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党组一班人在长期的领导工作实践中切身感悟到,只有在解放思想上先人一步,抢抓机遇才能高人一筹:只有在创新思路上率先胜出,才能在公正高效上走在前列:为此,在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法院院长会议精神,加强法院司法能力建设的2005年,我们要把法院工作放到万宁当前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中,放到万宁稳定和发展的大局中加以观察,进一步转换思想观念,提升现代司法理念,进一步校正认识、思考和解决法院工作问题的政治坐标,  相似文献   

2.
王进喜 《证据科学》2011,19(4):470-479
在科学证言的采信上,法院从有效性的表象或者替代者角度制定了标准,在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法院依赖于市场的外行人对专家的行当的普遍接受这一表象。依赖于表象既会使法院犯下假阴性的错误,也会使法院犯下假阳性的错误。在Daubert案中,法院抛弃老旧的Frye普遍接受表象.要求法官要进行认识论探究,以确定所提出的证言是否值得...  相似文献   

3.
海峡两岸民事证据制度之比较齐树洁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是法院据以查明和认定案情的根据,只有准确查明案情,才能正确适用法律.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负有举证责任,法院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审查核实证据.所有证据材料都必须经过法庭辩论,查证属实后,才能作为法院判决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高绍安 《中国审判》2011,(12):76-81
“横看成岭侧成峰”,正是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和个体的独特经历,才让每一个法院的特色文化与众不同,深厚的地域文化是一片沃土,不同地域的法院文化,只有从各自的历史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地域特点中汲取养分,才能成为根植于这片沃土上的繁花圣果。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目前有些法院在委托张贴的法院公告上未加盖人民法院印章。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妥。因为: 一、无印章的公告不具有法律效力。法院公告与其他法律文书一样,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约束力。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院公文均应加盖人民法院印章,只有加盖印章,公文才能生效,才能体现出公文的强制性和约束力。所以,最高人民法院在《人民法院公文处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法院公文除会议纪要外,一律加盖印章。加盖印章表示行文的人民  相似文献   

6.
长沙居民李朝晖的母亲蔡佑兰在乘坐公交车时摔倒,不治身亡。随后。李朝晖将长沙市公交总公司告上法庭。经过详细的调查取证,一审法院认为,驾驶员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处置不当.致使蔡摔倒,且在其倒地受伤之后未及时采取救助措施,造成其因伤重医治无效死亡,侵害了蔡的生命健康权,应当对蔡的死亡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因此判处被告赔偿原告各项费用20万元。公交总公司不服此判决,上诉至长沙市中级法院。二审法院肯定了一审法院对事故责任的认定,却也指出了后者在赔偿金计算上的“错误”——蔡佑兰老人虽然在城市生活多年,却依然是农村户口,因此不宜按照城市居民标准计算其死亡赔偿金。最终,参照当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标准,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将赔偿定为8万元。  相似文献   

7.
几年来,通过考评定级,不少法院的档案工作有了明显的改观。以南京市为例,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南京市两级法院严格遵照《人民法院档案工作考评定级办法和标准》,在全市法院系统开展了档案工作考评定级活动,全市16个档案室(科)已全部达到全国法院系统一级档案室(科)标准,档案管理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的轨道。定级以后,尤其是在全部达到一级后,法院档案工作应该在哪些方面再做努力,这是很多法院非常关注的问题。笔者就此问题,谈些看法:一、概述法院档案,尤其是诉讼档案,是法院审判工作的真实记载,是审判人员辛勤和智…  相似文献   

8.
王京 《中国司法》2008,(12):79-82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和《公证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了公证债权文书的强制执行效力。实务操作中,根据2000年9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下发的《联合通知》,债权人必须取得执行证书才能申请法院执行。“执行证书与原债权文书公证书一起构成法院强制执行的依据”。据了解,在法院的执行实务中,持执行证书申请强制执行的案件在法院执行所占的比例很小。  相似文献   

