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立民 《法学》2016,(4):93-98
中国传统的律学研究方法是中国传统的法学研究方法。这一研究方法曾获得很大成功,以致中国传统的律典不断颁行,持续向前演进。唐律是中国最优秀的传统律典之一,其中的"疏议"是对律文研究的成果,从中可以透视出中国传统的律学研究方法。中国传统的这一研究方法借鉴于传统经学的研究方法。这是一种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研究方法,唐律的立法者借鉴了这一方法并运用在律文的研究之中。中国传统律学研究方法中解释的主要依据有儒家经句、令格式、公理和专业知识等。它们都具有合理性、知识性和权威性,能起到解释依据的作用。中国传统律学研究方法的解释成果可以分为有效解释和无效解释,它们的法律效力也不同。中国传统律学研究方法与现代法学研究方法有所区别,前者主要以训诂和考证为主,后者则十分多样,还形成了证明主义、怀疑主义、概率主义、证伪主义等学派。中国传统律学研究方法至今仍有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
张海峰 《现代法学》2012,34(3):38-44
"十恶"是隋《开皇律》确立的一个专用法律名词,法史学界一直以来重视对"十恶"内容、罪名沿革等方面的研究,但是对于"十恶"语词的由来,除少数学者有论及外,尚未有深入的分析。实质固然重要,但名称也不可忽视。十恶原是佛教名词,后来进入律典成为法律名词,因此对隋唐律典"十恶"语词来源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佛教对隋唐律典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明清律结构及私法在其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范忠信 《现代法学》2000,22(4):133-136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法典以明律和清律为代表。明清律的基本结构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的法典编纂观念 ,稀少的民事规范在律典中杂附于刑法条文的存在方式反映了中国法律传统中民事问题刑事化的典型观念。  相似文献   

4.
法典一词在中国古代法律文献中很少出现。《孔子家语·五刑》:“礼度既陈,五教毕修,而民犹或未化,尚必明其法典,以申固之。”此文献中所说的“法典”,是各种法令典章的简称,是以刑法禁令为主的法令典章的汇编,与晚清时期受西方法律思想影响的近代法典概念在性质和形式方面都很不相同。在《法经》基础之上发展演变形成的律典,具有贯穿律文的总则,是组织严密的系统性的立法文件,与近代意义的法典较为接近。但律和典在古代法律文献中极少组成一个词连用。  相似文献   

5.
《大清律》清世祖敕纂三十卷,十册(二函),律文459条。法学所旧卡目录注明为"吴达海等纂,清顺治三年(1646)刻本",此即苏亦工《明清律典与条例》所称之为甲本。检阅该本,知其曾经人重新装订和修缮。卷首一册,《律附》一册,正文八册,每半页九行二十字。  相似文献   

6.
典妻包括将自己的妻妾典雇与他人为妻妾及为佣两种情形。这两种典妻行为均与传统中国礼的规定相违,因而在律典中明令禁止。然而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典妻行为在某些地方世代沿袭相传并发展成为习俗;司法实践中,典妻案件的审理结果也与律典规定存有背离。本文试图通过深入剖析典妻案件的审理结果背离律典这一现象,说明传统中国各级官员在立法和司法活动中,如何变通适用礼法来规制典妻行为并探寻典妻习俗的成因。  相似文献   

7.
曹魏立法成果,以制定《新律》为要.史家通说以为,《新律》篇目共十八篇;《新律》立法者之一刘劭所著《魏律序略》中,所载篇目则为二十二篇,两相抵牾.于是十八篇究竟有何篇目、如何排序?遂生疑窦.历代考证诸说纷纭、莫衷一是.法典篇目与次序演变,绝非单纯的数字变化,而是反映了汉魏至晋唐立法重点与立法技术的演变规律,实为法史学界研究之重点与难点.结合文献典籍与出土史料的记载,辅以传世律典篇次之编纂规律,对《魏律序略》进行“倒叙式”解读,于《新律》篇目、篇次研究得出了新观点.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形成与结构中,除了正统律典制度之外,还存在着复杂而多元的因素,其中,游牧部落习俗在对律典制度产生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不断地与之相互渗透与融合,从而不仅在制度层面参与了中华法系之建构,而且对型塑中国法律文化传统与法律精神,具有不应被忽视的且值得思考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1.《法经》:是战国李悝撰著的初具体系的最早的一部封建成文法典。2.春秋决狱:是西汉时期,引用儒家五经之一《春秋》的精神和原则进行断案的总称。3.《唐律疏义》:是唐永徽年间制订的具有代表性的封建刑法典,疏义又称律疏,是对于律文的统一解释,与律具有同等效力。4.《六法全书》:是指国民党政府的宪法、民法、商法、刑法、诉讼法、法院组织法六个部门法和某些单行法规的汇编。统称《六法全书》。5.上计;是封建时代考课官吏的一种制度。地方官年初要将赋税收入的预算上报朝廷,至年终决算称为上  相似文献   

10.
由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信息中心与律典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研制的《“律典通”中国法律应用系统》于2002年9月18日在北京通过了国家级专家鉴定。《“律典通”中国法律应用系统》包含了建国至今国家现行有效的全部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国际条约、司法解释、合同文本、司法文书,以及1992年至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各类案例与1995年至今全国报刊公开发表的法学论文目录。专家鉴定会由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主持,来自全国人大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的18位…  相似文献   

