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diffuse brain injury,DBI)后脑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方法采用Marmarou方法制作大鼠DBI模型,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10个DBI组、1个对照组和1个假手术组。用免疫组化技术及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大鼠DBI后0.5、1、3、6、12、24、48、72、96、168 h和对照组、假手术组脑组织内α-syn表达规律,所得数据经SPSS统计软件分析处理。结果 DBI大鼠大脑皮质、海马、脑干内α-syn阳性细胞个数及平均光密度变化形成先升后降再升的曲线。大脑皮质α-syn阳性细胞个数和平均光密度在损伤后1h少量增加,3 h明显增多,6 h达到高峰。而后逐渐减少,大脑皮质α-syn第2次表达高峰在损伤后96 h出现。海马、脑干部位α-syn阳性细胞个数及平均光密度第1次表达高峰出现于损伤后6 h,第2次表达高峰约在损伤后72 h出现。结论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内α-syn可作为DBI诊断的参考指标,同时对推断弥漫性脑损伤时间也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实验性脑挫伤后caspase-3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观察大鼠在不同程度及不同时间脑挫伤后caspase-3表达的变化。方法 对48例实验性脑挫伤大鼠的脑组织进行检验,同时以10例非脑挫伤的脑组织做对照。结果 伤后1h,caspase-3即有表达;24~48h达高峰,2周时仍有阳性细胞存在。阳性细胞多集中于挫伤区及周围带皮质和脑实质内海马区;不同程度脑挫伤组之间于伤后1h,12h,24h,72h,1周和2周caspase-3表达有差异。结论 不同程度脑损伤后caspase-3表达量不同;在脑损伤后caspase-3的表达有时间变化规律,对探讨脑挫伤后二次损害原因和研究脑挫伤程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鼠脑挫伤后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造血干细胞特异性相关结合蛋白-1(HCLS1-associated protein X-1,HAX-1)在损伤后不同时段的表达规律,探索损伤时间推断的新方法。方法建立成年SD雄性大鼠脑挫伤模型,随机分为脑挫伤后2 h、6 h、12 h、1 d、3 d、7 d组,假手术组和正常组。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大鼠脑挫伤后caspase-3和HAX-1的蛋白表达。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技术对脑挫伤后HAX-1阳性细胞数和TUNEL染色细胞数进行观察。结果脑挫伤后,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caspase-3表达逐渐增强,3 d达到峰值,以后逐渐下降,7 d仍高水平表达(P<0.05)。HAX-1阳性细胞表达在伤后开始升高,6 h表达强度最高(P<0.05),12 h后逐渐下降,伤后3 d几乎测不到。TUNEL染色细胞数在伤后2 h明显增加,伤后3 d数量最多,此后逐渐减少,7 d仍维持较高水平(P<0.05)。结论大鼠脑挫伤后caspase-3、HAX-1的表达有时序性变化,可能成为脑损伤时间推断的新依据。  相似文献   

4.
