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两高出台司法解释明确诈骗罪量刑标准4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开始施行。对电信诈骗行为查处难、取证难,诈骗数额往往难以查清的实际,根据刑法总则有关犯罪未遂的规定,专门明确:对电信诈骗数额难以查证,但发送诈骗信息5000条以上的,拨打诈骗电话500人次以上  相似文献   

2.
《法庭内外》2011,(6):F0002-F0002
两高:出台司法解释明确诈骗罪量刑标准 4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开始施行。针对电信诈骗行为查处难、取证难,诈骗数额往往难以查清的实际,根据刑法总则有关犯罪未遂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正>法发〔2021〕22号为进一步依法严厉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对其上下游关联犯罪实行全链条、全方位打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针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的突出问题,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意见。一、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地,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的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结果发生地外,还包括:(一)用于犯罪活动的手机卡、流量卡、  相似文献   

4.
2016年9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针对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出实招、用重拳.根据通告,自2016年12月1日起,ATM(个人通过银行自助柜员机)向非同名账户转账的,资金24小时后到账.  相似文献   

5.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自2011年4月8日起施行。《解释》在系统总结司法实践经验、充分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深入研究诈骗犯罪特点规律的基础上,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精神为指导,对诈骗罪定罪量刑的数额标准、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的认定标准,特别是对电信诈骗等新  相似文献   

6.
电信诈骗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是司法机关防范、整治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就电信诈骗的特点、司法实务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作了论述,并结合电信诈骗的作案手法提出相关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电信诈骗案件时有发生,随着犯罪智能化、集团化、跨域化的发展,电信诈骗案件严重危害了社会治安稳定和公众财产权益。如何防范好电信诈骗案件的发生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针对电信诈骗的特点,分析了电信诈骗发生的原因,并从立法防控、监督防控、人性防控等三方面出发,对电信诈骗的防控体系进行探讨,以其从根源上杜绝电信诈骗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钟达鑫 《法制与社会》2014,(6):115+130-115,130
当前电信诈骗犯罪日益猖獗,社会危害性越来越大,须严加整治。电信诈骗犯罪案件中,电子证据在案件的认定和处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电子证据保全问题,对预防和打击电信诈骗犯罪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罗瑞欣 《人民司法》2022,(7):98-101+106
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愈发深入,特别是数字金融的兴起,滋生出伪造电子凭证、电信诈骗等新型的违法犯罪问题。近年来由我国台湾地区、东南亚地区传入内地的电信诈骗案件频发,这不仅使执法机关及监管部门在履行职能时无法可依,同时也使得违法成本与非法收益之间出现倒挂,令更多不法分子铤而走险。笔者对跨境电信诈骗的作用机理、组织架构、实施特点等进行深入地思考探究,针对跨境电信诈骗难以有效打击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通过对近年来较为典型的跨境电信诈骗案例的深入分析,归纳总结出跨境电信诈骗的特点以及其对社会构成的危害,提升社会对此类犯罪的认知程度,从而对电信诈骗进行有效的抑制。  相似文献   

10.
尹巍 《中国检察官》2017,(14):30-33
2016年12月19日《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开始施行,为司法机关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提供了更为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本文结合该意见的相关规定,分析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法律特点及司法误区、犯罪数额及未遂的认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担当等三个实务问题,以期对司法机关办理相关案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互联网、通信业及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各种类型的电信诈骗犯罪案件日益高发,严重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由于电信诈骗多为异地犯罪,且手段隐蔽,技术性强,打击难度较大。鉴于电信诈骗犯罪始终不能离开银行卡,文章立足基层工作实际,以打击电信诈骗犯罪中收售银行卡环节为突破口,严打电信诈骗下游犯罪,为打击防范电信诈骗犯罪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以甘肃省B市检察机关办理的两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例为样本可以看出,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难点和重点问题是如何准确认定主从犯、正确界定电信网络诈骗和网络传销行为、有效区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和洗钱犯罪等。对此,应从嫌疑人所处地位、具体分工、实施行为、利益分配等案件细节着手予以判断认定,进而能够实现对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精准打击,最大限度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电信诈骗已然成为当下犯罪行为的重灾区,而且各种诈骗手段和方法层出不穷,其社会危害性之大已不言而喻。利用伪基站实施电信诈骗的犯罪方式是电信诈骗同高科技结合的犯罪新方式,也成为电信诈骗的主流方式之一。对该类电信诈骗的方式进行必要的研究分析,一方面能提高公民对该类电信诈骗的防范,另一方面能让侦查机关寻求有效方法,能够及时有效地打击该类案件。  相似文献   