11.
犤本刊讯犦由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信息中心与律典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研制的《“律典通”中国法律应用系统》在北京通过国家级专家鉴定。《“律典通”中国法律应用系统》包含了建国至今国家现行有效的全部法律、国家行政法规、国家行政规章、国际条约和双边协定、司法解释、合同文本、司法文书,1992年至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各类案例,以及1995年至今全国报刊公开发表的法学论文目录。该项目在系统功能设计和检索方法上有显著突破,其以条文为结果的检索方式是国内首创,在法律类系统软件中亦首次实现了智能检索。…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论述了国内、外学者对人头颅面三维容貌复原技术的研究现状与研究的进展情况,并对国内、外目前的头颅复原研究现状和进展情况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竹简秦汉律与唐律的比较 ,尤其是篇目体例与有关诉讼方面一些具体法律条文的比较 ,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法律虽然在从秦汉时期到隋唐时期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 ,从一些具体法律条文到整个律典的篇章体例 ,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法律制度所体现的法律精神则是高度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唐律“夜无故入人家”条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闵冬芳 《法学研究》2010,(6):183-189
我国古代律典中关于“夜无故入人家”条最早的明文规定始于唐律,但其渊源可追溯至西周。唐律中的“夜无故入人家”条的含义与其渊源条款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较之唐律,明清律对夜间进入者的处罚加重,而对主人杀死夜间进入者的处罚减轻。清代附在条文下的条例进一步认可了主家以及邻佑等人对夜间入室窃盗之外的其他窃盗行为进行正当防卫的合法性。在《大清新刑律》中,近代正当防卫制度确立,同时侵入住宅的时间也不再区分黑夜与白昼。至此,自唐代以来传统律典中的“夜无故入人家”条被取消。  相似文献   

15.
《唐律疏议》初步形成于唐永徽年间,基本定型于唐开元时期,今传《唐律疏议》大体就是开元二十五年律疏。《唐律疏议》包括书名、目录和正文三部分。书名在宋朝是否已经出现,颇为可疑,但到元朝,它的存在则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目录应是形成于唐朝,但也仍有疑问需要厘清;正文包括律文和疏文两部分,也都是仍唐朝之旧,有学者认为篇目疏议系唐朝以后所添加,这样的说法并不能成立。《唐律疏议》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五代宋金都将之视为现行法,在元朝是司法活动的重要参考,明清两朝也是制定律典的重要依据。《唐律疏议》对日本法律也有巨大影响,日本古代法典《大宝律令》、《养老律令》都是以永徽律疏为蓝本编纂而成,极大地推动了日本古代法律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笃才 《北方法学》2016,(3):129-140
中国古代法制在其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形成了事制与刑制并驾齐驱的两面:一方面是通过"议事以制"——"制事典"——"令以存事制",编成令典;一方面是历经"不为刑辟"——"正法罪"——"律以正罪名",编成律典。它们是中国古代法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定规则的生成、成文法的出现、法典编制成功及"诸法合体"格局的突破,是中国古代法生成发展的三个关键节点。而从先秦的"制事典",到中古的"益事律"、"存事制","议事以制"的传统一脉相承,演绎了中国古代法源远流长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7.
最近,国务院以“国发(1999)23号”文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决定》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行政机关运作方式的基本特征,本身就是体现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作用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例分八字”是中国传统律学和律典中的固有词汇,最早约见于宋人傅霖撰《刑统赋》,是对历代律典中最常用的“以”、“准”、“皆”、“各”、“其”、“及”、“即”、“若”八字的提炼总括,后经宋元律学家进一步疏解释义。《大明律》始附“例分八字之义表”于“名例律”,《大清律》沿袭此制并将其位置进一步提前。“例分八字”的立法语言和立法技术的实质,是为解决成文法传统下法意与法条、法律与情伪之间的永恒矛盾,其从宋元至明清的源流轨迹和播迁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明清时期刑事立法技术的提高和律学学术的发展,以及明清立法语言的规范化和法律知识传播的广泛性。在这背后,则蕴含着传统律学从“人伦理性”走向“技艺理性”之知识化转型趋向。〖JP〗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宪法典结构的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成文宪法的国家 ,宪法典结构既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立宪技术水平 ,更反映着特定国家的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经验和理想。基于此种认识 ,作者认为我国现行宪法典结构在内容的安排方面存在着不完善之处 ,并提出了从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国家机构、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等方面对现行宪法典结构进行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引言典权是我国特有的财产法律制度。典,早在我国汉、唐时代就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形成了一些固有的习惯。但是,由于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在法律上重刑轻民,所以对于典并无系统的法律规定,直到清朝才有一些法律条文散见于大清律、户部则例,但这些规定也只重于刑罚税契方面。直至清末变法,起草大清民律草案,受聘担任起草工作的日本学者认为,中国的典权与日本不动产质相同。因而在民律草案中,仅规定了质权,而未规定典权。后经过我国法学界人士的不断探讨研究,认为典权是我国特有的法律制度,与所谓的不动产质权截然不同。于是,1930年5月5日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物权编,对典权作了系统规定,明确规定典权为用益物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