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2年12月,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经验交流暨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启动会议在上海召开。与会领导和代表参观的第二届"上海公益伙伴日"社区志愿服务展区,通过"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社工引领社区志愿者?公益项目、社区志愿服务记录?试点、推优评选?表彰、体系建设?展望"等五大版块的内容,展示了上海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今后,上海要进一步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志愿者与社区志愿服务的"五社联动",继续科学实践与探索社区志愿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中央文明委进一步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着力普及志愿服务理念,着力壮大志愿者队伍,着力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本文在分析总结近年来南京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的基础上,针对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存在服务体系、供需对接、智力支持、资金保障等一些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推进志愿服务的动员机制、服务机制、协调机制、管理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制度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志愿服务立法的核心内容与法律规范设计的基础。志愿服务主体制度包含志愿服务组织认可制度、志愿者认可制度和志愿服务对象认可制度;志愿服务运作制度包含志愿服务中请与审核制度、志愿服务协议制度,志愿者招募制度、培训与派遣制度、志愿服务信息记录与质量评估制度;志愿服务信息制度包含志愿服务信息公开与共享制度、志愿服务主体信息保护制度:志愿服务保障制度包含志愿服务风险告知与保险制度、志愿服务政策保障与经费保障制度;志愿服务激励制度包含志愿服务表彰制度、志愿者公共设施优惠制度、志愿者优先招生招录制度;志愿服务责任制度包含志愿服务私法责任制度、志愿服务公法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4.
志愿服务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重要推动力,涵育着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有生力量。共享发展秉持人民利益至上理念,与志愿服务的社会公益至上的价值内核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共享发展、人民立场以及党的领导是新时代志愿服务制度化构建的理论依据。新时代志愿服务制度化具有践行共享发展理念、保障共享发展理念执行、解决共享发展理念困境的时代要求。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化的规则体系、优化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实施体系以及提升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识素养,是新时代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治安志愿者制度及其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治安志愿者制度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当前存在制度保障不足,公众参与热情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政府支持不足等问题。限制我国治安志愿者制度推进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治安志愿活动所处的初级阶段、公安机关认识不够、有效沟通平台缺乏、激励体系不完善等。对此,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支持、帮助治安志愿组织的发展,规范治安志愿者的招募、培训、管理制度,设立治安志愿者服务网站,构建多元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2014年9月到2015年9月期间,大约有6262.3万的美国人参加过至少一次志愿服务,占16岁及以上美国人口的24.9%,平均贡献52个小时,从事众多的志愿服务活动.美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体系作支撑.美国领导人的倡导对促进志愿服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美国志愿服务活动领域广泛,经费来源多渠道化,志愿者具有强烈的奉献精神,志愿服务实现制度化、法制化并得到政府的支持.美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对我国志愿服务的开展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志愿服务是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英国作为志愿服务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志愿服务逐渐形成了政府支持、志愿组织自主运营、社会广泛支持、完备法律保障的突出特质。当前,借鉴英国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我国志愿服务建设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健全志愿组织结构与市场运作,加强对志愿者的宣传和保障,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志愿服务事业法制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8.
