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书乐 《法人》2011,(10):42-43
微博区区数行字,有没有版权?若被侵权该如何维权?这是很多遭遇微博侵权的人士的疑问  相似文献   

2.
同一平台内的微博作品传播方式主要是转载和转发两种情形,对其可能存在的版权侵权问题需要区别对待。转载微博作品一般应当取得原博主明确的授权许可。  相似文献   

3.
2010年iiNet案是澳大利亚网络服务提供商承担版权间接侵权责任的最新案例.网络服务提供商承担间接侵权责任的前提是"授权"侵权.认定是否"授权"有三个要件:阻止版权侵权能力的大小;与侵权人之间的关系的性质;是否采取了合理措施来防止或避免版权侵权行为的发生.一审法院判决认为网络服务提供商只提供"合法传播设备",不构成"授权"侵权,无须对用户的侵权行为承担间接责任.而且,网络服务提供商因符合"安全港"条款要求而免责.  相似文献   

4.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媒体和交流方式在促进信息传播和共享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著作权法律问题的讨论.虽然,涉微博著作权问题与其他网络著作权问题并无本质上的差异,应当适用著作权法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法律规定,但是微博的碎片化、分享性、极速传播的特点亦给著作权法的适用带来了新的问题.在微博内容构成作品的前提下,在微博范围内,一方面,原文转发的行为并不侵权,但是抄袭发布行为则侵犯了原博主的著作权;另一方面,微博用户使用微博以外作品的行为亦有可能导致侵权.侵权博主应当就其侵权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而微博服务商应承担通知-删除义务.此外,将微博原创作品使用于微博范围外是目前最为严重的侵犯著作权行为.探讨涉微博侵犯著作权民事救济的困难及对策,以此提出细化注册协议、预设版权表情等加强涉微博著作权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版权侵权也日益增多。而在这些版权侵权案件中网络服务提供商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呢?是否应该承担直接侵权责任?本文通过五大唱片公司诉百度侵权案的法律分析,结合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提出自己对网络服务提供商侵权责任的若干思考,以期能给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答案。  相似文献   

6.
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中以"复制粘贴"代替"转载"来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屡见不鲜,但却因为立法和司法实践上的诸多难点和公民自身素质的问题而不能根除。本文通过对微博版权侵权解决对策的探讨,以期该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7.
边蓉 《法制与社会》2012,(10):25-26
本文以目前不断增多的微博用户以及微博侵权案件为切入点,对微博作品是否享有著作权以及如何保护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微博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群 《法制与社会》2011,(24):261-262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加速了作品的传播,但是随之而来的网络版权侵权纠纷大量涌现,给版权人的利益带来了极大挑战,版权纠纷不断。因此明确网络中介服务提供者的合理注意义务是确定其是否承担版权侵权责任以及承担何种侵权责任的重要依据。本文将分类阐述网络中介服务提供者的合理注意义务,以实现网络环境下各方主体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9.
高丽君 《法制与社会》2014,(13):240-241
微博的出现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它的发表主要以文字、图片、视频或它们之间的相互结合为主,这种形式类似于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然而由于其字数少,加上一般情况下记录的都是一些生活琐事,所以又与法律所保护的作品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从微博作品是否属于《著作权法》所规定的作品范畴,以及针对近几年来接连出现的微博侵权案件,来分析微博侵权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及相关的立法完善,并为减少微博的侵权纠纷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民法典时代,诸多法律规范尤其是侵权法规则需要修正甚至重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遇到新的挑战.《著作权法》乃至整个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并未明确引入间接侵权的相关规则,而版权引诱侵权本身更非立法用语,但相关司法实践并没有止步,以至规则指向教唆、帮助侵权并将教唆、帮助两者混同,甚至出现跳过版权引诱侵权直接认定侵权的情况.对此,可以对比美国相关制度的建立和运用,构建我国版权引诱侵权规范体系,即厘清版权引诱侵权规范要素,对版权引诱侵权予以定型化,重点突出故意意图,给予实质性非侵权用途的适用例外,区分引诱与帮助侵权,把版权引诱侵权从共同侵权中剥离出来,明确按份责任的法效果.  相似文献   

11.
面对技术提供商初步胜利,版权人将案件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最终以9票全体一致通过了支持版权人的主张。在这一案件中,最高法院创设出一种新的侵权规则,即引诱侵权制度。法院认为,"以促进版权侵权使用为目的而提供设备,并且已经清楚地(语言)表明或者另外采取了确实的步骤促进侵权,应当就第三人导致的侵权行为承担责任,而不用考虑产品的合法用途。"因此,案件本身已经脱离了P2P文件交换是否合法这个议题,而将焦点集中在公司的产品意图和  相似文献   