实验性脑挫伤后caspase—1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Tao LY  Chen XP  Ding M 《法医学杂志》2003,19(1):4-7,F003
目的阐明不同程度及不同时间脑挫伤后caspase-1表达的变化。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blotting和RT-PCR方法对48例实验性脑挫伤大鼠的脑组织进行了检验,同时以3例非脑挫伤和3例假手术的脑组织做对照。结果脑挫伤后1h caspase-1即有表达,24-48h达高峰,挫伤后两周caspase-1阳性细胞仍维持较高水平。阳性细胞多集中于挫伤区及周围带皮质和脑实质内海马区,不同程度脑挫伤各组之间阳性细胞面积存在差异;损伤组caspase-1酶原裂解增加;损伤组caspase-1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同程度脑挫伤组之间于各个时间段caspase-1mRNA表达未见差异。 结论 Caspase-1表达增加,可辅助诊断1h-14d的脑挫伤,并可根据caspase-1阳性细胞面积的变化来确定脑挫伤程度,同时对判断挫伤时间方面也有一定的价值。caspase-1参与脑挫伤后的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慢性乙醇中毒引起小鼠脑神经细胞Ⅰ型1,4,5-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1)表达的变化。方法 40只小鼠随机分为90d、180d组,各组再分为正常对照组、10%、20%、30%乙醇组,每组5只,乙醇组给予相应浓度乙醇饮用至相应时间;取各组小鼠脑组织,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脑皮质神经细胞IP3R1表达的变化;SPSS 13.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正常IP3R1免疫组化染色物分布于神经细胞胞浆内。90d组随乙醇浓度的增加,IP3R1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和阳性细胞率逐步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180d组中10%、20%乙醇组阳性细胞数和阳性细胞率逐步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30%乙醇组阳性细胞数和阳性细胞率反而减少,且低于90d组的相同浓度组(P〈0.05)。Western blot与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结论慢性乙醇中毒可引起小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IP3R1表达增加,而高浓度(30%)、长时间(180d)乙醇使IP3R1表达降低,可能与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数目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6.
大鼠不同程度脑挫伤后caspase-3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阐明不同程度及不同时间脑挫伤后caspase-3表达的变化。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blot和RT-PCR方法对48例实验性脑挫伤大鼠的脑组织进行了检验,同时以3例非脑挫伤和3例假手术的脑组织做对照。结果伤后1hcaspase-3即有表达,24~48h达高峰,挫伤后14dcaspase-3仍维持较高水平。阳性细胞多集中于挫伤区及周围带皮质和脑实质内海马区,不同程度脑挫伤各组之间阳性细胞面积和灰度存在差异;损伤组caspase-3酶原裂解增加,不同程度脑挫伤各组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损伤组cas鄄pase-3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同程度脑挫伤组之间于各个时间段caspase-3mRNA表达未见差异。结论Caspase-3表达增加,可辅助诊断1h~14d的脑挫伤,caspase-3阳性细胞面积和灰度的变化及酶原裂解程度与脑挫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脑挫伤后不同时间内HSP70蛋白表达的变化关系,探讨其与脑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自由落体撞击大鼠脑挫伤后HSP70蛋白在伤后不同时间(0.5h、6h、12h、24h、3d、7d、14d、28d)表达情况。结果0.5h伤侧皮质挫伤灶周围HSP70阳性细胞表达开始增强,12h达高峰,24h降至较低,3d又再次升高,以后逐渐下降,28d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HSP70免疫组化染色可以作为法医学推断早期脑损伤时间的敏感性指标之一;HSP70可作为判断脑损伤是否存在及区分生前和死后脑损伤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鼠脑挫伤后不同时间内HSP70蛋白表达的变化关系,探讨其与脑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自由落体撞击大鼠脑挫伤后HSP70蛋白在伤后不同时间(0.5 h、6 h、12 h、24 h、3 d、7 d、14 d、28 d)表达情况.结果0.5 h伤侧皮质挫伤灶周围HSP70阳性细胞表达开始增强,12 h达高峰,24 h降至较低,3 d又再次升高,以后逐渐下降,28 d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HSP70免疫组化染色可以作为法医学推断早期脑损伤时间的敏感性指标之一;HSP70可作为判断脑损伤是否存在及区分生前和死后脑损伤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鼠脑挫伤后脑及重要器官组织HSP70的表达变化。方法健康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假手术组(5只)、损伤组(35只),损伤组按照伤后处死时间不同再分为1h、3h、6h、12h、1d、3d、7d等7个组,每组5只。采用自由落体法制作脑挫裂伤模型,对脑及重要器官组织取材进行HSP7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大鼠脑挫伤后1h,脑及心、肝、肺、肾、脾组织即可见HSP70免疫组化阳性细胞,且随伤后时间的延长,阳性染色细胞逐渐增多,于12h达高峰,然后开始下降,7d接近正常;图像分析结果显示脑及心、肝、肺、肾、脾组织阳性信号积分光密度(IOD)值的变化与前述变化规律相似,经统计学处理损伤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鼠脑挫伤后,脑及重要器官组织HSP70的表达及其随时间变化趋势相同。  相似文献   

10.