公安机关在警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说明队伍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促进公安事业可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培训、行为规范、组织保障、激励、监督保障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社会治理重点、难点在基层。在多元治理主体的社会,广泛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是基层党组织嵌入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其核心领导作用的有效途径。当前,党员志愿服务存在着注册人数少、形式主义、一阵风、水平有限、不够规范以及人财物资源难以保障等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党员志愿服务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构建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近年来举办的一些大型赛会活动过程中,诞生了城市志愿服务站点这一志愿服务形式和载体,在赛会结束之后面临着成果转化和后续发展的问题。2010年亚运会结束后,广州市将站点更名为志愿驿站并常态化运行,其中越秀区在志愿者招募工作上进行积极创新,其经验值得深入调研、分析和总结推广。此外,可以通过城市志愿服务站点招募工作,构建学生志愿服务生涯对接平台和机制,使志愿组织实现人力资源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日渐加快发展,社区青年志愿服务正逐渐演化为社区公共服务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专业社会工作者对于志愿组织发展和志愿服务实施具有促进作用。在社区青年志愿者管理中,关系网络是基础,义务与期望是动力,信息渠道是桥梁,规范和有效惩罚是保证。因此,应加强拓宽招募渠道、严格筛选制度,同伴自助团体,社会工作实务,社区志愿服务激励制度几个层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论志愿服务立法中的政府促进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治理与志愿服务的契合关系已得到二十年实践运行的佐证,但回视志愿服务和国内立法现状,政府促进角色定位的缺失却造成了相应的制度空白.因此,在现今本土法治语境下,欲推进全国性志愿服务的立法,当应首先明确政府对志愿活动的促进角色定位,即:在完善志愿组织管理、保障志愿组织经费、为志愿活动提供激励、保障志愿者合法权益等方面责无旁贷的担负起应有责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以人为本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13.
企业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志愿服务形式,具有实现个体、企业和社会多赢的价值。为此,应通过大力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企业志愿服务项目拓展机制、实绩评估机制、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和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等,进而推动企业志愿服务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以更好地实现企业志愿服务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大学生已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载体,他们缘于提升自我能力、奉献社会等动机参与志愿服务,理应得到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鼓励。通过调研沈阳医学院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实际情况,发现大学生志愿服务面临志愿组织专业化程度无法满足需求、志愿服务形式单一、志愿服务信息来源渠道不畅、志愿者的积极性偏低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观照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提出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路径,即志愿服务制度化、志愿服务常态化、志愿服务专业化、志愿服务法治化和志愿服务网络化。  相似文献   

15.
社区志愿服务对于中医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中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存在认识不足、内容单一、能力不足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高校与社区联动,强化学生培训,建立保障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组织形式、活动类型、资金来源以及人才招募与培养等四个方面,考察日本志愿服务活动的整体发展概况,以日本青年志愿服务的具体实施机构为案例,结合中国的工作实际,提出志愿服务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社会治理的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志愿服务是解决社会问题不可或缺的手段,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因而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志愿者在参与社会治理中面临着常态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项目不够普及,志愿者领袖人数不足,志愿服务被误用滥用,风险管理未受到足够重视等问题。使用志愿服务须坚持公益性、谨慎性、自愿性、合法性四个原则。要发挥志愿服务在创新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须大力培育志愿者领袖,加强志愿服务风险管理,建立统一的志愿服务行政管理架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志愿服务的概念界定、志愿服务与精神文明建设、志愿服务与民主治理、志愿服务与服务学习、志愿服务的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志愿精神的培育、志愿服务教育功能的发挥、志愿者个体发展三个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笔者认为今后志愿服务研究将更多地趋向于实证或实际的研究,或者说更多的研究将涉及志愿服务的功能及如何发挥上来。此外,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将增多,其中志愿服务的立法保障、志愿服务的教育保障、志愿服务与社会保障等问题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深化发展的重大契机,奥运之后,大学生志愿服务实现了工作性质、志愿者角色、招募形式、工作制度、服务成果等一系列的转化。经过调研,医学专业学生在志愿服务参与情况、服务愿望、服务动机、服务展望等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状况,为依托专业建立医学生志愿服务队,通过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实现长效发展提供了有效抓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得以蓬勃发展,亟需将志愿服务纳入法制化轨道。志愿活动中纠纷的处理、责任的承担等,都需要首先对志愿服务主体法律关系予以明确界定。志愿服务的核心精神自愿性、无偿性、利他性决定了志愿者、志愿者服务组织、志愿者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具有服务与帮助性质的帮工合同、委托合同基础上。志愿服务主体地位平等,志愿服务导致的损害,责任方应承担民事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