9.
《侵权责任法》背景下医疗损害责任的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怎样的责任认定标准才是医疗损害案件裁决中的妥当标准,长期以来社会各界争执不休。《侵权责任法》的出台为消除这种分歧和争执带来了新的曙光。法院作为"主宰"案件胜负的关键主体,应如何把握好医疗损害案件中责任认定的标准,才能真正为和谐医患关系保驾护航。本文拟从《侵权责任法》将带来的三项重大调整、附条件的"推定过错"能否将患方引向法院和法院审理医疗损害案件责任认定应注意把握好三个结合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的非诉行政执行制度混淆了司法权和行政权的界限、法院对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审查标准不易操作、不利于相对人的权利救济,法院公信力和权威性因此受到很大影响。美国的做法为完善我国非诉行政执行制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保持法院司法审查的灵魂,将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化.同时确立行政执行之诉.强化对行政强制执行的司法审查。我国行政行为执行之诉的适用范围.应当以执行标的为基本划分标准,辅之以其他标准;在程序构造上,应当在当事人、举证责任、审理方式以及裁判和救济等方面设计与非诉行政执行不同的程序和制度.突出其和行政诉讼普通类型的区别和它的“执行”特征。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克思主义法院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足于“同类人审判”的根本性质 ,马克思主义者将法院定位在“人民的法院”这一层面上。在法院的具体标准上 ,他们认为法院必须依法成立、实行独立、遵守民主原则、确保司法公正的实现。在法院的性质上 ,马克思主义者将法院看做是人民的法院而非官僚的机构 ,是中立的裁判者而非当事人一方利益的偏袒者 ,是普通的法庭而非特权的机构。在法院与法治的关系上 ,马克思主义者将法院看做是法治实现的载体 ,担负着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的重要角色 ,同时 ,法院可以通过对行政权、立法权的监督 ,来保证控制国家权力这一基本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我国各行各业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作为以诉讼业务为主的法院。如何使用计算机才能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审判业务的需要,才能使法院的诉讼业务流程自动化、办公管理现代化。这是每一个法院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法院有了计算机,干警们能够利用Word或Excel等工具软件制作文档或表格就算是实现了办公现代化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如果仅仅把计算机作为打字、定制表格的工具,那是对计算机资源绝对的浪费。  相似文献   

13.
标准必要专利禁诉令因间接影响他国司法管辖主权而遭受合法性质疑。从内部构造来看,标准必要专利禁诉令包含了双方当事人、法院与外国当事人以及两国法院三重法律关系,可分别从专利权物上请求权、涉外司法管辖权和不干涉主权原则的例外等三个层面进行规范证成。在法律属性上,标准必要专利禁诉令兼具实体法与程序法、公法与私法多重品格,应被定位为快速排除平行诉讼违法妨害的临时预防性责任机制,因其具有独立程序属性,应被纳入我国知识产权基本法。在体系化构造上,标准必要专利禁诉令应坚持公平正义和谦抑适用的司法原则,按照法律关系层级展开具体适用,并以国际礼让原则作为反思和制约性条件。为平衡程序正义和效率价值,标准必要专利禁诉令应坚持准诉讼程序的基本模式,并注重与国际条约的程序衔接。  相似文献   

14.
在当事人没有达成管辖合意的情况下,一国法院裁判标准必要专利全球许可费率是否会造成司法管辖权冲突,如何理解专利权地域性、专属管辖与裁判全球许可费率的关系,如何确定一国法院裁判全球许可费率的管辖根据,上述问题迫切需要厘清和解决。纵观域外司法实践,主要司法辖区依据不同管辖根据确立裁判全球许可费率的管辖权。在借鉴域外司法经验的基础上,建议我国统一各类标准必要专利纠纷的民事案由为“标准必要专利许可纠纷”,降低更密切联系的要求,修改不方便法院原则的审查标准和法律后果,以及完善管辖权异议规则,为实质性解决标准必要专利许可争议贡献中国司法的理性和智慧。  相似文献   