14.
为回应打击中国-东盟跨境电信诈骗犯罪对理论研究的新要求,本文梳理了中国-东盟跨境电信诈骗犯罪研究文献,回顾了中国-东盟跨境电信诈骗犯罪的演变,认为电信犯罪组织结构网络化、跨地区化与犯罪行为专业化、高技术化、欺骗性与"非接触性"是这类犯罪突出特点.打击中国-东盟跨境电信诈骗犯罪的困难在于:司法体制障碍,法律适用问题,证据构建难度大,电信、银行部门缺乏同司法机关的深度配合.近期此类犯罪还将蔓延,受害者向内地省份延伸,单案案值不断扩大,涉及国家还会增加.对中国-东盟跨境电信诈骗犯罪的预防措施是建立立体联动的犯罪预防体系,相关各方应加强跨地区警务合作共同打击,加强对银行、电信部门的监管,加强社会公众的防范宣传.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在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犯罪嫌疑人的诈骗手段。尤其近几年,网络电信诈骗犯罪呈现出居高不下的态势。本文基于网络电信诈骗案件的两起真实案例,分析了当前电信诈骗案件侦查中受害人范围广、犯罪手段智能化、行为非接触性、诈骗方式多样、反侦查能力强等问题,探讨了由个案侦查向串并案侦查的侦查思维转变,从传统物证向电子证据的取证方式转变,从侦查部门合作到与电信部门、第三方支付平台等侦企合作模式转变以及提升社会公众防范意识等破解思路。  相似文献   

16.
郭烁 《法学论坛》2023,(4):84-93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高发态势,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财产安全。虽然连续数年的犯罪治理有一定成效,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强隐蔽化、高组织化的特点愈发凸显,实践中也存在着包括指定管辖适用失衡、证据适用不当、涉案财物处置无序等在内的程序性困境。《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适时出台回应了实践需求,立法重心从打击惩治犯罪转向同预防犯罪并重,为解决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程序性困境提供了原则性规定。本文重点研讨限制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指定管辖并建立检察机关参与制度、进一步完善该类型案件的证据规则,以及构建具备诉讼形态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世界警察》2022,(10):16-17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等网络犯罪快速蔓延泛滥,严重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已成为主要犯罪、世界公害。公安机关不断加强国际执法合作,深入推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为世界各地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积累了成功经验,提供了有益借鉴。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打击和治理并重,建立了一整套多部门参与的高效工作体系,并专门制定颁布《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为打击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公安机关针对此类犯罪的特点,进行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电信诈骗的分析与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信诈骗由于其诈骗手段多样化、作案手段隐蔽化、作案技术科技化使得其并未能得到有效抑制,案件时有发生,因此,如何防范、打击电信诈骗已成为政法机关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课题。本文对电信诈骗的特点、防范与打击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政法学刊》2021,(6):12-20
电信诈骗犯罪已成近年高发型犯罪,帮助取款人作为其犯罪链条中最后一步,协助电信诈骗实施者转移与处置赃款。但现行法律法规未明确规定帮助取款人取款行为的性质,致使司法实践出现同案不同判现象。为准确认定取款行为的性质,从客观要素角度,应当识别取款行为是否与电信诈骗实行行为存在因果关系、取款人何时参与电信诈骗犯罪以及电信诈骗犯罪何时既遂;从主观要素角度,应当识别帮助取款人是否明知电信诈骗犯罪以及是否与电信诈骗实施者事前通谋。准确识别以上要素后,再结合共谋共同正犯理论与帮助犯理论,认定取款行为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呈多发态势,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污蚀网络环境。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实施,为全流程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也对相关企业加强合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