大鼠脊髓挫伤后BDNF表达的实验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挫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脊髓内的表达变化规律。方法建立大鼠脊髓挫伤模型,以正常脊髓组织为对照,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SABC法对伤后即刻、1h、3h、6h、12h、1d、3d、5d、7d大鼠脊髓组织中的BDNF和BDNF mRNA进行检测,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大鼠脊髓组织细胞内有低水平的BDNF mRNA表达和少量BDNF阳性染色细胞,BDNF mRNA和BDNF的积分光密度(IOD)值分别为45.83±3.545、20286.225±2094.955,BDNF阳性细胞数为16.50±3.391;伤后6~12h,BDNF mRNA和BDNF呈升高趋势,5d达高峰,二者的IOD值及阳性细胞数分别为795.83±112.55、54272.143±2704.239和158.17±12.287。伤后7d,BDNF mRNA和BDNF的IOD值及阳性细胞数分别为655.17±80.871、42249.928±809.391和100.17±5.529。各组之间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DNF免疫阳性细胞在损伤早期主要是脊髓神经元和少量星形胶质细胞,后期则以小胶质细胞为主。结论大鼠脊髓挫伤后,脊髓组织细胞中的BDNF及其mRNA增多,并随伤后时间呈现一定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大鼠脑外伤后大脑皮质脑红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大脑脑红蛋白(Ngb)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法医学意义。方法实验大鼠分为打击后15min、30min、1h、3h、6h、12h、1d、2d 8组,并设正常对照组。采用硬膜外局部打击方法复制SD大鼠外伤性局灶性脑挫伤模型,在各组预设时间点断颈处死,并按损伤区、打击周边缘区和非损伤区皮质分别取材,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半定量RT-PCR)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观测脑外伤后Ngb 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并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鼠脑外伤后脑损伤区Ngb mRNA表达在伤后15min开始下降,24h降至最低水平;打击周边损伤区NgbmRNA表达于伤后15min即可见表达增高,12h增高达峰值;非损伤区皮质Ngb mRNA表达强于正常皮质。结论 Ngb在脑损伤的急性阶段对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病毒性心肌炎致死者心肌组织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及分布特点,探讨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致死机制。方法收集病毒性心肌炎致死案例20例作为实验组,交通事故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死亡案例10例作为对照组,取心肌组织切片进行VCAM-1及caspase-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经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比较两组染色后VCAM-1及caspase-3阳性表达的差异。结果 (1)实验组VCAM-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表达呈深棕黄色,染色部位主要位于血管内皮细胞内,对照组呈微弱阳性表达。实验组平均光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2)实验组caspase-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表达为棕红色颗粒,主要位于心肌血管周围炎症细胞中,实验组阳性细胞数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 VCAM-1可能在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炎症细胞渗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为病毒性心肌炎致死案例中的法医病理学诊断提供参考,而caspase-3介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参与病毒性心肌炎晚期致死机制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大鼠钝力性脑挫伤后PSD-95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脑挫伤修复过程中突触后致密蛋白(postsynaptic density protein 95,PSD-95)的表达,探讨其变化规律与损伤时间的相关性。