12.
杜明强 《行政与法》2013,(8):120-124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信息沟通平台,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亦产生了法律上不可避免的问题:即微博的著作权问题.微博是否受保护虽有争议,但依据《著作权法》,只要其内容符合作品条件,就应予以保护.囿于微博自身特点所限,法律救济渠道不畅,导致微博著作权侵权案件频频发生.为净化微博使用环境,建议确立微博著作权侵权之认定标准、实行微博实名注册使用机制,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争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等制度采保护微博著作权,维护微博著作权人利益.  相似文献   

13.
网络技术服务提供者和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在网络版权侵权判定中分别适用不同的归责标准,因此网络版权侵权纠纷的被告身份识别对侵权归责认定有重大影响。信息技术和网络商业模式发展极大的改变了网络企业各自经营不同领域的传统版图,"身份"作为相对固定的概念不能反映交叉、多元和变化中的商业实践,容易导致具体案件审理中对事实分析的僵化。快照服务和搜索服务通常由一个主体提供,但快照服务和搜索服务遵循不同的侵权归责标准,固守身份识别的审理思路容易产生误判。行为识别模式重点分析涉案行为,以行为的特征和法律属性作为归责的直接依据。快照侵权纠纷审判实践中已逐步将行为作为分析重心,在此基础上可将行为识别提升到理论高度,以普遍适用于其它类型网络版权侵权纠纷的审理。  相似文献   

14.
"公平责任原则"是否为侵权法归责原则,在侵权法学界争议很大。本文从侵权法归责原则的本质出发,认为其不应成为侵权法归责原则,而实质为侵权损害后果承担问题,是民法公平原则在侵权法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云音乐存储服务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播放音乐的方式,但这种新型模式的出现引起了版权人的担忧,并发展到与云服务提供商对簿公堂。云音乐第一案--“百代诉MP3tunes案”中,“重复数据删除技术”的运用是否会导致对作品的公开表演,成为判断云音乐存储服务商直接侵权成立与否的关键。在判断云音乐存储服务商版权间接侵权责任承担时,法院主要从终止用户重复侵权政策的采用、是否构成“飘扬的红旗”以及“通知-删除”规则的适用范围这三个方面,来确定云音乐存储服务商能否适用避风港规则;云服务提供商对于用户直接侵权行为的主观认知状态则成为判断其版权间接责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对于先用权抗辩中"相同产品"的把握不能脱离产品的技术特征这一根本要素,应当从技术特征是否相同来认定是否构成"相同产品"。只要该被控侵权产品与在专利申请日前制造、销售的其他被控侵权产品的技术特征没有实质差别,存在的这种差别仍然没有超出专利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就应当认定为"相同产品"。  相似文献   

17.
王智源 《知识产权》2012,(5):57-61,73
版权保护及其有效传播过程中都会伴随着大量风险的产生,极大限制了我国版权产业的发展.首先提出版权风险治理的重要性,然后重点探讨版权从产生到传播各阶段的五大风险:版权合同风险、版权执行风险、版权管理风险、版权收益风险和版权侵权风险.最后提出相应的版权创造、版权转化、循环反馈、版权管理,以及版权各参与方利益分配、版权侵权惩罚等风险治理措施,以求对我国版权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浅析微博著作权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婧 《法制与社会》2012,(34):22-23
本文首先介绍了微博的发展情况,对当前这样信息传递与沟通方式进行说明,然后针对微博诞生以来所发生有关著作权的纠纷,分析微博是否具有著作权,以及著作权侵权损害责任如何认定,以及相关的权利如何得到保护,并对微博著作权维权意识提出相关法律保护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因"百度文库"之争,社会再度关注网络服务商是否承担间接侵权责任的问题。百度主张的"避风港"规则,是以主观上不存在过错为要件,即"不知"也"无理由知晓"侵权。除了"通知-删除"外,若侵权行为很明显,达到"红旗标准",就能推定百度有理由知晓侵权的存在。利益失衡是"百度文库"之争的实质。将作品完全视为商品投入市场,在原有侵权救济手段的帮助下,以市场为引导,达到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20.
黄武双 《知识产权》2007,17(5):16-23
互联网搜索引擎在为第三方网站提供推广服务和为网络用户提供检索服务时,如果搜索结果列表中的链接所指向的第三方网站涉嫌侵犯版权,搜索引擎服务商是否应该承担侵权责任?如果要承担法律责任,依据何在?给网络用户和第三方内容服务提供商提供侵权的便利,是否属于帮助侵权?在对搜索引擎工作原理和相关法律规则进行分析后,本文提出了一些不同于当前主流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