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传统社会,养老责任主要由家庭承担。现代社会,家庭养老则正面临着巨大挑战,我们应该结合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为老人创造一个安度晚年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94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面临挑战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老龄化社会的形成让我们面对严峻的养老现状,"未富先老"加之人口众多、发展差异大的基本国情,使得我国养老问题更为复杂,解决困难也更大。传统观念主导下的居家养老模式已然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转变传统养老观念,创建并完善新型社会养老体系则是当下改善我国养老现状、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之策。  相似文献   

3.
职业类型对养老方式的影响在已有的居民养老方式偏好研究中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所以考察职业类型对养老方式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吉林省不同职业类型居民的养老预期和养老方式偏好实证调查的数据分析以及引入养老预期作为中间变量的定性研究,我们发现:职业的稳定性和声望地位均影响居民的养老预期和养老方式偏好:职业稳定性越高,社会声望地位越高,从业者应对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养老正预期也就越高,因而更倾向于通过自己和商业机构养老。相反,职业不稳定和声望地位较低的人,养老的负预期就越明显,从而对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公办养老机构的依赖程度就越大。  相似文献   

4.
养老问题的实质是养老资源的提供。养老模式可以分为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目前,在海南农村,家庭养老仍很普遍,社会养老虽已有所发展,但保障水平有限,自我养老的程度还很高。根据海南省的实际情况,应该继续巩固家庭养老,循序渐进过渡为社会养老,逐渐降低自我养老程度。  相似文献   

5.
自1935年美国政府颁布《社会保险法》以来,美国的老年人养老保障制度已经运行了近80年。美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经过长期发展和不断调整,已被公认为国际典范之一。我们将从优化人口年龄结构、社会养老法制化规范化以及加强公民社会建设三个方面,合理地借鉴美国养老保障制度的成功经验,为应对我国老龄化危机,完善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提高全民养老保障水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刘辉 《法制与社会》2015,(4):169-170
我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数量大,老龄化发展速度快,“未富先老”现象明显.我国当前最基本的养老模式大致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三种.应提供家庭养老保障,提供社会养老保障,加强老年人自我养老保障,促进我国养老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鹏 《行政与法》2013,(6):69-72
农村社区养老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我国农村社区养老的理论与实践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应该以转变农村养老观念和方式为前提,以政府财政投入和提高农民收入为支撑,以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区养老为重点,以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为保障,逐步解决农村社区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8.
广西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明显老龄化,并且6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农村,这些特征使得广西所面临的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比其他地区更为严峻。由于农村生产力落后,养老社会化覆盖率低,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在逐渐减弱,土地养老保障功能也逐渐衰退,针对这些问题,广西农村养老需要构建非缴费性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实行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模式并且要加强土地保障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老有所养"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社会养老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照顾是我国养老的三种形式.由于我国家庭规模日益缩小、老年人需求多样化等原因,使家庭养老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同时,经济状况、管理方式也制约着机构养老的发展.鉴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方式即社区照顾将成为城市养老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浅议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和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在城市,已经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和机构养老都存在各自的弊端,不能解决城市养老问题。因此,探索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方式就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就提出社区居家养老这一结合家庭养老与社会照顾的方式,并讨论其优势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近现代以来形成的现代性社会,本质上是排斥自然的以人类为中心的社会,是反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社会,是掠夺自然的奢侈性社会.这种社会必然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进而维护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改造与自然不协调的社会结构和反自然的社会本质,由人类社会走向生态社会,反自然的社会走向环境友好型社会,奢侈型社会走向资源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12.
公民权与公民社会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道晖 《法学研究》2006,28(1):79-88
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成员具有公民与私人的双重身份和公权利与私权利的双重权利的理论,可以将民间社会理解为具有私人社会与公民社会双重属性的存在。公民社会是同政治国家相对应的政治社会,是组织化的政治存在,区别于分散的自然人社会的经济存在或民事主体存在。非政府组织是公民社会的核心力量。公民社会的特性和作用是让各个社会阶层有其组织和表达民意的渠道来参与国家政治,影响国家的决策。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社会,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构筑相应地社会机制予以保障。需要构筑构筑党的执政能力的持续提高机制;需要构筑社会诚信保障机制,特别是政府诚信保障机制;需要构筑民主的决策机制;需要构筑建构和谐社会的动员和执行机制;需要构筑民众社会心理的调适机制;需要构筑个体利益诉求和平衡机制;需要构筑公共利益的稳定增长机制;需要构筑公平公正创业和社会保障机制;需要构筑并完善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机制;需要构筑多元化的有效舆论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4.
第三种力量:和谐社会的动力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一个动态的社会,是一个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建构需要持续不断的动力源。第三种力量在这种社会动力建构中,以弥补政府与市场的传统力量不足应运而生,促进社会利益的和谐,并最终产生社会和谐利益。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构建中国民法的社会基础不仅仅在于对政治国家权力的制约,在私域社会张扬权利更是不能忽视的课题。本文在阐明市民社会和民法的特性及二者间的关系,中国传统私域社会——乡土社会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中国私域社会之于市民社会的差距,进而得出本文的结论:实现从乡土社会到市民社会的彻底转变,是构建中国民法社会基础的重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6.
Legal order originated in a land-centered agricultural society, having now gone through a market-centered industrial society and a network-centered information society. With the rise of the intelligent society, it is transforming into an algorithmcentered legal order of an intelligent society. The “digital” “networking” “intelligent” revolution brought by the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including big data, cloud computing, the Internet, blockchai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has been causing critical challenges to the current legal order, and has generated powerful momentum for construction of fresh legal order featuring scientificness, people centeredness, justice, inclusiveness and co-governance. Construction of such a new jurisprudential legal order to solve this intelligent society’s “governance deficit” is an urgent task. There is a need to set up a new foundation on which an intelligent society can build steady and lasting progress.  相似文献   

17.
从宗法社会到公民社会——法治建设的逻辑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法社会是我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是人治的土壤。现代公民社会则是法治的必然结果。公民社会成熟的程度体现了法治实现的程度;反之,公民社会的成熟又有力地推动着社会法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市民社会及其理念——市民法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是个历时性的概念。它经历了等同于政治社会,与国家/政治社会相分野,区分于国家、经济的文化领域等几个时期。各时期有着不同的价值理念,即市民社会的理念。由市民社会—市民社会的理念—市民法的理念—市民法这一线索可看出,市民社会及其理念对市民法及理念起着基础作用。民法典的编纂过程中应吸纳西方市民法固有品格,进而推动市民法及其理念在中国的根植。  相似文献   

19.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逐渐成为国人的共识。但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们还存在不同的看法,其中不乏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误读。从宪政主义的基本理念来看,社会和谐观念包含了短期与长期相统一的持久和谐观念、对立与妥协相统一的对立和谐观念、稳定与发展相统一的动态和谐观念以及相对和谐与至上人权相统一的理性和谐观念。为了防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一种“乌托邦”,我们应该以理性、审慎的态度对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弃完美和谐的空想,树立宪政主义的社会和谐观念,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一种社会正义理念转化为现实而有效的制度安排,纳入到现代宪政与法治的构建之中。  相似文献   

20.
潘小军 《法学论坛》2005,20(3):134-140
市民社会是法治国家的基础已成为常识。尽管学界对市民社会理论展开过广泛的讨论和研究,但对市民社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一问题并没有作出很好的回答。本文试图通过对托克维尔和哈贝马斯两位经典作家的解读找出市民社会的基本特征,它们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市民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是一个具有强大“自治”的社会,是一种“商谈”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