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8个实验组,1个对照组,每组5只。制作大鼠脑挫伤模型,于伤后3、6、12h和3、5、7、10d取脑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脑挫伤后不同时间脑组织中PSD-95的表达变化。结果对照组脑组织仅有少量PSD-95阳性细胞;实验组中,伤后3h、6h组脑组织出现较多PSD-95阳性细胞,12h组阳性细胞数量持续升高,伤后1d阳性细胞数下降,5d后又升高并达到高峰,7d、10d恢复;计算阳性率,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阳性细胞数与相邻上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Western blot结果:挫伤后,3~12h表达量上升,1d下降,随后又逐步上升,5d达到高峰,7d、10d下降;应用Fluorchem V2.0 Stand Alone软件获取感光条带的平均灰度值,经统计分析,各组与相邻上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大鼠脑损伤后损伤周边区PSD-95呈现升高→下降→再升高→再下降的表达规律,对损伤时间推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凋亡相关基因表达与早期脑损伤时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ong XD  Shi WD  Qin QS 《法医学杂志》2003,19(2):78-80
目的 探讨脑挫伤早期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Fas表达的变化规律与损伤时间关系。方法 运用光镜观察脑挫伤后脑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同时应用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脑挫伤早期不同时程Bcl-2、Fas免疫组化染色平均光度值的变化规律。结果 伤后8h在脑挫伤周围可见典型的凋亡神经细胞;伤后30min损伤灶周围神经细胞出现Bcl-2、Fas阳性表达,以后呈逐渐上升趋势且表达范围亦逐渐扩大,其中Bcl-2蛋白表达在伤后4h达高峰,随后呈下降的趋势,至伤后10~12h其表达程度与伤后1h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可用于早期脑损伤时间的推断及生前与死后脑损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急慢性乙醇使用情况下颅脑损伤模型中,大鼠脑组织iba-1及S100β蛋白表达,探讨乙醇对于颅脑损伤过程中神经炎症影响及其法医学意义。方法建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分为损伤组、空白组、急性乙醇组、慢性乙醇组(每组包括12h、24h、48h三个时间段),采用ELISA法对于大鼠挫伤脑皮质S100β、Iba-1水平进行检验。结果①损伤组、急性饮酒组Iba-1蛋白表达均在24h达到高峰,且急性乙醇组Iba-1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损伤组;慢性乙醇组损伤后各时间段未形成显著高峰,Iba-1蛋白表达逐步上升。②损伤组、急性乙醇组S100β蛋白表达均在12h达到高峰,且损伤组显著高于急性乙醇组;慢性乙醇组则在12h至48h时间段S100β蛋白表达逐步上升。③慢性乙醇组脑挫伤水肿组织AQP-4蛋白表达阳性细胞与其他组同时期相比减少。结论颅脑损伤模型中,急性乙醇使用通过降低S100β、Iba-1蛋白表达而抑制颅脑损伤后期的胶质细胞增生及神经炎症。慢性乙醇使用则过度削弱了这两种蛋白表达,使大鼠免疫力、损伤后应激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被破坏。  相似文献   

16.
大鼠脑挫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脑挫伤修复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的表达,探讨其表达规律与损伤时间的相关性.方法 将大鼠分成对照组、假手术组和脑挫伤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脑挫伤后不同时间脑组织中MMP-3的表达变化. 结果免疫组化结果:对照组及假手术组脑组织未见MMP-3阳性染色;伤后6h组脑组织出现MMP-3阳性染色,此后24h内染色逐渐增强,伤后5 d阳性细胞数及染色强度均达高峰,随之下降,伤后14d仍有少量MMP-3表达.Western blot结果:对照组及假手术组脑组织未见MMP-3阳性染色;挫伤后6h组出现MMP-3表达,随后表达量逐渐上升,5d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14d仍有表达.