166,168
对相互误诊的精神分裂症与情感性障碍共11例进行分析 ,讨论了误诊的原因 ,认为单纯以有“分裂性”症状来诊断精神分裂症和以有情感症状来诊断情感性障碍是不合适的 ,须从发病症状及病程演变特点进行分析 ,以防诊断失误。  相似文献   

10.
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为无精神病刑事案例的智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u JM  Li Y  Huo KJ  Liu XH 《法医学杂志》2007,23(2):105-107
目的研究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中被鉴定为无精神病刑事案件者的智力水平。方法对88例被鉴定为无精神病的刑事案例及89例被鉴定为精神分裂症的刑事案例的智力测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无精神病组与精神分裂症组的性别、年龄、文化、职业、婚姻及案件类型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精神病组的智力测验成绩显著优于精神分裂症组但低于正常水平(常模);自称有精神病或否认有精神病案例间智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无精神病案例的智力测验结果反映这类被鉴定人的智力有轻微受损。  相似文献   

11.
57例无精神病司法鉴定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无精神病司法鉴定案例的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57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案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无精神病作案的动机和目的,作案方式,案后自我保护能力,"精神症状"及提出鉴定的理由均具有一定的特点。结论:多因素综合分析有助于无精神病案例的司法鉴定。  相似文献   

12.
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无精神病74例案例分析及随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Qi YH  Kang M 《法医学杂志》2006,22(2):135-136
目的探讨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中无精神病案例的特点及转归。方法对74例无精神病案例进行随访,并统计分析有关资料。结果无精神病案例占鉴定总数的5.7%。被鉴定人作案动机明确,自我保护良好,鉴定后“精神症状”消失。结论多因素综合分析有助于无精神病案例的司法鉴定,应特别注意精神分裂症早期症状的识别,防止误诊。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事诉讼法和相关解释将对犯罪嫌疑人精神病鉴定的期间不计入羁押期限,是值得商榷的。应该认识到犯罪嫌疑人精神病鉴定在性质上类似于羁押,在德国和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其是鉴定留置的一种类型,法律对其规定严格的实施要件,以防止对相对人权利不当的干涉。我国应从人权保障出发,在刑事诉讼法修改时,重新定位对犯罪嫌疑人精神病鉴定,并完善相关制度设置。  相似文献   

14.
心源性猝死居猝死发生率之首,除了心血管疾病等因素之外,抗精神病药物引起心血管损伤致心源性猝死也时常发生。在法医学司法鉴定案例中,因部分猝死案例有抗精神病药物服药史,案情调查可以发现心电图呈现缺血或者心律失常改变,但尸检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无明显病理改变,故法医病理诊断该类型猝死存在一定困难。因此,研究抗精神病药物引起心源性死亡的原因和机制,寻找抗精神病药物引起心源性死亡的特异性指标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常见抗精神病药物药理作用及心血管毒性进行总结分析,为下一步开展抗精神病药物致心源性猝死的法医学研究及病理生理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艳 《法制与社会》2014,(14):199+203
司法精神病鉴定针对人类最为复杂的精神世界进行剖析,然而实践中,存在着启动设置不合理、鉴定主体混乱、鉴定意见不确定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比较中外制度、作法,从完善司法精神病鉴定启动制度、合理设置鉴定机构、加强对鉴定人管理、统一精神病鉴定标准等角度提出相应对策,为我国司法精神病鉴定改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2006年邱兴华杀人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司法精神病鉴定启动制度的重要性再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我国司法精神病鉴定启动制度的现状的考察,在比较国外司法鉴定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重新构建司法精神病鉴定启动制度的框架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由于刑事责任的承担要求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有认识和控制能力,某些精神病人对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没有认识或无法控制,因而无法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精神病也就成了刑事辩护的重要事由。在美国刑事审判中,精神病是无罪辩护的重要理由,判例法与刑事立法共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精神病辩护制度。在美国,精神病辩护制度的存废问题一直备受争议;精神病法律标准处于变化之中,各法域标准不一;精神病辩护的提出、审理程序、证明责任分配与证明标准、裁定及专家证人的作用有其特点;因精神病而判无罪者的关押与释放形成了特定规则。我们可以借鉴其制度的某些合理因素,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精神病辩护制度。  相似文献   

18.
2006年邱兴华杀人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司法精神病鉴定启动制度的重要性再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我国司法精神病鉴定启动制度的现状的考察,在比较国外司法鉴定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重新构建司法精神病鉴定启动制度的框架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司法精神病鉴定证据价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澜 《行政与法》2009,(6):86-88
司法精神病鉴定作为科学的认识活动,由于其本身的固有属性及诸多因素之影响,其鉴定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要求法官在采信鉴定结论之前,必须结合司法精神病鉴定的特点、司法精神病鉴定结论的证据属性,分析、判断其证据价值.并通过对相关制度的完善,充分发挥庭审质证之功能,帮助法官提升对司法精神病鏊定结论形成内心确信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精神分裂症与无精神病杀人案例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巴中市1995年以来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无精神病的凶杀案件进行比较,通过分析其异同点,为侦察破案提供帮助。1案例资料与方法收集巴中市1995年以来精神病分裂症患者杀人案例52例以及随机选择该市无精神病凶杀案32例。应用自制法医现场分析表格,分别对两组进行调查。应用SPSS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