15.
到目前为止,广东法院认定驰名商标共18件。在认定驰名商标时,始终坚持被动认定、因需认定、个案认定、事实认定的原则,全面衡量稳妥掌握树立权威,坚持中院管辖实行备案制度,既不人为地抬高司法认定驰名商标的门槛,也不刻意降低认定的标准。由于法律规定过于原则,法院开展认定驰名商标的工作时间不长,经验不足,以致在认定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如个别裁判文书的表述不符合事实认定原则的要求、各地法院对认定驰名商标的标准把握上不统一、对驰名商标跨类保护的尺度把握不一、对未注册驰名商标认定的标准、保护的力度等难以把握等。针对存在的问题,调研报告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行政诉讼法》自1989年实施以来,法院在司法实践中所采用的程序违法审查标准可以归纳为设立该程序规则目的标准等五类。这些标准之下,法院在维护客观法律秩序与保护相对人权益之间充满了困惑与纠结。程序违法审查标准不一的根源在于行政诉讼宏观构造的缺陷。新《行政诉讼法》将“轻微+对原告权利不产生实际影响”作为撤销程序违法行政行为的标准。该标准的确立,在主观诉讼与客观诉讼之间找到了恰当的平衡点,具有进步意义。但该标准并未考虑到授益性行政行为的面相,疏忽了原告请求法院履行行政职责和请求确认行政机关授予行政许可超期违法的情形,为新《行政诉讼法》对程序违法审查标准的确立留下了遗憾。对行政程序违法的审查,除了“轻微+对原告权利不产生实际影响”标准之外,还应考虑“程序违法行为是否有利于相对人”标准。如果违反法定程序的授益性行政行为产生了有利于原告的后果,且该法律后果不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第三人合法权益,那么法院不应作出不利于原告的判决。  相似文献   

17.
何帆 《法律适用》2012,(8):15-19
职权配置是司法改革的核心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上下级法院的职权配置问题。从改革路径上看,只有明确职能定位,才能精确配置权力。目前,我国共有3115个基层法院、408个中级法院、32个高级法院和1个最高法院。上下级法院之间,除了审判业务上的监督指导关系、执行工作上的统一管理关系,尚存在司法政务、司法人事、司法保障、审判管理、教育培训、司法统计、司法警察、司法协助、档案  相似文献   

18.
建立健全执行机制是根本──对集中执行现象的思考本刊记者戴建志卸掉包袱才能使前进的步子迈得大一点。尚未执行的,甚至积压多年而未能执行的案件,就象包袱压在法院身上,阻碍着法院各项工作的进一步展开;更严重的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及时保护,损害了法院的...  相似文献   

19.
检验抗诉质量的标准是审判监督工作中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多年来对这个问题有些不同意见,有的认为应该以法院改判为标准,只有法院采纳了抗诉意见作出改判,才说明抗诉正确,否则就是抗诉不成功;有的认为不应以法院是否改判为标准,法院采纳抗诉意见改判说明抗诉是对的,但是对那些有争议的案件法院虽然未来纳抗诉意见,也并不说明我们的抗诉是不正确的,所以主张“以我为主”,即以检察机关整体意见为标准;有的虽然同意第二种意见,但是对“以我为主”有不同看法,认为“以我为主”就是以提出抗诉的单位的意见为主,所以主张既…  相似文献   

20.
高健 《法学论坛》2007,22(6):102-108
制约权力和规范行为是良法的标准,良法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制约权力立法指导思想的缺失和不注重在立法技术上规范行为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落后的重要原因.修订我国的《民事诉讼法》,把制约法院权力作为立法指导思想,把注重规范法院的行为作为立法技术上的重点,使其符合良法的标准,对于保障民事诉讼的正常进行、有效防止法院的怠法、枉法行为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