结论 大鼠脑挫伤修复过程中MMP-3的表达呈时序性变化规律,可望用于脑挫伤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鼠脑挫伤组织周围C-FOS、AQP-4表达的时序性变化规律,分析评价其在脑挫伤时间推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SD大鼠开放性脑挫伤模型,于伤后0~168h不同时间点取挫伤区脑组织,应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合图像分析及统计学技术进行分析,并与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大鼠脑挫伤后0~168h时间内脑皮质挫伤区内C-FOS、AQP-4的表达随损伤时间的变化呈明显的时序性变化,C-FOS阳性表达于伤后12h、AQP-4阳性表达于伤后72h分别达高峰。根据实验组各时间点IOD值,分别建立根据C-FOS、AQP-4表达推断损伤时间的回归方程。结论脑挫伤部位C-FOS和AQP-4的表达规律在脑挫伤时间推断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tat1是否参与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后神经细胞凋亡的病理生理过程。方法应用自由落体撞击模型复制大鼠DAI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打击后不同时间组(6、12、24、48、72h,5d和10d)。采用HE染色和镀银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的病理改变,用流式细胞检测脑组织中脑细胞的凋亡率,RT-PCR法测定脑组织中bax和bcl-2的表达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脑组织中不同脑区727位丝氨酸磷酸化的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1(Phospho-Ser727 Stat1)的表达情况。结果DAI后HE染色未见脑挫裂伤,镀银染色可见神经轴索扭曲肿胀,个别断端膨大形成轴缩球;损伤组脑细胞的凋亡率和脑组织中bax和bcl-2 cDNA扩增产物的比值24h达到最大值,随后下降;不同脑区Phospho-Ser727 Stat1表达升高,24h达峰后下降,至10d较对照组仍有显著差异;阳性细胞主要是神经元,在不同脑区也有一定量的神经胶质细胞阳性表达。脑组织中Phospho-Ser727 Stat1表达变化与bax和bcl-2的cDNA扩增产物比值的变化具有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921。结论大鼠DAI后Stat1的激活和损伤后脑细胞的凋亡有关,应与损伤后二次打击有关。  相似文献   

19.
大鼠脑外伤后溶酶体酶Cathepsin—B和D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YB  Chen XP  Tao LY  Qin ZH  Li SX  Yang L  Yang J  Zhang YG  Liu R 《法医学杂志》2006,22(6):404-406,410,F0002
目的研究大鼠脑外伤后溶酶体酶cathepsin-B和-D是否被激活及其不同时段表达变化,阐述其与凋亡执行因子caspase-3表达的关系,并探讨对脑外伤诊断及形成时间的意义。方法采用自由落体打击法建立脑外伤动物模型,并对模型及对照样本进行免疫荧光、双标和激光共聚焦检测,结果用SPSS10.0软件处理。结果脑外伤后1hcathepsin-B表达即增加,4~8d达高峰,脑外伤后32d仍处于高表达水平;cathepsin-D的表达于脑外伤后12h增加,4~8d达高峰,32d的表达仍然高于12h的表达水平。脑外伤初期,cathepsin-B和-D阳性细胞与caspase-3阳性细胞重叠较少,脑外伤后6h开始增加,32d仍然有很多阳性细胞重叠。结论脑外伤后cathepsin-B和-D被激活,其激活在脑外伤早期可能抑制细胞凋亡执行因子caspase-3的激活,之后(6h后)则与caspase-3起协同作用,共同促进细胞死亡;cathepsin-B和-D表达的时程变化对于脑外伤的法医学诊断和中晚期的时间推断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Bcl-2及Fas-L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组织中Bcl-2及Fas-L不同时间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脑损伤经过时间的关系。方法 自由落体法制作大鼠脑创伤模型,在伤后不同时间处死动物并取材后,进行Bcl-2、Fas-L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HE染色观察;图像处理大鼠脑挫伤后不同时间Bcl-2及Fas-L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染色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挫伤灶的周围。Bcl-2在伤后30min即有阳性表达,后逐渐加深;至伤后4h达高峰,然后随时间延长,阳性细胞染色强度逐渐减弱。脑挫伤后30min,损伤灶的周围即出现Fas-L阳性表达,随后呈缓慢增长;从伤后4h,Fas-L阳性反应的程度及数量逐渐显著增加。结论 脑挫伤后Bcl-2和Fas-L的表达在伤后不同时间,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