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碧 《检察风云》2012,(22):46-48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上执法力量在保卫国家安全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国家利益尤其是海洋权益的不断拓展,各国海上执法部门的任务从早期的以"海上缉私"为主向着海上"维权、执法、服务"等多方位扩展,海警的执勤范围也由领海、毗连区以内水域向外延伸,覆盖了包括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在内的整个国家管辖海域。近年来,国际海域划界、岛屿主权、资源开采等争夺日趋激烈。各国海上执法部门不断装备高科技设备,对各自的海域实行全方位、立体式监控。这些设备逐渐成为海上执法利器,可有效地打击违法犯罪和维护海洋权益,并在反恐、指挥海上交通、救援、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天气预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海商法》第十四章"涉外关系的法律适用"第273条就涉外民事关系中的船舶碰撞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专门规定了以侵权行为地法为主、辅以法院地法和船旗国法的"阶梯式"的法律适用规则,展现了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但是,该条部分具体规定在法理上和实践中仍然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值得反思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虽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冲突规范与法律选择方法,但涉外审判实践中最终适用法院地实体法的现象却可能居多数。这种客观现象是由多种客观因素所引起的,并非不正常或不合理,不能一味地从所谓"国际视野"出发,超越法官的具体使命和任务要求尽可能多地适用外国实体法;更不能主观地对这种现象厌恶和指责。平等对待内外国法律并不必然导致适用外国实体法多于适用法院地自己的实体法。应客观看待晚近国际私法实践中法律适用的"回家去趋势",认清涉外法律适用目的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实施至今,中国海上交通管理体制和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和海上交通安全管理理念的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面临着修改的迫切需要。面对中国与周边国家海上权益及争端日趋激烈的形势,在探讨海洋强国战略下海上交通安全新内涵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基础后,分析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在维护海洋权益上存在的问题,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在制度上设置方面,建立管辖海域巡航制度、完善港口国监督制度、明晰无害通过和紧追制度、确立中国籍船舶的域外管辖制度、明确部门协作制度,以期更有力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大陆《关于审理涉台民商事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的规定》于2011年1月正式实施,四地间法律效力的相互承认问题获得基本解决。至此,需要面对的便不仅仅是四地间法律规定的表面歧异问题,更应关注为具体案件确定准据法时所要面对的现实法律冲突问题。试就"两岸四地"海上货物运输留置权法律冲突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海上共同开发问题是未来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海上共同开发主要有四大发展趋势:海上共同开发的领域由以油气资源开发为主趋向海上观光旅游等多领域延伸,海上共同开发的理论基础由以国际合作原则为核心趋向多项国际法原则汇聚,海上共同开发的法律依据由以条约为主趋向多种国际法渊源并存,海上共同开发呈趋向习惯国际法规则方向发展之势。通过考察分析,得出几点规律性认识:中国在推动与周边国家进行海上油气资源共同开发的同时,应积极倡导在海上生物资源、观光旅游等领域的共同开发。适度的妥协、让步与坚持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并不矛盾。已有的共同开发案例,对中国与周边国家进行海上共同开发活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重叠海区单方开发于法无据,中国应予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7.
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全球化形势下,中国连接世界的新型贸易之路,其核心价值是通道价值和战略安全。但是目前来自传统安全问题如军事威胁、非传统安全问题如海盗问题、恐怖主义、海洋环境破坏等都在威胁着海上安全。为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有必要在遵守国际法的前提下,寻求深度的海上安全合作。  相似文献   

8.
论海上共同开发“区块”的选择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目前海上共同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来看,海上共同开发"区块"的选择主要涉及"区块"的地理范围、具体面积以及与领海的关系等。影响海上共同开发"区块"选择的因素主要有:政治意愿、经济考量、所涉国家的多寡、主张的合法性以及文化因素等。为了推进中国与有关国家在南海共同开发"区块"的选择工作,有必要进一步拓展在南海的地理和资源的调查活动,选择的潜在共同开发"区块"宜小,要鼓励石油公司积极参与南海的共同开发活动。  相似文献   

9.
论地域管辖中“犯罪地”的解释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诉讼法的规范依赖干法解释技术而生效,因此对刑事诉讼法之中的诸多概念、术语作出合理的解释和阐释,方能构建刑事程序法治化的微观基础。站在刑事诉讼法解释学的立场上,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4条规定的"犯罪地"管辖原则,其中所谓"犯罪地"一词,应当解释为包括"犯罪结果地"、"犯罪预备地",而不应包括"被害人所在地"、"销赃地"以及"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地"。在毒品犯罪、网络犯罪、手机短信诈骗犯罪等特殊类型案件的中,对"犯罪地"一词,可允许作适当的扩张解释。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我国探索实现新时期的"海洋梦"规划了美好蓝图。凭借其具有的天然优势,航运是海上丝绸之路参与者开展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交流的重要途径及海上丝绸之路构建法治化的引擎,在构建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发挥着先导作用。海上丝绸之路参与者可采取政策上倾斜、经济上支持、法律上保障的措施,使航运的先导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除此之外,我国还应处理好三条海上丝绸之路构建,协调好国内不同地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海上钻井平台成为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主要工具,其产生的商业和法律问题也越发突出。本文在考虑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并借鉴国际社会对海上钻井平台污染损害赔偿问题的处理经验的基础上,选择规范海上钻井平台污染专门问题的立法体制。其次建议应当建立以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和损害赔偿基金为主体的双重保障机制,旨在使海上钻井平台造成的污染损害赔偿起到很好的缓解和分散作用。  相似文献   

