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 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请求,附带地解决相关的民事争议的活动。这种民事诉讼是由行政诉讼派生的,是在行政诉讼过程中附带解决的,所以称为附带民事诉讼。附带民事诉讼具有四个基本特点;一、它是以行政诉讼为前提的。二、它受行政诉讼的制约。附带民事诉讼只能在行政诉讼过程中提起,不能在行政诉讼前或行政诉讼后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可以和行政诉讼同时进行(审理和判决),也可以推后进行,但不能提前进行。三、当事人提出的两种性质不同的诉讼请求,  相似文献   

2.
在审判实践中,常发生把附带民事诉讼当作一般民事诉讼处理了,出现了一些问题,深感对这两种诉讼有区分清楚的必要。就两种诉讼的性质而言,都是解决民事权益问题有其共同处。但是,就其诉讼的形成,依据的法律和提起诉讼程序等方面都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3.
行政诉讼不应附带民事诉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行政诉讼不应附带民事诉讼翟晓红吕利秋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似乎已成为定论,学者对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特征、条件等多有涉及。本文通过对行政诉讼及附带诉讼的特点进行研究,认为在行政诉讼中不存在附带民事诉讼的条件,且即使一定要在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4.
基于公权优于私权和效率优先的理念,立法者设立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是刑、民分离的产物,同时也是刑、民结合的果实,它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我们就目前审判中遇到的问题,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性质、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的确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证据与判断、附带民事诉讼的诉讼时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等刑事附带民事审判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教同仁。  相似文献   

5.
由于我国行政诉讼法没有对行政附带民事诉讼问题作出明文规定,因此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一直存有争议,司法实践中的做法也不够统一。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一、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及其存在的价值所谓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过程中,根据当事人的请求,附带解决与行政诉讼相关的民事争议的活动。由于民事争议是在行政诉讼过程中提起的,并由审理行政案件的审判组织附带解决的,所以叫做行政附带民事诉讼。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有以下特点:1、附带民事诉讼必须以行政诉讼的存在为前提。即没…  相似文献   

6.
关于附带民事诉讼有些国家并没有此规定,比如英、美等国就不容许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其理由是:如果准许被害人以民事原告的身分参加刑事诉讼,就会破坏当事人力量上的平等而对被告人不利。我国《刑事诉讼法》虽有关于附带民事诉讼的规定,但只是一般的原则性规定。而附带民事诉讼涉及面广,在实践中往往会碰到一系列问题。由于对这些问题,在理论上认识不统一,导致了司法实践做法各异,因此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加以解决。近年来一些同志作了可贵的探索,但未彻底解决问题。本文拟就附带民事诉讼,继续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十九条规定,附带民事诉讼应当在刑事案件立案以后第一审判决宣告以前提起。第一审判决生效后,可另行提起民事诉讼。可见,当事人在刑事案件中遭受侵害,可以在刑事审判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也可以另案提起民事诉讼。附带民事诉讼本质上仍然是民事诉讼,既然民事诉讼中允许精神赔偿,附带民事诉讼中也应当允许精神赔偿。  相似文献   

8.
<正>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的请求,受理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密切相关的民事权益争议,将两种性质不同的争议并案审理,在解决行政争议的同时,附带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行政诉讼法及其有关司法解释没有对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作出规定,但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是行政审判实践的需要和必然。本文试从理论上和审判实践上对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中有关问题加以探讨。一、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特征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不同于单纯的行政诉讼或单纯的民事诉讼,它具有以下特征:1.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使同一诉讼程序包含了两种不同法律性质的诉讼,一为行政诉讼,一为民事诉讼。首先,这两种诉讼发生于同一诉讼程序,不同于当事人分别依行政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和依民事诉讼程序解决民事争议的诉讼。后者是两个独立的诉讼程序,当事人  相似文献   

9.
在行政诉讼中附带解决有关民事诉讼的问题,是行政审判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也是诉讼法学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它不仅对完善行政诉讼法制,也对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有极大意义。本文就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浅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刘德良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涵义及其特征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是指因犯罪行为所产生的民事权利义务纠纷,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以自己的名义起诉或应诉,并受法院裁判或调解协议拘束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理解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时...  相似文献   

11.
在刑事诉讼中,附带民事诉讼是个经常遇到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大家在认识上不一致,在工作中做法也不一样,常常影响附带民事诉讼问题的及时、正确解决,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些深入具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试论取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盛礼  赖丽华 《法学论坛》2005,20(1):111-115
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混淆了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在证明标准和证据规则方面的差别 ,以刑事诉讼程序取代了民事诉讼程序 ,异化了附带民事诉讼的本质 ,不利于维护诉讼双方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 ,违背了程序正义的要求。由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存在与生俱来的不可克服的内在制度性缺陷 ,无法通过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立法来消除其弊端 ,未来应当彻底取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一、赔偿范围和标准问题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实质上包括两大范围,一是案件受理的范围,即解决什么案件可以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解决赔偿问题,二是赔偿损失的范围,即哪些诉讼赔偿请求应属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应予解决的问题。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受理的范围问题。依照《规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受理的范围只限于二大类,即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刑事案件和财产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刑事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还规定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  相似文献   

14.
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的同志认为,对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应采取民事法律服从刑事法律的原则,其理由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刑事部分是主要的。有的同志则认为民事活动在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具有独立的意义,因此应以刑事法律服从民事法律。  相似文献   

15.
研究附带民事诉讼的主体,就是确定哪些人可以作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关于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问题(一)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时,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当被害人有权提起而没有提起时,人民检察院能否代为提起?我们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民检察院不宜代为提起。从本质上说,附带民事诉讼是一种民事纠纷,造成物质损失的被告人是债务人,遭受物质损失的被害人是债权人,债权人有充分的理由要求债务人赔偿损失,同时也完全有权利放弃这种要求赔  相似文献   

16.
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为处理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所构成的损害赔偿而进行合并审理的诉讼活动。规定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不仅有利于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质量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但是在实践中对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诉讼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等问题上还有不同的看法,各地的做法也不一致。为此,我们试就以下有争议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庭前解决附带民事诉讼利弊分析霍日刚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司法机关在处理刑事诉讼的同时,附带处理由于犯罪行为而引发的民事诉讼的诉讼活动。刑法规定了附带民事诉讼旨在保护被害人、国家的物质利益,减少讼累。附带民事诉讼的最终处理是法院的调解或判决,其他部门只能参与...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同事诉讼。”关于附带民事诉讼的请求赔偿范围是否包括精神损害赔偿目前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关于附带民事诉讼的  相似文献   

19.
一、目前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一)立法简单,原则模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根据是《刑事诉讼法》和《刑法》,而两部法律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条仅有5条,廖廖数语。而且两部基本法中均没有提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立法原则,法律性质,也没有规定相应的程序规则,  相似文献   

20.
附带民事诉讼也即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及有关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在依法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解决由其犯罪行为使公民、集体、国家遭受的物质损失的诉讼活动。附带民事诉讼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经常遇到的,而且也是一个比较重要和复杂的问题。我国现行法律对这方面的规定过于简略,实践中人们的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