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是我国行政诉讼法所确定的一项基本原则。近年来,全国检察机关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着力构建多元化监督格局,注重抗诉与再审检察建议有机结合、纠正错误裁判与纠正违法行为相结合,取得明显效果。但是,在行政诉讼中实行法律监督仍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为此,本刊与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检察院遴选一起"被离婚"案件,共同邀请有关专家,对行政诉讼法律监督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一起具体的案例谈起,论述了行政诉讼的艰难和困境,并探讨了解决行政诉讼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纠纷解决目的"是行政诉讼法从民事诉讼领域引入的立法目的价值,旨在于扩张行政诉讼机制的纠纷解决功能,为行政诉讼的协调和解程序提供法理支持,但是,行政诉讼领域的纠纷解决具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而且与行政诉讼固有的"权力监督"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关系。通过调和"纠纷解决"和"权力监督"的这种紧张关系,可以反省行政诉讼制度在满足"纠纷解决目的"功能实现上的界限,设定行政诉讼协调和解制度的合法性边界,从而更好地确保公民权利保护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正裕 《检察风云》2013,(15):50-51
"如果公公和媳妇结婚后就能多分钱,那我也跟我老婆离!"最近,宁波高新区上王村出了件怪事,公公和媳妇为了拆迁而结婚,想以夫妻投靠名义把媳妇、孙女的户籍迁移到村里,以此来得到更多的拆迁款。这事在宁波一带传得沸沸扬扬,可是在户口申请材料被退回来后,公公和媳妇转而联手将宁波市公安局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局告上了法  相似文献   

5.
行政诉讼标的作为行政诉讼的客体,是判断当事人是否重复起诉、解决客观诉的合并、诉的变更以及确定既判力客观范围的依据。行政诉讼标的范畴的界定,应取向于其诉讼功能,立足于行政诉讼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以指导行政诉讼制度实践为目标,力求在"权利的有效救济"与"纠纷的一次性解决"之间达到平衡。行政诉讼标的作为诉讼法上的技术性概念,权利主张说较契合我国目前的行政诉讼制度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1999年 4月 20日上午 6时许, A市公安局甲分局 (以下简称甲分局 )接到一群众报案称:自家池塘所养珍珠蚌被盗,怀疑是同村村民乙所为。甲分局经过初步调查,决定立案侦查并办理了搜查手续。当日上午,甲分局侦查员赶至案发地对乙进行当场盘问,确认其身份后,于 8时 30分将乙带回甲分局继续盘问,并制作了盘问笔录,同时对乙家池塘进行了搜查,扣押可疑珍珠蚌 683个,并出具了扣押清单。 21日下午 3时 30分,乙被刑事拘留, 5月 11日被取保候审。嗣后甲分局将扣押的珍珠蚌全部刀杀取出珍珠。乙随后向甲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认为甲分局…  相似文献   

7.
近日,日本知名汽车企业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两度将我国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诉至法院,这两起行政诉讼皆因为该公司拥有的汽车品牌"马自达MAZDA"在华遭遇了商标抢注:一起案件起因是宁波某电器公司将"MAZDA"商标注册在了霓虹灯等商品上,另一起案件则缘于浙江某自然人将"马自达MAZDA"注册在了眼镜等商品上。然而,被告商标评审委员会却皆以这两类商品和汽车商品差距较大为由,  相似文献   

8.
韦娌 《行政与法》2012,(10):81-86
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是一个涉及行政诉讼制度改革的课题,也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活动。构建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应持有谨慎、客观、辨证、科学的态度,体现和谐司法的理念。在研究的方法论上应特别注意四个方面:一是在对待行政诉讼传统理论上,应辨证看待"公权力不可处分"、"利益损害"理论的局限性及合理性;二是充分估计现实社会环境和法制环境对行政诉讼调解制度运行的影响;三是应审慎对待和正确评估行政诉讼调解实现公正与效率平衡的作用,;四是应正确看待调解与诉讼的关系,建立符合我国法律体系的行政诉讼调解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9.
考量行政诉讼级别管辖法律制度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准是该制度是否有助于、至少是无损于与行政诉讼目的的实现;我国"行政审判公正"之行政诉讼目的是具有正当性的;我国<行政诉讼法>对行政诉讼级别管辖制度的设置有碍于行政审判实体公正、有损于行政审判程序公正、无助于行政裁判的有效率性,无法达致正当性之行政诉讼目的;设计了利于正当性行政诉讼目的实现的行政诉讼级别管辖制度.  相似文献   