12.
潘军 《行政与法》2009,(2):82-85
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的强制性体制是伴随着海运承运人归责原则的更选,及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的统一与分化不断演进的."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的强制性"与"航海过失免责" 两者之间应是动态的"从属"关系.国际海运界在"海上货物运输法强制性"的价值上不断地进行法经济学价值博彝."海运方式"决定了承托双方在海运贸易方式下的力量均衡在目前科技水平下将长期不能实现.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的强制性体制在整体上将会存续相当的时间,其中的某些强制性规范如"航海过失免责"会因失去存续的基础而被废黜.  相似文献   

13.
海上反恐与国际海运安全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娜 《河北法学》2008,26(2):148-152
海上恐怖主义是具有政治目的的海上恐怖组织或海上恐怖分子以暴力手段,从事危害海洋安全,危害船舶以及船上财产和人命安全,危害港口设施安全的恐怖活动。海上恐怖主义和海盗行为之间存在很大区别,同时又有着密切联系。美国"9.11事件"后,国际社会尤其是国际组织对恐怖主义活动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纷纷制定国际条约和国际协定以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在海运反恐立法方面,国际海事组织、世界海关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的反恐国际安排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构成了国际海运安全制度的主要内容。我国作为海运大国,同样面临海上恐怖主义威胁,因此我国亦有必要加强国际合作,重构海运反恐立法格局。  相似文献   

14.
海南回族,是全国目前唯一的不以汉语作母语而拥有自己语言回辉话的回族,具有很珍贵的研究价值。据史料记载,岛上的回族有海南回族由三部分群体组成:波斯、阿拉伯人为主体的从海上迁入的外籍穆斯林(俗称"蕃人"、"蕃客"、"番人");信奉伊斯兰教的越南占城地区的土著居民(同样也属于从海上迁入的外籍穆斯林);从大陆迁过来的回族。由此可见,波斯、阿拉伯人为主体的海上迁入的穆斯林和越南占城地区的穆斯林构成了海南外籍穆斯林,同时这一部分外籍穆斯林也成为中国最早的穆斯林。  相似文献   

15.
强制保险具有强制性、法定性和公共利益性的特征。近年来,由于南海石油开发的不断发展,开发中的污染责任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虽然我国有关立法规定了海上石油开发中强制保险问题,但该规定过于笼统,缺乏操作性,所以在南海石油开发中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强制保险机制。  相似文献   

16.
海上交通事故的调查处理是航政管理的主要工作之一,是维护海上良好的交通秩序、保障船舶、设施和人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航政管理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下称《安全法》)是海上交通安全管理的根本大法,自从1984年1月1日《安全法》实施以来,海事调查处理工作发生了重大变革,彻底改变了原来由行政管理代替法制管理的局面。《安全法》赋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港  相似文献   

17.
按照传统国际商事仲裁观点,国际商事仲裁程序应当也必须受某一特定国家法律的支配,而仲裁地法支配仲裁程序一直是一项被普遍接受的原则。但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在国际商事仲裁的理论和实践中出现了一种试图使国际商事仲裁摆脱任何特定国家法律控制和支配的趋势,主要是在欧洲大陆提出并加以发展的被称为"非内国化"(de。nationalization)或"非地方化"(de。localization)的国际商事仲裁理论。该理论冲破了传统仲裁观念和制度的藩篱,其中的合理成分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仲裁立法和实践所接受。本文旨在对国际商事"非地方化"仲裁的理论和实践分别作出剖析,希望对我国的国际商事仲裁立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的百年中,曾产生过若干个重要的海上货物运输立法,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深思.文章从海上货物运输法的历史沿革出发,对制约海运公约效力的因素加以详细剖析,总结海上货物运输法的基本特征,对《鹿特丹规则》的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并提出中国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William Tetley教授是国际知名的海商法专家,2008年,其封山之作《海上货物索赔》第四版发行。该书结构更加完整,内容浩瀚翔实,观点正确,言之有物,并就海上货物运输法相关的新生问题、热点问题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海上货物运输法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我国《海商法》实施十周年 ,值此机会 ,作者分析了海商法实施以来的具体情况并总结了国际和国外立法中的相关经验。在分析我国海事立法现状的基础上 ,从几个不同的侧面 ,论证了我国海上货物运输法律实行双轨制给海运司法实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并论述了统一我国海上货物运输法的重大意义以及解决海运立法双轨制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