10.
田凯 《中国检察官》2012,(19):74-75
行政检察,是指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行为以及和行政诉讼相关联行政行为开展的专门监督活动。和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民事诉讼监督一样,检察机关作为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机关,也有权对行政诉讼进行监督。过去,我们简单将行政检察和民事检察归并在一起,称之为民事行政检察,事实上,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二者合并一起开展工作既不利于民事检察的发展.更不利于行政检察的发展。为有利于开展行政检察工作.我们有必要对行政检察的相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1.
行政诉讼的第三人是指同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参与行政诉讼活动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问题,法学理论界争论十分激烈,行政审判实践中如何去确立第三人也是一个难点。 最近,我们审理了一起土地行政案件,遇到了关于第三人问题。江苏省南通市土地管理局对在国有土  相似文献   

12.
行政诉讼证据制度是行政诉讼制度的重要制度,但对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理论研究,与民事、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理论研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其中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制度尤其缺乏深层次探讨。因篇幅所限,本文将主要对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含义进行讨论。本文以举证责任的概念为基础,对行政诉讼举证责任进行了诠释,同时采用了举证责任的"双重含义论"。最后,在对立法实践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的行政诉讼立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行政诉讼变更判决是适应司法实践发展和实质解决行政争议的产物。行政诉讼变更判决的适用范围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主要是针对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行为作出时间的变更。在区分"损益型款额"和"受益型款额"的基础上,"行政处罚"的款额和"其他行政行为"的款额确定应适用不同的审查和变更标准。"行政诉讼撤销判决"与"行政诉讼变更判决"存在竞合,法官在衡量诉讼效益、减少诉累、举证责任、行政便宜等价值和目的后选择是否适用变更判决。基于"原告型第三人"的考虑,行政诉讼变更判决规范对"禁止不利变更原则"例外条件的规定是不够完善的,"禁止不利变更原则"的例外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一、行政诉讼结构的概念与价值行政诉讼结构是"指由解决行政纠纷这一诉讼目的所决定的并由主要诉讼程序所体现的原告、被告、裁判者三方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①它是行政诉讼活动的基本框架,反映了"在诉讼进程中的每一个步骤或环节中控方、辩方和裁判方依据诉讼法则所呈现的权利义务配置关系",②决定了行政诉讼制度的基本构架和整个行政诉讼程序的基本运行样态。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行政诉讼案件呈逐年增多趋势,数年累诉未果不乏其例。据相关部门统计,行政诉讼案件原告胜诉率不足30%。可见受多方面影响,"民告官"代价仍然很大,告赢的结果既少又难。2012年12月,笔者代理了一起由政府机关强拆行为所导致的行政纠纷案件,作为原告代理律师,经过不懈努力,运用证据理论最终取得了胜诉。2012年5月,被拆迁户兄弟二人(案件原告)位于某  相似文献   

16.
论行政机关是否具备行政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高鸿基于行政诉讼的法律特征,人们一提起行政机关,往往就把其与行政诉讼的被告身份联系在一起。对行政机关是否具备行政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理论界有争议,审判实践中做法也不一,有的立案受理、有的进行协调、有的拒之门外。...  相似文献   

17.
预防性行政诉讼容许性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防性行政诉讼是包括预防性停止作为之诉、预防性确认之诉在内的一种事前的权利保护机制,它对传统的行政诉讼是事后权利救济机制的观念构成挑战。尽管,以"行政行为——事后审查"来理解行政诉讼的观念仍极具影响力,但不管在学说上还是实务中其都已不再是没有例外的原则。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一条"解决行政争议"的规定较之于审查行政行为合法性更为开放,为预防性行政诉讼提供了规范基础。但即使预防性行政诉讼在现行《行政诉讼法》下存在可能性,其在实践中的展开还有赖于实体行政法律的发展和相对人权利的充实。  相似文献   

18.
在合作行政时代,行政合同等新型行政行为在公共领域运用得越来越普遍,其特点是"合作化",即在"双方"、"平等"、"协商"的合作治理中采取更加契约化的方式,进而导致行政诉讼类型的"多元化",房屋征收补偿协议及其诉讼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问题。这些问题对现行的行政诉讼制度提出了深刻的挑战。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也未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需重新界定行政诉讼的独特本质和类型适应性,以便完成行政诉讼新类型的调整与拓展。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是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之一。然而,能否在行政诉讼中引入有限调解制度却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将对行政诉讼中引入调解制度进行可行性分析,探讨行政调解制度的必要性,提出在现行制度下构建一套适用于行政诉讼的调解制度的设想,从而节约诉讼资源、提高司法效率,实现行政诉讼的立法目的。  相似文献   

20.
整整30年过去了,有些案件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记忆中渐渐淡忘,可是这起案件却令人刻骨铭心,这就是1982年8月28日,代号为"8·28"的绑架案。这是新上海发生的第一起绑架案。那时,我是上海市公安局虹口分局刑侦队一名年轻的刑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